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寶文,趙 歡
(石河子大學,新疆石河子 832000)
閩西鋼琴曲《采茶撲蝶》音樂風格及演繹方法研究
呂寶文,趙 歡
(石河子大學,新疆石河子 832000)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在勞動與生活之中用智慧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文化文明,其中既有民歌,還有各種音樂舞蹈,充滿濃郁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正是這些別具一格的民族傳統文化為鋼琴家們進行藝術再創作提供了種類豐富的文化題材,《采茶撲蝶》就是在閩西地區流傳的民間舞蹈《采茶燈》的基礎上創作改編的鋼琴曲,以原本的曲調為范本一點點進行改編,不僅將作品原有的民族風情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還借助鋼琴的形式對民族樂隊進行效果模仿,使得民族風格得到進一步深化。本文主要從《采茶撲蝶》的音樂風格以及具體的演繹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采茶撲蝶;鋼琴曲;音樂風格;演繹法
與社會經濟獲得一起發展的是人們的精神生活,主要表現在人們的日常文化活動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后,人們對精神層次的追求越來越明顯。對于中國人來說,茶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已經緊密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肉中,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很多人的日常飲品。而鋼琴作為西方樂器進入中國時間雖然短,但依然得到國人的喜愛,尤其是一些優美的樂曲廣受流傳。《采茶燈》是流行于我國閩西地區的采茶歌舞,鋼琴曲《采茶撲蝶》就是以《采茶燈》的原曲為基礎進行改變,與茶文化有些千絲萬縷的關系,是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部分,這種改變方式使得我國傳統文化能夠以全新的方式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采茶撲蝶》是我國著名音樂家劉福安先生為了響應毛主席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號召,在1956年對閩西地區流傳的《采茶燈》進行改變完成的一首鋼琴曲,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風情,現在是《高師鋼琴基礎教程(四)》收錄曲目之一,也是我國高師高專鋼琴專業的學生必須學會的一首鋼琴獨奏曲目。
《采茶燈》是我國閩西地區流行的經典采茶歌舞,在歌舞中蘊含著一定的故事情節,主要表達的是茶農們在茶叢間勞作時盡情的跳舞的情形,借助歌舞講述了傳說中的茶公與茶婆帶領茶女們到茶山去采茶,茶女們在采茶時一邊采茶一邊跳舞的故事,一般這段歌舞都是元宵節日的時候與其他精彩活動一起展示的。在整個采茶過程中可以分為正反兩種形式,正采茶主要是借助歌唱的形式來完成抒情表達,而倒采茶則是借用舞蹈來表達茶女們追逐蝴蝶時的歡快情緒。
我國是一個文化多元化的國家,由各種各樣的文化組合成各具特色的民歌、民調等民族音樂,這些民族音樂都是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我國鋼琴家進行新曲創作時的靈感來源之一,成為我國鋼琴樂曲不斷發展的支撐。在用鋼琴演奏《采茶撲蝶》時,演奏者可以先借用充分的想象去體驗茶女采茶時雀躍的心情,彈奏時模仿茶女采茶的小動作,感受茶葉從指間劃過的感覺,領會在茶叢中發現嫩茶葉時的驚喜情感,將這份情感融入到鋼琴彈奏中去。
2.1 素材來源于我國民間音樂
在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涌現出多種多樣的民間音樂,每個地區都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地區音樂,以不同的優秀作品形式展現出來。《采茶撲蝶》包含有正采、倒彩、撲蝶三個板塊,是從閩西地區的《采茶燈》改變過來的,充分汲取了《采茶燈》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帶有明顯的民族色彩。改編后的《采茶撲蝶》與原曲相比,效果通過鋼琴的演奏得到了增強,使得民族風格更加濃郁,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原曲的一種新突破。仔細分析《采茶撲蝶》的音樂旋律,無論是音樂的體裁,還是音樂展示的內容、風格,都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民族色彩,在聆聽中能讓人感受到福建地區的民俗風情。
2.2 富有民族調式特性
從音樂調式來看,《采茶撲蝶》根據音樂旋律的開展采用了很多不一樣的民族調式,將客家文化深深地融入到音樂結構中,更加清晰地展示將鋼琴曲的演奏輪廓勾勒出來,使得音樂情感得到更好的渲染。具體來說,和聲是采用得最為普遍的,而鋼琴的五度音則更好的用來進行音樂節奏的展現,出現好幾次音樂下行的過程中突然進行調式轉化的現象。與此同時,節拍、摸進等音樂手法也被運用到創作中,在鋼琴演奏高音區時,配合和弦的形式突出主題,使得整首曲子達到了跌宕起伏的演奏效果。
2.3 反映了中華民族精神風貌
一直以來,民族精神都是我國鋼琴曲創作的主要內容,也很受鋼琴家的重視。《采茶撲蝶》是在將各種具有深刻意義的特色元素按照音樂美的形式進行組合后形成的完整曲目,是以單三段體進行展示的,有著獨特的民族精神象征意義。整個曲子以鋼琴模擬我國傳統的民族打擊樂作為引子開始,迅速將我國民間節日的歡快氣氛渲染開來,在采茶的過程中又采用鑼鼓等民族樂器進行伴奏,充分展現了閩西地區民間舞曲的特色。
3.1 《采茶撲蝶》結構解析
本首鋼琴曲是按照典型的變奏三部曲組織起來的,整個曲調都保持在C小調上,全部屬于快板。在具體的演繹過程中,作者采用了多次主體再現的方式來完成作品的詮釋過程。
在第一部分主要包括三個同一主題的樂段,每一個樂段之間都保持銜接的密切性:在1-28小節中主要是借助上聲部與下方伴音的結合,充分展現整個音樂的主題,將茶女采茶的辛勤勞動場面全面展示出來。在29-52小節是在主題基礎上的變奏,進行上方的音符演奏時需要在高八度的地方開始,借助這種方法來渲染節日的歡快氣氛。在第43節,作者特別進行一個stacc處理,使得演奏出現不連貫甚至斷奏的現象。從第53小節開始的53-81小節部分,作者在整個樂段中人為地制造了兩個相呼應的聲部,一唱一和,模擬茶女們在采茶時你追我趕的生動情景,讓人如臨其境。首部從第76節開始進行了3小節的和弦音演奏后,在第81節再度采用和弦進行收攏,完成了主體部分的音樂演繹。
中部是對《采茶燈》中倒采茶部分進行改編的,作者在這里將音調已經從e小調轉移到了a小調上,并且做了踏板音標記處理,對音樂再次展開演繹,在這一板塊,對主題進行四次的變奏:第一次變奏發生在82-98小節,這里和首部的主題有者明顯的關聯性,因此,在開始部分有“mpstacc”標記,在演奏時左手采用和弦方式進行伴奏,右手彈奏時需要注意旋律線條的圓滑性,左右手相互配合,實現演奏的層次展現,更好地進行情感抒發。第二次變奏時采用高聲部進行和弦伴奏,而低音區則用來演奏主旋律。在第三次變奏時,用低聲部進半分解和弦形式進行伴奏,演奏到第127小節時,開始將彈奏的位置調整到高八度的位置。第四次變奏是將前三次變奏的精華結合在一起的,在最后環節速度逐漸減慢,用開放式形式結束演奏。
3.2 《采茶撲蝶》的彈奏要點
3.2.1 在彈奏引子1—4小節時,需要模仿中國民族音樂鑼鼓的音色,因此兩手都要保持五度的音程,模仿鑼鼓樂的音色,mp,盡可能的保持音色的清晰,借助手腕的靈活動作,配合左右手的交替來彈奏。
3.2.2 要從整體上把握彈奏時的速度,將鋼琴曲的節奏演繹出來。《采茶撲蝶》是由我國閩西地區的采茶燈改編過來的,整體呈現出歡快與舞動的感覺,因此,彈奏的速度會相當的快,=138。彈奏正采茶部分時,音樂一直處于A段中,在右手彈奏時要注意呈現歌曲的歌唱性的特點,保持演奏聲音的優美與順暢,同時左手進行輕快彈奏,保持切分音型節奏,需要注意的是A與A′,表現的是舞蹈的活潑、情況。而倒采茶部分演奏時,B段的左右手都要保持主旋律的音樂節奏,展現采茶歌曲的歡快風格。
3.2.3 在彈奏時做好力度記號。引子部分的mp,過渡到A段正采茶音樂mf之間要自然。在A′最尾處漸強記號及左手的八度強音記號>→sf的彈奏把全曲推向高潮。
3.2.4 彈奏《采茶撲蝶》時觸鍵的動作要做到位,在彈到八度音以及八度和弦音的時候要保持觸鍵的彈性,做到不僵硬、不垮腕,更不能夠“砸”琴鍵,確保彈奏出的音色清晰明亮;在彈奏十六分的音符時,不能在琴鍵上進行拖帶,要依靠指尖進行運動,保持指尖的彈性,在彈奏3、4、5時,手指不能溜動,滑滾,要一個鍵、一個鍵獨立進行觸鍵動作,保持音色勻稱、清晰、明亮。
《采茶撲蝶》是中國音樂家劉福安先生充分發揮自身的音樂才能,從個人感悟出發,按照極具個性的創造性思維在中國傳統歌曲《采茶燈》基礎上進行改變的鋼琴獨奏曲,不僅被打上了不可磨滅的民族文化的標記,還被賦予了濃厚的時代色彩,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鋼琴音樂文化事業的前進與發展。在《采茶撲蝶》中巧妙地將獨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元素,借助西方的鋼琴形式進行演繹,完美地實現了中西合璧,使得其整體音樂風格呈現出高雅與民俗共存的特色,極具有音樂美。這首音樂作品對我國民族音樂以及鋼琴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值得每一個音樂研究者積極研究,獲得更深的感悟。
[1]廖紅宇.福建鋼琴音樂發展歷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
[2]葉碧青.淺析劉福安的鋼琴改編曲《采茶撲蝶》[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3):60-62.
[3]祁亞楠.鋼琴曲《采茶撲蝶》的民族特色與茶文化的融合[J].福建茶葉,2016(7):123-124.
[4]周晨.論閩西鋼琴音樂創作與客家民歌的融合[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9):65-68.
[5]唐碧蓉.淺談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民族風格[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17-119.
[6]李瑩.淺談中國鋼琴創作中的民族化追求[J].大眾文藝(理論),2009(21):62-63.
[7]劉潔.淺析中國鋼琴音樂作品鑒賞[J].大眾文藝,2014(13):150-151.
呂寶文(1983-),男,陜西寶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鋼琴表演。趙 歡(1983-),女,陜西寶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科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