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
【摘 要】話劇《原野》,是曹禺先生的經典之作。問世起,已經被很多藝術形態在舞臺上呈現,如話劇、歌劇、戲曲等等。而川劇《金子》對其也進行了改編,用獨特的劇種呈現出別樣的舞臺效果。舞臺樣式一直在改變著,但永遠改變不了《原野》獨特的生命力。打開歷史的塵埃,用別樣的方式來揭示當時歷史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黑暗和對人性的思考。
【關鍵詞】話劇;川劇;對比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041-01
話劇《原野》直觀上給讀者或觀眾帶來的是一個看似復仇的悲劇。焦閻王貪得仇虎一家的產業,完全不顧與仇家的情義,自己設計害死了仇虎的父親、妹妹、霸占了仇家的財產并把仇虎陷害入獄。在獄中受盡折磨的仇虎越獄后回到家鄉準備將自己所承受的痛苦還給焦閻王時,卻發現焦閻王已經死了。更可恨的是自己親梅竹馬的金子也被閻王逼迫嫁給了他的兒子焦大星。這段看似愛恨情仇的故事,往往被那些體制下的規定約束著。倫理、命運、宗法、土地這些思想早都融入到我們中華兒女每個人的血液里,根深蒂固,也許從未改變。而那些向往人性的閃光更是難以看到。
話劇《原野》戲份集中在焦閻王家和黑林子原野里,以十天的時間展開了戲劇沖突。全劇以仇虎復仇為主線進行情節的推進。仇虎的復仇行動,是封建倫理中出現必然的結果,又經仇虎自己的催發強化而成為了他的人生使命。但仇虎也絕不是一個無情、冷血的人,他知道焦大星是無辜的,但當時封建禮教下的思想導致他必須報仇。而更讓他痛苦的是,他對于金子的愛,這才是全劇最讓人揪心的情感。仇虎被帶抓走后心里想的全是金子,我認為使他活下去不單是對于焦家的仇恨,更是對金子的情愛。
從全劇上看,第三幕應該是最傷情的。在前兩幕中,除了金子之外,其實所有人物的主要行動都已完成。仇虎報了仇,焦氏保護家族失敗,大星和小黑子死。而就是這看似只是仇虎帶著金子逃亡的第三幕中,曹禺先生用富有表現主義與象征主義的大師手筆,循序漸進,一層一層地將《原野》劇烈的矛盾沖突,劇烈的情感宣泄到了極致!夜風呼嘯的黑林子就像無法逃脫的運命的巨網,死死地套住仇虎和金子,在他們身后若影若現的紅燈,就像仇恨中死去的人們的冤魂追逐著兩人。遠方火車的汽笛聲正是美好消逝前的回光返照,布谷鳥的叫聲不也正是一切幻夢的泡沫破裂的聲響嗎?全幕五景,一景比一景緊湊,仇虎一步步地在仇恨的漩渦中越陷越深,致使他產生幻覺,遇見了自己父親、妹妹,以及焦閻王的鬼魂,最后徹底迷失乃至毀滅。金子一步步在逃亡中變得虛弱,可她越是虛弱就越是向往那“黃金鋪地的地方”,她的愛,她的生命也在仇虎一步步的瘋狂中達到了最濃烈!最終,破曉的驕陽沁紅了原野,若影若現的火車汽笛聲隨著最后的晚風飄向遠方……
恩怨情仇,一代又一代,這是世世代代結下的果實。讓在世的每個人去經歷一番,真的很殘忍。我不是怨當時那個世道,只是怨我們每個人都得活著,為了生存。至于“原野”我覺得它是否就是整個事情的經歷者、旁觀者、見證者吧。它把所有人都困在這里,無法到達它的另一個“黃金鋪地的地方”的世界。
川劇《金子》從劇名我們便可以看出這次改編是把原劇中的“金子”這一角色提煉出來,圍繞她的情感,她的故事展開。首先這種改編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因為眾所周知,相較于話劇,戲曲在同樣的兩個小時演出中,信息量是不如話劇多的。這主要是因為戲曲藝術需要“唱念做打武”程式化,歌舞化的表現。這就需要改編者摸清故事的主線,圍繞故事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主要事件,去掉一些相對次要的信息來改編。那么川劇《金子》秉持李漁先生“一人一戲”的觀念,將故事的重點放到“金子”這一人物上,集中到金子與仇虎、焦大星的情感糾葛上,著重筆墨寫金子情感的悲劇。這樣做的好處是讓觀者的視角聚焦在金子身上,同時可以充分展現戲曲“唱念做打武”的藝術特色。
我最欣賞川劇《金子》的地方是在第三場中,仇虎、金子、焦大星一同回憶童年的戲份。原劇中并沒有這一段落,但因其全劇將主要的焦點放到了金子身上,三人的情感糾葛也是金子主要的情感糾葛。所以改編者加入了這場戲,將三人的情感沖突集中到了一起。這樣寫還大大節省了敘事、交代背景的篇幅,也更加集中地激化了人物沖突。原劇中,觀者是從仇虎和金子單獨談話,以及仇虎和大星的談話中才獲悉仇虎和大星兩人從小一起玩耍的交情,此處改寫將三人集中到了一起,用簡潔的臺詞,干練、明確地將人物的情感交代得清清楚楚。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段中富有行動性的臺詞,像“咬耳朵”“抬肉轎子”等,不但能很快將觀者帶入到回憶童年的情境中,而且在排演中又可以充分地運用戲曲歌舞化的表現手段來二度創作。正當三人沉浸在童年的美好時光中時,戲劇中的“突轉”來了,大星變成了焦閻王的臉,仇虎和金子也瞬間回到殘酷的現實當中。此處“突轉”的改編可謂是匠心獨具,巧妙地運用了川劇獨有的“變臉”絕活兒,不但使此處的“突轉”顯得順理成章,而且也充分發揮了劇種的特色!
《原野》見證了每個人的恩怨情仇,《金子》經歷了每個人的生死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