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體結合”是2017年天津全運會、全國學生運動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期間頻繁被媒體提到的詞匯之一。在2017年天津全運會參賽的運動員中有562人來自大學,參加了田徑、游泳、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現代五項等項目;在2017年全國學生運動會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大學生代表團中,有部分參賽大學生來自專業運動隊。由此,人們有理由相信,這是自1987年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開始的30年中,一大批大、中、小學校進行了“教體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體育后備人才探索與實踐的結晶,人們有理由呼吁讓“體育回歸教育”。
1985年12月,為適應我國競技體育形勢發展的需要,做好參加世界大、中學生運動會的準備,原國家教委和原國家體委在山東掖縣召開全國學校業余體育訓練工作會,印發了《關于開展學校業余體育訓練,努力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了貫徹《規劃》的精神,1987年4月原國家教委發布《關于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高等學校辦高水平運動隊開始起步。1995年原國家教委《關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通知》提出了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目的:“努力提高我國大學生的體育運動水平,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以逐步實現由國家教委組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目標”。2003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以“清華模式”培養的學生運動員胡凱奪得男子百米冠軍,為中國大學生體育運動水平能否得到實質性提高以及我國高校能否真正實現培養優秀運動員后備人才給出了肯定回答。2005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再次明確“普通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目標是完成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及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的參賽任務,為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和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作貢獻”,并在文件中明確提出,“切實加強教體結合”,“要以普通高等學校為龍頭,逐步完善大、中、小學相銜接的優秀體育人才培養機制。”2017年7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要把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作為加強學校體育綜合改革、探索培養高水平優秀體育人才、推進競技體育改革和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進行統籌安排”。
由此可見,“教體結合”體現的是教育部門試圖把傳統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到一種通過教育系統來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全新機制,發揮學校體育作為普適教育的功能,依靠自己的資源優勢,培養高水平運動隊和競技、學習俱佳的學生運動員。
然而,在30年“教體結合”的探索中,高校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并未有效建立起來:目標上,缺乏競技體育更快、更高、更強的“為國爭光”目標要求,發展目標不明確;管理上,選拔輸送機制和保障體系尚未有效建立,項目布局不平衡,招生與管理不規范;競訓上,沒能構建起符合學訓結合規律,適應學校化的競賽體系,一旦進入考試期就會嚴重影響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學習上,競賽計劃與學習進度缺乏合理調配,使得學生學習和訓練的難度加大,一旦進入比賽期就會嚴重影響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學訓矛盾未解決。
進一步分析會注意到,黨的教育方針歷來都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體育本身就是教育的組成部分。離開了體育,教育就談不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運動訓練是體育的手段之一,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途徑。運動訓練過程本身就是教育過程,塑造著被訓練者的體育精神、道德品質。由此,應該看到,不存在“體育回歸教育”。我們頻繁討論的“教體結合”其實并非指教育與體育的結合,而是特指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培養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和體育管理部門的結合、運動員運動訓練與文化學習的結合。
今天,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學校體育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普通學校培養優秀運動員經驗的不斷成熟和把握訓練競賽規律能力的不斷提高,深度融合專業體工隊和高校高水平運動訓練和競賽體系的培養模式將會更加完善。如,構建體育系統、教育系統、社會組織多元投入的我國新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和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競賽體系(圖1)。

圖1 多元投入的新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
在這一體系中,學校運動隊、業余體校、運動學校、體育俱樂部有機結合,青少年競賽體系、學校競賽體系、職業競賽體系有機融合,國家隊在學校、體校、俱樂部、職業隊中選拔組建,運動項目協會對賽事審批、認證、管理和監督,不同類別運動員分層逐級有序參賽。
教育系統投入的小學、中學和大學“一條龍”的學校代表隊將為運動員的培養和選拔提供綿延不斷的動力支持。小學是培養體育意識和體育精神的重要階段;中學是培養奧運會冠軍的基地,高校是絕大部分運動員攀登世界體育高峰的必經之路,由此將形成強大的運動員人才培養和選拔人力資源生態鏈。當前,應鼓勵高校利用教育資源的優勢,在訓練體系和文化培養體系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建立大、中、小學“一條龍”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并作為“一條龍”的“龍頭”,在運動員選材、科學訓練、教練員協作等方面起主導作用,疏通渠道,加強協作,不斷提高整體化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體育系統投入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業余體校、運動學校是我國以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主要來源。地方各級政府要將公辦體育運動學校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將文化教育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這一“兩納入”要求,以及文化教學、教師配備、教師培訓等該教育部門管的全部交由教育部門管理,日常管理、競賽訓練等由體育部門管理,建立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模式。
社會力量投入的各級體育俱樂部是發現青少年運動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搖籃,與學校體育共同構成了國家競技體育體系的塔基。協會、俱樂部、教練員、家長和青少年運動員是這一體系上的五大要素。協會為俱樂部承擔技術指導和資源整合功能;俱樂部承擔訓練和參賽功能;教練員承擔青少年運動員的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以及訓練任務;家長在俱樂部的管理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需要鼓勵青少年參加項目培訓和比賽,同時承擔青少年參加俱樂部培訓和參賽的經費;俱樂部青少年運動員要做好訓練、參賽和文化學習的平衡。
這一體系的形成,需要對現有的青少年競賽體系、學校競賽體系、職業競賽體系進行有機整合,將青少年競賽體系和學校競賽體系合二為一,形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級聯賽體系;平日校內班級比賽,周末同城校際比賽,假期跨區域全國比賽;確定職業聯賽的職業屬性,在大學生聯賽之上舉行,根據項目差異在大學聯賽的不同年級階段選秀,保證各級學校聯賽的最高水平;國家隊在學校、體校、俱樂部、職業隊中選拔組建,確保國家隊選人用人的廣泛性,以保障運動員的長遠利益和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運動員,提高為國爭光能力,讓運動訓練回歸校園、回歸教育本源。
鐘秉樞
2017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