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怡
[摘要]目的探討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慢性閉角性青光眼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原發(fā)性慢性閉角性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0例,觀察組采取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對照組則實行傳統(tǒng)小梁切除術,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成功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術后患者的眼壓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的完全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7.066,P<0.05);觀察組的正常前房率為96.0%,對照組的正常前房率為76.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兩組患者的平均眼壓和治療前相比均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的平均眼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對于原發(fā)性慢性閉角性青光眼術后初期淺前房、睫狀環(huán)阻滯性青光眼的發(fā)生率以及術后濾過道瘢痕的發(fā)生來說,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可以起到顯著降低的效果,因此有助于該疾病手術成功率的提高。
[關鍵詞]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原發(fā)性慢性閉角性青光眼;眼壓;成功率
青光眼是臨床眼科的常見疾病,也是患者致盲的主要病種之一。對于原發(fā)性慢性閉角性青光眼來說,其發(fā)病主要是不明原因引起眼壓突然升高或者持續(xù)性升高的青光眼類疾病,一般存在小眼球、前房淺等癥狀。目前臨床上治療青光眼主要是以手術為主,但手術治療存在一些術后相關問題,如黃斑水腫、術后淺前房和房水的濾過道阻塞等,嚴重危害了手術的成功率。臨床上一般應用小梁切除術診治青光眼,由于傳統(tǒng)小梁切除術會導致低眼壓、淺前房等現象并可能會引起其他并發(fā)癥,而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為此,我院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原發(fā)性慢性閉角性青光眼患者,探討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慢性閉角性青光眼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原發(fā)性慢性閉角性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符合國家醫(yī)學會制定的青光眼的診斷標準,經眼壓檢測、視野檢查、眼底檢查等相關檢查結合臨床癥狀確診為青光眼。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0例。觀察組男62例80眼,女38例45眼,年齡34~69歲,平均(42.1±6.2)歲;術前眼壓在(42.58±11.81)mm Hg。對照組男18例20眼,女12例15眼,年齡35~68歲,平均(43.7±5.9)歲,術前眼壓在(42.61±11.83)mm Hg。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術前的眼壓、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前給予常規(guī)檢查,手術前使用利多卡因進行球周的浸潤麻醉和倍諾喜的表層麻醉,并在顯微鏡下實行手術操作。對照組實行傳統(tǒng)小梁切除手術,在結膜瓣的基礎上剖切處理梯形鞏膜瓣。在3或9點鐘方向進行前房穿刺,切除1mmx2mm面積的深層鞏膜。縫合鞏膜瓣,并向前房輸入一定BSS。觀察組實行復合式小梁切除手術,在角膜緣的基礎上作梯形鞏膜瓣,瓣下放置0.2%絲裂霉素C棉片90s,大量平衡鹽液對鞏膜瓣沖洗。用15°的尖刀或25號針頭于3或9點鐘方向實行透明角膜邊緣向前房穿刺,切除深層鞏膜和周邊鞏膜。對鞏膜瓣予以縫合,并且在兩邊角膜緣部位設置可以拆除的調整縫線。在向前房輸入BSS時通過角膜穿刺口,最后再運用可吸收線來對結膜瓣進行縫合。術畢給結膜囊滴復方托品卡按散瞳。術后給予典必殊眼液滴眼和眼膏涂眼處理。對觀察組病例,可調整縫線的具體拆除時間依據前房深度、濾過泡以及眼壓狀況來決定。通常術后3~7d可以出院,出院之后每月定期進行復查。
1.3術后處理
術后第1天,打開換藥,常規(guī)用復方托吡卡胺眼液活動瞳孔,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1次/2h,術后全身應用抗生素及皮質類固醇2d,術后1周內每天觀察視力、眼壓、前房及濾過泡情況。可拆式鞏膜縫線根據前房和眼壓情況在裂隙燈顯微鏡下進行調整和拆除:術后3~4d,前房正常,眼壓高于21.0mmHg,經按摩無效者,可先松解調節(jié)1根調節(jié)縫線后繼續(xù)按摩,如眼壓下降,濾過泡隆起,則1~2d后另1根拆除。若術后濾過泡彌散,前房淺則推遲拆線時間。
1.4臨床療效評估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成功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術后患者的眼壓情況。療效判定標準包括:(1)采用Spaeth分級法評估患者的房角深度,Ⅰ度:有輕度的淺前房;Ⅱ度:有裂隙狀的淺前房;Ⅲ度:沒有前房;(2)采用Kronfeld分類法評估濾過的形態(tài),Ⅰ度:有微囊狀泡;Ⅱ度:有平坦型的彌散泡;Ⅲ度:有瘢痕泡;Ⅳ度:有包裹性的囊狀泡;當無需降眼壓藥物,眼壓低于21mm Hg時為完全控制;當術后需少于兩種藥物,眼壓低于21mm Hg時為部分控制;當術后需應用超過兩種以上藥物,眼壓高于21mm Hg,需再次行手術時為控制失敗。
1.5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傳統(tǒng)小梁切除術和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的對比研究分析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與x2檢驗對術后的前房情況和兩組患者的眼壓進行相關指標的測試與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后眼壓控制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的完全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7.066,P<0.05)。見表1。
2.2兩組術后的前房情況比較
實驗組的正常前房率為96.0%,對照組的正常前房率為76.0%,兩組相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治療前后眼壓比較
經過治療,兩組患者的平均眼壓和治療前相比均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的平均眼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3討論
青光眼主要是由于眼內壓間斷性或持續(xù)性增加的水平超過了眼球所耐受的程度,從而損害眼球視功能和其他組織損害,引起視野變小、視力下降以及神經萎縮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該病治療目標為防止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凋亡、降低眼壓和改善視功能。之前常用傳統(tǒng)的小梁切除術,它是一種濾過性手術,在維持視功能、控制眼壓等方面效果明顯,然而不能有效控制鞏膜瓣的縫合線,過松或過緊縫合均會引發(fā)脈絡膜脫離、濾過泡纖維化、低眼壓以及持續(xù)性淺前房等情況,最終使而手術失敗。故一些眼科專家提出了復合式小梁切除術來治療該病。復合式小梁切除術運用多種改良技術:(1)術中應用絲裂霉素c;(2)預置角膜穿刺口;(3)采用相對牢固縫合鞏膜瓣;同時外置拆除的鞏膜縫線;(4)術后選擇適合時機拆除外置鞏膜縫線。小梁切除術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手術區(qū)域球結膜和鞏膜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纖維化,瘢痕形成而使濾過道阻塞。青光眼濾過術中絲裂霉素c已被廣泛應用,絲裂霉素c作為一種抗代謝藥物可明顯抑制成纖維細胞及膠原纖維的形成,防止濾過口瘢痕形成,利于保持濾過道通暢。使用絲裂霉素c應嚴格掌握應用指征,根據個體化選擇應用,即對高齡、球結膜菲薄者要慎用。對用藥濃度及放置時間也要因人而異,一般年輕者及結膜厚者放置時間稍長,反之放置時間應短些,用平衡鹽水充分沖洗干凈,術中應避免接觸結膜瓣邊緣或角膜,以最大限度防止其副作用。本研究針對我院青光眼患者進行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和傳統(tǒng)小梁切除術的臨床對比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的完全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7.066,P<0.05);觀察組的正常前房率為96.0%,對照組的正常前房率為76.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兩組患者的平均眼壓和治療前相比均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的平均眼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對于原發(fā)性慢性閉角性青光眼來說,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效果顯著。綜上所述,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可有效治療青光眼,可明顯降低眼壓,增加濾泡形成率,防止出現淺前房等,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