王洪慶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石家莊050024)
儒家學說的“中和”思想與茶道精神
王洪慶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石家莊050024)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儒家“中和”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以“中和”為思想基礎的茶道精神。茶道精神將“中和”思想融入到茶事活動中,不僅提高了我國茶文化的哲學內涵,更是讓茶道成為提升個人道德素養、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我的重要途徑,其豐富的精神內涵至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
儒家;中和思想;茶道精神;價值
作為茶葉發源地,我國不僅種茶、制茶、飲茶等茶事茶俗活動歷史悠久,而且還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與儒釋道等學說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與眾不同的中國茶文化。尤其在儒家哲學的浸潤下,茶已經不再局限于其自然物質屬性,而是作為特殊的物質文化與儒家哲學思想融合在一起,讓茶事活動具備了更為豐富的哲學內涵和文化意蘊,最終形成了以“中和”為核心思想的“茶道”精神??梢哉f,中國茶道將“中和”視作飲茶最高境界,以茶求和、求怡、求真、求靜,探尋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基于此,本文以儒家“中和”思想于茶道精神的關系為切入點,分析我國茶道精神中儒家“中和”思想的具體體現形式,旨在探究我國茶道博大精深的精神意蘊,同時也為研究儒家中和思想和我國茶道精神提供有益啟示。
盡管儒家“中和”思想屬于哲學思想范疇,茶道精神偏重于物質文化范疇,但是兩者之間在精神境界、道德追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中和”作為儒家“中庸”哲學的價值核心,主要是指對立事物或不同事物間的統一和諧,“中和”思想適用于世間萬物,文化擴展范圍非常廣泛,而茶道精神蘊含講究茶事活動的平和寬容及“天地人”的和諧之道,恰恰符合儒家“天人合一”的人道原則和倫理原則,中和精神與茶道的審美要求和境界要求形成天然的一致性。儒家以中庸思想為基礎,賦予中和思想和諧、寬和、和合、和光、和平、和樂、和宜等哲學內蘊,要求個體行為方式講究“和為貴”,同時“外用儒術、內示陰陽”,以“中和”待人,以“中庸”理事,體現了和諧發展的處世觀和世界觀。我國茶道中人也常常將“中和”視作氣度、境界和襟懷,與品茗之中追尋自我、完善人格,例如泡茶時講究“調太和、量適中”,以茶待客時講究“尊長者”,飲茶時“飲罷茶敬方知深”之謙和,可見中和思想既是了我國儒家哲學思想的核心,同時也是茶道精神的核心。除此之外,儒家中和思想主張“廉儉”之德,追求人格情操的境界和與自然的和諧,而我國茶道在發展過程中汲取了“中和”思想對個體道德的要求,將“慎行儉德”融于茶事活動中,提倡天人合一之美,追求飲茶者審美意趣和精神享受,而并非物質感官享受,這與儒家中和思想中“廉儉”之德形成天然的一致??傊?,我國茶道精神以茶飲為媒介,儒家中和思想、哲理、文化與茶文化結合在一起,以茶參禪悟道,以茶修身養性,以茶探索天人合一之道,因此兩者在精神境界、審美情趣、道德倫理追求方面具有極高的一致性,兩者的結合也順理成章。
儒家文化貫徹于我國茶文化整個發展過程中,“中和”思想已經與茶道文化形成了天衣無縫的融合,無論是茶事活動主體的行為,還是茶道物質元素都蘊含著濃郁的“中和”哲學內涵,讓茶道活動升華到更高的哲學范疇,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性,具體來說茶道精神中儒家中和思想主要表現為:
2.1 茶事活動者行為蘊含的中和思想
我國茶道活動的“中和”之美主要是指飲茶者在茶飲活動中實現與其他個體、自然環境間的和諧,品茶者既要實現自我的“身心合一”,又要與他人、飲茶環境保持和諧的狀態,具體來說茶道活動的和諧主要表現為:首先,飲茶者的身心和諧。在我國茶道中,飲茶者受到儒家傳統思想支配,在茶事活動中經常要簡言慎行,注重中庸平和之美。禮茶者典雅端莊,禮茶行為講究行云流水,毫不拖泥帶水,同時無論烹茶、煮茶或是品茶,要突出茶道平和的要求。同時品茶者在其品茗過程中會實現自我行為的反省和自查,心智修養和飲茶行為保持一致,強調整體和平和的把握,強調適當與中和的標準。其次,飲茶者之間的和諧。中國茶道精神要求飲茶者要做到“養律、養性、養身、明倫”即“茶道四義”,其中,明倫就是指飲茶者要注重茶禮,這與儒家“仁、禮”的倫理道德由異曲同工之妙,都要求人要以禮儀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茶道活動中,飲茶者既要注重個人儀表儀態,還要注重茶禮,在敬茶、品茶中注重長幼尊卑順序,可以說茶道以飲茶禮儀傳達著飲茶者對秩序、親情及仁愛等儒家觀念的追求。最后,飲茶者和環境的和諧。中國茶道講究飲茶環境的“清、靜、寂、雅”,在寧靜自然的環境中實現品茶者的天人合一,而儒家中和思想講究人和自然環境的共存共生,兩者都認為人要選擇適宜的環境并與環境和諧相處,方可以最大程度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同時茶道作為人文和自然環境結合的獨特藝術,與儒家文化一樣具有氣質氛圍的內在要求,因此茶道中飲茶者會主動選擇適應飲茶環境,突顯飲茶者的文明、整潔、高尚和規范,既實現“以茶雅志”及天人合一的目的。
2.2 茶事物質元素蘊含的中和內涵
茶道物質元素作為茶道精神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往往蘊含儒家文化推崇的中和思想,無論茶品、茶具還是茶水等物質講究合理搭配協調,才能真正體現茶道的“清、靜、寂、雅”的要求,讓飲茶者在品茗過程中身心受到一定的影響。具體來說,茶道中物質構成元素的中和之美主要表現為:首先,茶品的和諧之美。在我國茶道中,茶作為天地之和的產物,自古被認為是集“天地始和”之氣的“嘉木”,具有中和恬淡的特殊品性,同時在飲用過程中具有色、味、形的要求,既能滿足飲茶者生理需求,同時也能為飲茶者帶來思想感悟和道德提升價值,因此茶品本身就具有中和的典型特點,具有儒家提倡的中和之美。其次,茶水的中和之美。水作為茶飲重要的物質構成,是茶道的重要載體,而我國茶道中對茶水的選擇和要求充分體現了我國儒家中和的追求和審美情趣。例如,我國古代茶道中注重自然水質和口感的和諧,茶圣陸羽曾在《茶經》中將廬山谷簾泉視作最優質的泉水,同時我國茶道非常注重茶水、茶葉、溫度在品性上的統一和諧,缺一不可。最后,茶具的中和之美。茶具作為茶道活動中重要的物質,本身就是器具使用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完美融合,同時在茶具的選擇上,我國茶文化受到儒家“儉廉”、“自然”、“中庸”等中和思想的影響,一般在色彩、質地、外形等方面重注文化和氣質,尤其注重其與我國儒家文人平和、端莊、穩重的風格極為一致,茶具外形、色彩、圖案的布局要與茶具象征意蘊形成契合。
我國茶道經營中儒家“中和”思想注重飲茶者道德思想覺悟和行為修養,通過飲茶活動實效自省和慎獨,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其蘊含的和諧觀念、處世觀念不僅能提高個體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更對現代社會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具體來說我國茶道精神中儒家“中和”思想的時代價值表現為:
3.1 道德修養提升價值
茶道精神能通過茶飲活動讓飲茶者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實現飲茶者個人修養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道德修養的影響。在當前物欲橫流的社會背景下,個人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與我國政府提倡構建的和諧社會還存在較大差距,而茶道精神中的“中和”思想能讓現代人在品茗過程中,調整自我心態,在舒適優雅、平和恬淡的氛圍中,探尋到人生真諦及實現對自我的反省??梢哉f,茶道精神為現代人重新認識自我道德修養水平提高了非常有效的途徑,在中和思想的引導下,個體可受到儒家中和思想及茶道優雅清凈氛圍的影響,實現自我向社會道德標準的靠攏,最終突破道德界限并實現人和社會的融合,達到“悟我”的理想狀態。
3.2 社會關系提升價值
現代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公眾受到經濟利益驅使,經常會出現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同時競爭因素、生活節奏因素也造成當前公眾心理容易陷入功利、浮躁和自我的錯誤認識中,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等現象出現。而茶道精神中的“中和”思想不僅倡導人與自我的和諧,同時也提倡人與他人和諧共處的倫理觀,講究社會關系處理中以“禮”為基礎,即“禮之用,和為貴”,而這種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人際關系處理規范或原則,對于現代和諧社會的構建,和諧社會關系的維護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F代社會可通過參與茶事活動,感受茶道精神與儒家思想中以“和”為禮的人際關系處理宗旨,在“中和”思想影響下,重新梳理自我和社會、他人的關系,構建新型的人際關系氛圍。
3.3 生態環境的提升價值
茶道精神的儒家“中和”思想講究飲茶者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注重茶葉及飲茶環境的自然法則,既要求真、求善,也要求美,同時茶道精神中儒家中和思想將自然、人、社會是在相互影響和聯系的整體,也就是“天人合一”、“天道”。因此,茶道精神和儒家中和思想能讓現代社會正確開的人和自然的邏輯關系,正確處理個體發展、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矛盾,提高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同時茶道精神和儒家中和思想的融合,能讓為現代社會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價值觀,從天人合一及天人和諧的視角思考,為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認識個人道德對生態環境的價值和作用。
總之,受到儒家“中和”思想的影響,我國茶道精神的各個層面都蘊含著和諧發展的哲學思想,甚至已經成為我國“和文化”重要的載體。因此現代社會不僅要重視茶道文化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更要發揮茶道精神中的儒家“中和”思想的時代價值,讓茶道精神成為提高個人修養、處理社會關系、提升生態保護效果的重要手段,為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1]牛玉芬.“和”文化與中國茶道[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2(01):41-43.
[2]陳光.談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J].福建茶葉,2016(01):201-202.
[3]王芳.中國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J].三明學院學報,2016(01):50-54.
[4]胡長春.淺談對中國茶道的若干認識和理解[J].農業考古,2010(05):102-108.
本研究得到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號碼為HB13ZZ014,項目名稱“俄羅斯學界對儒家文化的研究現狀分析”
王洪慶(1970-),男,河北河間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語篇語言學,認知語言學,俄羅斯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