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陽
(牡丹江市圖書館,黑龍江牡丹江 157003)
“農家書屋”是為滿足農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農民實用的、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閱讀視聽條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是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增強農民發家致富本領,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培養新型農民的重要陣地,是“十一五”以來國家實施的五大重點文化惠民工程之一,2003年醞釀推動,2005年開始試點,2007年全面推開,2009年加速推進,2012年提前完成全國布點工作。
在農家書屋工程立項之初,其設計是在農村建立出版物發行流通體系,主要解決農民“買書難、看書難”問題,建設重心是圖書銷售。隨著這幾年國家對農家書屋建設的重視,農家書屋加快建設,在國內全面推開。2012年,全國共建成統一標準的農家書屋600449家,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完成全國布點工作。由此,農家書屋的功能和作用也發生了變化,農家書屋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成為日常工作,其重心落在農村公共閱讀服務體系的建設上。
農家書屋工程在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改善農村文化環境等方面,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隨著農家書屋工程重心由基礎建設轉向日常服務管理,出現了一些運營管理的問題。
農家書屋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但建成后的正常開放和管理成了大問題。盡管農家書屋中都張貼著各項管理制度與規定,詳細到具體開放時間、借閱制度等,但仍然有一些書屋在執行過程中流于形式。有的地方農家書屋幾乎成了擺設,成了裝點門面的“道具”,在少數地方甚至成為應付上級檢查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
農家書屋的管理員多數是義務服務,沒有任何報酬,工作熱情不高,人員不到位,無法保證開放時間。不少地方管理員由村干部兼任,村干部身兼數職,農家書屋閑時開門,忙時關門。導致有些書屋開放不正常,甚至不開放。
農家書屋出版物是根據《全國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由各級政府統一配備,統一派送,缺乏必要的群眾需求征詢機制,很難充分照顧到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造成配送品種單一,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再加上不少地區農家書屋建成后,圖書更新緩慢,內容陳舊,缺乏吸引力,導致農家書屋使用率低下,多數成為擺設。
雖然農家書屋在管理員培訓方面有明確規定,但缺乏閱讀服務上的剛性要求和相關配套制度。農家書屋管理員大都從未接受過圖書館管理的專業培訓,缺乏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只注重圖書收藏而不注重讀書活動,只限于一般的借還,基本不開展各種活動,所以服務形式單一,利用率較低。
從農家書屋的建設歷程來看,最初的設計目標是解決農民“買書難”的問題,旨在將出版物發行網絡延伸到農村,形成農村出版物市場;全面推開以后,階段性目標是解決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重在圖書借閱服務;在完成全國布點任務后,其重心轉向建立農村的“公共閱讀服務體系”,開展全民閱讀活動。這樣,就與公共圖書館不可避免的存在功能上的重合。目前的現狀是各級公共財政同時維持兩個并行的體系,解決同一個“讀書難”問題,導致建設重復、資源浪費,服務效能低下。
此外,農家書屋的數字化建設也與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計劃等,又存在服務功能的重合。
國際上,解決民眾“讀書難”問題,一般是通過公共圖書館及其服務體系來完成。農家書屋面臨著發展瓶頸,而其工作重心又轉移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實踐過程中,針對這些問題和困境來探析農家書屋與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合作與融合創新舉措。
從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出發,牡丹江市圖書館把推進中小型圖書館延伸服務與創新農家書屋管理相結合,把農家書屋逐步變為圖書館的圖書流動站或分館,從總館挑選圖書補充到各農家書屋,利用圖書流動車定期更換農家書屋圖書,讓圖書流動起來,以流動的方式來提高農家書屋的藏書量,促進農家書屋圖書的更新,完善農村公共閱讀服務的模式,讓信息服務進社區、進家庭。形成縣(市)公共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三級圖書館服務網絡,從而更好的滿足農民群眾的閱讀需求。
牡丹江市圖書館以市圖書館為總館,以縣(鄉)圖書館為分館,以村、社區(居委會)、企事業單位、學校、部隊、圖書流動站以及圖書流動車為補充,建立了牡丹江市各級各類公共圖書館網群。由牡丹江市圖書館負責建立群眾閱讀需求征詢機制,整合圖書館資源,實行圖書統一采購、統一編目、分級配送、按時流轉。總館負責縣與鄉鎮之間、分館負責農家書屋之間的圖書配送與按時流轉。按照圖書館行業的專業化管理模式,牡丹江市圖書館充分利用10個圖書分館和66個圖書流動站,將圖書館的服務延伸到了農家書屋。實現了分館、流動站和農家書屋的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規范,實現了服務網絡內部的通借通還。海林市、穆棱市等圖書館多次下村屯為農家書屋送圖書,定期更換圖書,幫助分編圖書,指導閱讀,引導村民開展讀書活動。林口縣圖書館在“文化下鄉”活動中,把優秀的科技信息、農村實用新技術和少兒圖書送到了刁翎鎮和東崗子村農民手中,受到了村民和孩子們的歡迎。同時,為全鎮的農家書屋管理員進行了業務和管理上的輔導,營造了全民讀書的良好環境,為農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服務。這些服務舉措不僅延伸了圖書館的服務,更好地發揮了中小型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的作用,還帶動了農家書屋的規范管理和服務,真正實現資源共建共享,讓文化惠及于民。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數字閱讀。據中國全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公眾的數字閱讀接觸率逐年上升,如2012年全國人均閱讀電子書2.35本,比2011年增長了0.93本,增幅達 66.5%。這表明,數字閱讀群體在穩步迅速壯大,數字閱讀代表了閱讀的新趨勢。因此,農家書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開展數字閱讀服務勢在必行。
牡丹江地區中小型圖書館依托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農家書屋開展了數字閱讀、技術指導等服務。2014年,牡丹江市將建設公共文化數字共享平臺,為市民打造借閱圖書、文獻閱覽、資料檢索等一站式服務,建成內容豐富、技術先進、覆蓋城鄉、傳播快捷、有牡丹江特色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便捷的數字文化服務,讓社會各界群眾在互聯網上就可以享受牡丹江地域文化、公共文化、精品文化等資源,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網絡全覆蓋。農家書屋通過配備電腦,開通網絡,即可免費利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的資源。
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是文化改革發展的基礎力量,農家書屋管理員隊伍是開展農村公共閱讀服務的重要力量。但農家書屋管理員大多為兼職,很多來自非圖書館行業,缺乏必備的圖書館管理知識和業務技能,而且人員不穩定。因此,要充分發揮農家書屋的服務效能,需要實現農家書屋的專業化管理。建議將農家書屋管理員納入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由中小型圖書館進行專業指導和業務培訓。牡丹江地區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已經將農家書屋管理員培訓納入到工作中,2012年,穆棱市圖書館在全市各行政村、社區中聘任了首任文化管理員,負責對本村、本社區的農家書屋、圖書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及群眾文化工作進行管理。對參加培訓的150多名文化管理員進行了農家書屋和共享工程知識培訓,結合《農家書屋知識培訓》課件,對農家書屋的特點,圖書的接收、登記、清點、保管、借閱等做了簡要介紹,對圖書分類、編號、加工及上架做了詳細講解,管理員們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同年,穆棱市圖書館對興源鎮14個行政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進行集中培訓,結合實際講解農家書屋圖書分類管理知識。東寧縣圖書館開展了農村文化管理員培訓班,對農村文化管理員進行了業務和管理上的培訓,增強了農家書屋管理員的業務能力。
中小型圖書館還要根據各農家書屋的實際情況,幫助制定實施管理員隊伍建設規劃,完善機構編制、學習培訓、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服務基層。
隨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引下,中小型圖書館建設的重心,開始向鄉村延伸。這就遇到了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與農家書屋并存、重復投入的問題。與此同時,農家書屋要解決發展中的瓶頸,就需要進一步加大人、財、物的投入,提供專業化的閱讀活動和閱讀服務,而專業化的閱讀服務正是公共圖書館的傳統優勢。兩者分而治之,不如融為一體。
牡丹江市圖書館近兩年參照國際通行做法,借鑒本地實踐創新經驗,打破體制制約,根據十八大“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的要求,在已經建成的牡丹江地區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將農家書屋納入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農家書屋原有的圖書交由當地中小型圖書館統一著錄加工,回溯建庫,統一管理平臺,進入流通體系。在農家書屋上投入的專項資金或圖書,可由政府加強主導,直接下達到公共圖書館,由公共圖書館統一調配。實現經費統籌使用、設施統一管理、服務統一規范、人員統一培訓,通過農家書屋與中小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融合發展,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總之,農家書屋要改革創新,要融入到中小型圖書館服務體系中,通過規范化管理和豐富多彩的閱讀服務,才能把農家書屋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使農家書屋更好地為廣大農民服務,讓農民真正得到好處,成為農民的精神家園。同時,也將使廣大農民群眾更進一步享受國家改革和發展的成果,為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提供幫助,為農民群眾擺脫貧困走上致富道路提供智力支持。
[1]農家書屋工程提前三年完成建設任務(http://www.zgnjsw.gov.cn/)
[2]潘錦亞.公共圖書館參與農家書屋的基層調研—以湖州市圖書館為例.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2(2)
[3]何菲,曹湘平.農家書屋工程持續發展的對策[J].圖書館建設.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