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杰 金銀花
(長春市朝鮮族群眾藝術館,吉林長春 130022)
我國朝鮮族的先民,于明末清初在朝鮮半島陸續遷入中國東北,現我國朝鮮族人以19世紀中葉遷入的移民為基礎,以20世紀初至建國前后遷入的移民為主體。目前已是我國56個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國現有朝鮮族現有183.09萬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以及內蒙古等少數其他地區。勤勞聰慧的朝鮮族人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一直延續著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從飲食到居住,從文化到藝術,他們創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向世界展示了他們的文化藝術魅力,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發展。
朝鮮族主要種植水稻,大米自然成為主食。大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量充足,由此形成主食副食相補的“二元就餐文化”,副食以各種醬類和泡菜類為主。此外,湯也是朝鮮族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人們平常早晚做熱湯吃,炎熱的夏季則以“涼湯”為主,朝鮮族的湯,多以泡飯為前提,其最有代表性的飲食就是“湯泡飯”。
除了日常主食之外,朝鮮族還有很多獨具傳統特色的風味小吃,例如打糕、松餅、狗肉湯等。打糕是將蒸熟的糯米放到槽子里用木槌捶打制成,故名“打糕”,打糕是年節、老人壽誕、結婚慶典等喜慶日必不可少的食品。松餅是用大米做成的蒸餃,蒸時要在蒸屜上鋪上松樹葉子,因此得名松餅,是朝鮮族在中秋節必備的節日食品。冷面是朝鮮族著名的風味小吃,與泡菜、狗肉湯統稱“朝鮮族三大特色食品”,冷面同時還具有有長命百歲的寓意,故又被稱作“長壽面”。狗肉湯是朝鮮族各種湯類的首選食品,朝鮮族有句俗話說“三伏天吃狗肉如同吃補藥”,充分說明了狗肉的非凡的營養價值。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自然不會缺少酒文化,朝鮮族最負盛名的便是米酒,幾乎家家都會釀制“麻格里”。麻格里是一種米酒,與我國南方的黃酒相似,味甘,常常用來招待客人。
朝鮮族的文化受漢族影響較深,加之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使得傳統朝鮮族民居的外貌發生了改變,建筑風格與漢族也日趨相似,但為了適應東北地區的寒冷氣候以及民族生活習慣,朝鮮族的傳統民居也獨具特色。一般以山頂式的青瓦白墻建筑見多,通常不建院墻,僅與鄰居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民居的整體形狀多為矩形并設外廊。住房構造方面,朝鮮族民居主要是木構架承重,外墻兩面編織草繩或柳條,外抹泥漿,中間以沙土充填或做成空心墻,內隔墻多用雙面抹灰的板條墻,門窗為推拉式,屋頂多作成四坡式,椽子上鋪稻草簾或柳條并覆蓋一層厚厚的稻草,將整個屋頂包住,以防風將稻草吹散。在城鎮中,住宅多用青灰色陶瓦屋頂。瓦頂坡面略有曲線,檐頭四角和屋脊兩端向上翹起,瓦當和脊頭加簡單花飾,形成活潑明快的風格。

圖1 朝鮮族特色飲食
提到朝鮮的居住文化,就不得不提獨具特色的“炕”。《新唐書·高麗傳》載:“(其人)冬月皆作長炕,下燃溫火”。據此斷定,高麗人發明了炕。炕既孕育了朝鮮族勤勞聰慧、外柔內剛、尊老愛幼和雅好潔凈等民族氣質與審美心理的搖籃,同時又是這個民族步入文明生活的重要標志。在漫長的時間長河里,一代又一代族人生息繁衍在溫暖的炕頭,因而朝鮮族傳統文化又被親昵地稱之為“炕文化”。從朝鮮半島遷入我國東北三省的朝鮮族,善于因地制宜,原樣地保留了建造傳統式炕屋的風格,室內通屋為炕,入門即可盤腿而坐。
在目前的城鎮中,住房多采用地暖或者水暖,但“炕”始終是朝鮮族文明時代的產物,是一個文化復合體。它的形成與發展,對于朝鮮族的發展、生產工具的制作、飲食起居、民間文藝、禮俗信仰與家庭組織的完善都有著極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因此,很多朝鮮族人民即使搬入了取暖設施完善的城鎮住宅,也通常會設法將其中一個臥室改為暖炕加以使用。這與其說是一種情結,不如說是一種文化。
在我國56個民族中,不乏能歌善舞者,朝鮮族便是其中之一。音樂方面,朝鮮族音樂和朝鮮半島音樂是一脈相承的,可分為民謠、歌樂、舞樂、樂器、“板嗦哩”、唱劇等六類。其中民謠按音樂的體裁形式可分為農謠、抒情謠、風俗謠、童謠、長歌等五種;歌樂原是為上層階級和市民階層服務的抒情歌謠,后流入民間,逐漸群眾化。朝鮮族音樂的節奏一般以三拍節拍為主,由于受本族語言影響,三拍節奏既能使節奏長短區分、歌聲溫柔細膩,體現了朝鮮族語言的親和力和美感。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織布謠》、《鳥打鈴》、《農夫謠》、《阿里郎》、《桔梗謠》等。

圖2 朝鮮族傳統民居
舞蹈方面,朝鮮族的民族舞以“農樂舞”、“扇子舞”、“象帽舞”、“刀舞”、“頂水舞”和“長鼓舞”為主。其中,歷史悠久的“農樂舞”更是入選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唯一入選的農耕文化遺產。“農樂舞”產生于朝鮮三國時期,每年五月播種之后,“以犧牲祭天,并歌舞達旦”。“數十人排成一行,左右踏步,有高有低,手足并用,舞姿輕快,長短強弱,節奏動聽”。農民自春天準備耕種開始,到秋收為止,根據勞動內容、場合的不同,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這是漢族人民與其他少數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積淀的中華民族文化,既有高度發展的漢族文化,也有諸如朝鮮族這樣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沒有少數民族獨特的創造和巨大的貢獻,中華民族就不會像令大這樣光照寰宇,絢麗多姿。
作為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之一,朝鮮族在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傳統的文化的同時,又不斷借鑒和吸收兄弟民族中的優秀文化,從而使自己的文化更加豐富、更有立體感,同時也進一步融入到中華民族文化中來,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當地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國朝鮮族促進了中韓的文化交流。中國自古與朝鮮半島來往密切,朝鮮族則成為了連接中韓的一座溝通的橋梁。中國朝鮮族在動蕩的歷史變遷中,保存著本民族美好的文化,并逐漸發展,并在當今社會努力的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值得我們每個民族和每個人學習。
總之,朝鮮族人民在文化藝術領域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我國全力推進文化事業建設的今天,朝鮮族的貢獻不可磨滅,其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也是不容懷疑的,朝鮮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同樣為歷史的發展前進作出了貢獻, 同樣創造了自己豐富多彩的文化,同樣是歷史的創造者。
[1]張文馨.成人教育視域下的民族藝術傳承研究[D].云南大學,2014.
[2]斯琴巴圖.淺談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之傳承[J].內蒙古藝術,2014(02).
[3]李晶.中國朝鮮族音樂的傳統繼承與變化形貌[J].中國音樂,2008,03:253-256.
[4]樸櫻子.朝鮮族音樂概論[J]. 滿族研究,1992,01:83-91.
[5]李宗天.淺談如何保護和傳承朝鮮族傳統音樂文化[J].品牌(理論月刊),2010,11: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