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鈞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從茶文化視角看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建構的文化背景
陳 鈞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高校的教育模式也發生著新的變化,為了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學模式的創新,我們將從茶文化的視角去進行分析。我國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傳統文化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影響,并成為大學生理論重要研究的課題。過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主要分為實踐教學和理論課程的學習,兩者之間既有共同性,也存在差異性。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通常以理論作為研究的基礎,實踐教學輔助理論課的開展。但大多數學生對實踐課的重視度較低,特別是對傳統茶文化的實踐課興趣不高。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給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將順應國內高校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去研究適合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在傳統茶文化的視角下有針對性的協調高校思政課堂的發展,以滿足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茶文化視角;教學模式;改革
思政教育的本質是傳遞給人們先進的文化以及思想,年輕人難免受到一些不利于自身發展的思想,同時也容易劍走偏鋒,所以大學的思政本質上是指引人們更好的去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由于思想政治理論帶有科學的意識形態,我們需要掌握規律,認識規律,傳統和現代是一脈相承的,現代從傳統中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如此。因此,我們需要在創新中處理好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問題,過去的經驗教訓能夠給我們今后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能讓傳統茶文化得到發揚,還能彌補之前的不足。而創新的另一個直接原因是為推動實踐課的發展,高校的思政教育離不開實踐課的輔助。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與時俱進的,它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被豐富。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時,我們還需要學習國內外的許多重大精神,及時的掌握國家當前的動態,發展方向和法律法規。社會的改革會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帶去新的要求,這也是為了與社會的經濟體制接軌,使大學生向著全面的方向發展。單從國內的經濟就業情況來看,市場經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建構有不利影響。這表現在市場經濟的功利性,特別是在利潤的最大化的影響下,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思想政治是沒有用處的,甚至感到很虛偽。這樣的感悟與高校開設思想政治課是相違背的。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身處國內的人們非常輕松地就能感受到全世界的文化,本質上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都是在由人們自主的選擇,什么樣的文化適應我們,我們就會選擇什么樣的文化,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在傳承本國茶文化的同時吸取他國先進的思政思想,文化領域同樣滿足“師夷長技以制夷”。
2.1 理論教學為基礎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承擔著重要的教育任務,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著極其重要的主導作用。“大思政”教育有幾個重要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包含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還增加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的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盡管課堂的理論教學是傳授知識,但課后的實踐課程卻需要學生自己去領悟。課堂上的理論講解時老師為主導,高校大學生在學習完該課程后會獲取到很多研究“大思政”的方法和觀點。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的立黨的指導思想,因此,學好馬克思主義對于祖國的實現偉大的目標有很重要的意義。站在茶文化視角下,我們能夠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不應忘記本國文化的精髓。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高校大學生,身上肩負著社會發展的重任,只有扎實學習思想教育,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最終實現自我,完成祖國的重托。
2.2 實踐活動為載體
高校的理論實踐課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高校大學生不僅可以在實踐課中鞏固理論課學到的知識,還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及時的糾正問題。在實踐課中,大學生能更直觀的體會到很多事,比如去雅安市茗山區的農村參觀學習,可以讓學生看到中國改革開放后,農村的新變化,以及傳統的艱苦奮斗精神。由于雅安的茗山區盛產茶葉,因此,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還能吸取到很多有關茶葉的知識。這樣的親身體驗能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的過程。
2.3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理論與實踐課的聯系十分緊密,高校為了培養出適應于社會發展的人才,通常都會以理論教學為主,輔助實踐教學。但很多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高,因而在思政教學模式的建構中需要轉變這樣的觀念,將實踐教學重視起來,并有啟發性地讓學生參與到其中,通過直觀的感受讓他們能在各種實踐教學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大學生能學會如何正確的對待他人,對待集體以及對待社會。在茶文化的視角下,很多大學生能明白傳統文化對我們思想政治的影響,它教會我們如何待人接物,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因此,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3.1 教學制度保障
制度是平衡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一個關鍵點,是規范學子學習思政教學的制度體系。在茶文化視角下,高校學子要想構建“大思政”教學全新模式,就必須要完善保障教學制度。中國作為茶的發源地,從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的源頭,也就是教學制度的建立來詮釋茶文化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作為如今社會的主力軍,有義務探究中國茶文化在高校“大思政”教學模式構建中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實踐模式的機制,學校實行茶文化是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茶文化的觀念下,開展“大思政”教學可以展現學生的道德層面,提升高校學子的文化修養。高校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若想讓茶文化“大思政”德育教學得到發揚,就必須要營造良好的教學制度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夠讓高校學子樹立思政觀念。高校思政教學的進步離不開制度的管理,只有規范一定的秩序體系,才能夠讓教學模式更加平穩的發展。
3.2 師資隊伍保障
當前,許多教師還存在教育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佳,沒有管理能力等諸多問題,不能從茶文化的精神層面引導學生學習,沒法推進高校“大思政”教育課程的良好開展。教師作為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學的重要引導人,提升教師素質水平在學校教學評價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師資隊伍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的水平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水平,面對諸多學生,當他們遇到相關問題時,若詢問教師,教師卻不能詳盡解答。試想,學生還如何增強對思政教學的興趣。要提升教師素質水平,就要要求老師有較為全面的知識技能,不僅從專業的角度教學思政教育,更要從茶文化的視角推進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師要進行相關茶文化的培訓,以身作則,從教室自身開始宣揚茶文化精神,這對日后“大思政”教學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3 教學經費保障
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高校學子的教學模式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室內課程,茶文化的實踐教育有利于學子準確認知思政課程。因此,基于茶文化的視角,探究高校“大思政”教學模式構建的成功與否,離不開教學經費的保障。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實踐,沒有良好的資金支持,會使得高校“大思政”課程的模式構建出現諸多問題。在教學模式的構建中,教師需要多方面的資源以保障學生的正常教學,實踐平臺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茶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學。因此,教學經費的保障才能夠實現教師與高校學子的有效互動,進一步構建良好的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大學思政課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時密不可分的,他們相互之間存在著必要的聯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要從實際出發,更好地符合現有情況,并重視實踐教學內容,讓大學生體會到“大思政”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性建構帶來的好處。
[1]戴兆國,王玉俠,牛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分類教學模式探析———以安徽師范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66-69.
[2]黃愛寶,高明.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建構的背景分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0-105.
[3]黃愛寶,高明.思想政治理論課“大思政”教育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50-53.
[4]左雪松,夏道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教學模式建構探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36-40.
[5]楊志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構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6):69-73.
[6]高良堅.新媒體語境下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權威性之建構——基于制度性權威與知識性權威[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8):60-63.
[7]金鑫銘,呂卓超.轉型背景下應用技術型高校思政課創新建設探討——以西安思源學院為例[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6(5):63-65.
[8]陳剛,劉剛,孫淑萍.“大思政”視域下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2):30-31.
[9]儲德峰.試論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及其構建——以上海政法學院為例[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2(4):100-103+109.
[10]陳禮軍,程志高,胡東坡.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思政理論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當代職業教育,2012(10):80-85.
陳 鈞(1983-),女,福建福州人,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政教育、就業與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