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祺佳 褚海峰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隨著旅游市場的發展,旅游公共設施的概念也在不斷深化,針對這種概念變化,創新的采用室內設計的思維方式來研究室外公共設施的改造。本研究以龍勝縣壯族平安寨少數民族村落的旅游公共設施為樣本,將村落環境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為村民和游客服務的旅游公共設施視為村寨中的服務型“家具”。從旅游公共設施即旅游公共家具方面來進行實踐性探索。
自國家旅游局提出“魅力鄉村、活力城市、和諧中國”的倡議后,我國各地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現如今,鄉村旅游在國內已具有一定規模。而龍勝縣壯族平安寨作為桂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旅游景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仍存在公共旅游家具設計在功能上與旅游發展需求不匹配的現狀,影響鄉村旅游的發展。
通過對龍勝縣平安寨的實地考察,發現平安寨內的垃圾桶、座椅、路燈等等旅游公共設施相對不足;部分垃圾桶用竹簍代替,座椅、路燈更是少之又少;現存的設施也非常破舊,破損的座椅、路牌隨處可見。在形式上,當地公共設施,缺乏壯族特有的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情特色。就此而言,龍勝縣平安寨的旅游環境構建滯后,其旅游公共設施無法完全滿足游客的需求,嚴重阻礙了當地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公共家具的改善和創新是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重要部分。因此,壯族平安寨的公共家具的改善迫在眉睫。
我國景區的公共設施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之處,與龍勝壯族平安寨存在相同問題的旅游村寨更是比比皆是,而若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旅游公共家具進行創新性設計改造。在對公共家具進行設計時,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了解景區的歷史背景,歷史發展以及特色所在。如龍勝縣壯族平安寨,其規模宏大的梯田景觀和獨具特色的壯族村落景觀就是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因而在進行公共家具設計時,可與梯田景觀相呼應,與壯族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在滿足村民基本生活條件的前提下,在設計上也應體現當地的區域性,讓每一個公共家具都能與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和諧統一。
公共家具設計不再是單純的追求功能實用、舒適及安全性,其藝術性和文化性也逐漸被重視。因此對龍勝縣壯族平安寨的旅游公共家具的改造和設計,可從壯族人民日常所用的生產工具、民族樂器、建筑形式、飲食、服飾等方面著手,提取壯族的文化元素。例如將壯族民族服飾的圖案元素、頭飾等造型元素作為切入點,加以抽象,將現代設計和民族文化有效結合。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能將壯族的人文氣息融入景區。
壯族平安寨由于經濟發展的相對滯后,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較小,仍保留著很多壯族特有的生活、生產工具(如地灶、鐮刀套、舂米對等)。這些古老的工具中蘊含著歷史和文化,同時又具有獨特的造型,因此在公共家具設計時可作為切入點。平安寨的龍脊梯田在春天水滿田疇,村民喜好在田中養魚,以當地常見的捕魚工具——魚簍為例進行設計。壯族特有的魚簍以竹片編制而成,近似葫蘆形,和普通魚簍在造型上有很大差別,在此可將魚簍作為切入點設計成放在草坪中的公共座椅。首先座椅整體造型沿用魚簍的近似葫蘆形設計,左右兩側采用魚簍口部和底部的造型。中間部分橫向剖開,以木板穿插,作為座椅部分,同時在靠背處加入梯田的曲線設計和層疊設計。而從材料上而言,除基本骨架采用鋼材外,其他主要材料則就地取材,采用竹子和木頭。由此設計出的公共座椅既能從設計上符合當地的區域性,又將壯族人民的民俗文化帶入景區設計(圖1-1)。

圖1—1

圖2—1
壯族人民能歌善舞,音樂都以當地特色的樂器作為演奏器。壯族的樂器主要有馬骨胡、葫蘆胡、清胡、厚胡……這些樂器不僅豐富了壯族人民的娛樂生活,也是壯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中壯族人民最常用的樂器--馬骨胡,因其采用馬的腿骨作琴筒而得名,是壯戲的主要伴奏樂器。在對公共家具設計時,設計者可從馬古琴著手,將其造型元素融入到公共家具中。例如,依據壯族馬骨胡所設計的指示牌,將馬骨琴整體造型進行抽象化設計,以細鐵柱象征琴弦,左側指示牌象征馬骨胡的琴軫,右側單獨的指示牌象征馬骨胡的千斤,大理石底座象征琴筒及琴拖,木質的折線骨架象征琴桿(圖2-1),將鐵、大理石、木材三種材料完美拼接,使指示牌既富含現代化設計,又能反應當地民風民俗的特點。由此設計出的公共家具既不會對當地原有生態環境破壞,也更接地氣。
隨著社會的進步,公共家具的概念也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演進,在設計上應從生活、歷史、文化各方面入手,設計出有民族文化、兼顧實用性、藝術性的作品。本研究從鄉村旅游視角出發,尋找出少數民族村寨旅游公共家具的需求與特點,以龍勝縣壯族平安寨為研究樣本進行實踐性探索,總結出具有壯族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公共家具的設計方法,達到改良村寨環境風貌促進村寨旅游業發展的目的。
[1]禹燕.以公共家具唱主角的地域特色景觀設計[D].廣州大學,2013.
[2]蔡海濤.論鄉村旅游與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以廣西地區為例[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3]過偉.廣西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4]毛文青.廣西地域建筑文化符號尋蹤[J].美術大觀,2013年12期: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