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美華
摘 要: 語文課堂教學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改變教學模式和方法,課堂劇,可以說是語文課中一道風景線。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課堂劇 教學方式
學生聽課效率與授課方式緊密相連。老師要想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保持新鮮感,一定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鉆研教材,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劇教學法是語文課中的一種特殊方法。
一、語文課堂劇的含義
語文課堂劇,來源于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分角色朗讀,是一種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和以教材為編演對象,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而進行的語文劇活動。它以教材為范本,以課堂為陣地,以表演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其規模的大小,時間的長短,人物的多少,道具的使用,依據課本要有所創編。
二、課堂劇在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一)精心選課,合理安排。
王尚文指出:“對提高語文教育的效果而言,這個語文意識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語文的韁繩。缺少這個意識,語文課就難以上成語文課,就要‘跑野馬。”課堂劇的使用也是如此,首先要精心選課。比如《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裝》《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這樣的文體適合運用課堂劇的形式展開。又如《孔乙己》《智取生辰綱》這樣的文體動作的描寫是重點也是經典,可以選擇其中的重點動作用課堂劇的形式展開。
(二)認真設計,巧妙編寫。
錢夢龍導讀法指出: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組織好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法能體現語文課的特色。例如在教《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時,我是這樣設計課堂劇的。演員甲邊用抹布擦雕像,邊吆喝:“快來看看雕像啊!”演員乙微笑著,拿起宙斯的雕像,問:“這個賣多少錢?”演員甲:“50元。”演員乙自滿得意地笑,拿起赫拉的雕像,問:“那這個呢?”演員甲:“還要貴一點。”演員乙笑得更得意,拿起赫爾墨斯的雕像,面對全班同學,狂妄自大地說:“我,商人的庇護神,人們一定要尊重我!我的雕像應該很值錢。”接著轉身,問:“這個該很值錢吧?”演員甲毫不在意,輕描淡寫地說:“假如你買那兩個,我就把這個送給你。”演員乙目瞪口呆,自語道:“這就是我的價值?!”
(三)適當指導,組織評議。
采用這種課型時,表演的同學百分之百地投入,觀看得異常認真。如《皇帝的新裝》是非常好用課堂劇展開教學的,我要求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編演,全班同學確定好演員后,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增刪改變。我指導學生把騙子騙取皇帝信任的“看不見衣服的人都是不稱職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藥的人”改成“看不見衣服的人都是腦殘”,簡短便于敘說又符合學生說話的特點。演出結束后,組織學生評議:觀看的同學要熟知原文外,還要運用恰當的方式評議,評議時我充分征求、尊重學生的評選結果,對參賽同學分別予以肯定和獎勵。
三、適當運用課堂劇組織教學的特點及作用
(一)教學形式新穎,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作過十分中肯的分析:“課堂教學既然是一講一聽的關系,教師當然是主角了,學生只處在觀眾的地位,即使偶爾舉手答個問題,也只不過是配角罷了。這在學生很輕松,聽不聽可以隨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學生會不會習慣了教師都給講。變得永遠離不開教師了呢?”課堂劇和原來枯燥乏味的講解相比,顯然前者生動有趣,變“死氣沉沉”為“熱熱鬧鬧”,能吸引學生的眼球,用欣賞的角度來感受同樣的語文內容。
(二)教學內容豐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理解和記憶,特別是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
課堂劇增加許多讓學生感興趣的東西,特別是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在無形中完成。如演赫爾墨斯和雕像者一課,加進神態動作表演,把心理描寫用神態和語言來表現,特別是學生演示時,那位同學很投入,拍拍自己的胸脯高聲說:“我,商人的庇護神,人們一定要尊重我!我的雕像應該很值錢。”活現出人物當時的所感所想,把人物那種狂妄自大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比起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分析人物當時的心理來的直觀又形象。
(三)教學表現創新,課堂劇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大舞臺,提高學生素質。
當然,語文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理想的境界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提倡課堂劇,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排演《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場”一幕:孔乙己端來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擺著讀書人高人一等的架子,學生在改編中增加對話語言,使人物形象迂腐可笑的性格一展無遺。表演時,演員把孔乙己有意炫耀的聲調、“排出九文大錢”動作表現得細致生動。整個活動由課外準備到課堂表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充分的互動中相互適應,優化了課堂學習的“過程”。
(四)學習方式更新,給予學生創造機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列夫·托爾斯泰說:“如果一個人在學校學習時,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么,他一生就只會模仿和抄襲。”可見學校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在課堂劇編演過程中,學生就有了創造的機會,要在領會教材的基礎上,把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一幕用劇本形式加以改編,甚至將原來的主客關系、主賓關系、審美觀念完全顛倒,這就需要不斷地創造。例如《智取生辰綱》課本中以楊志一方為視角為主線,改編時有同學改成以晁蓋一方為主線,讓學生從另一角度理解文章,充分體現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要堅守語文本位,完成語文的教學任務,要讓語文課與眾不同,課堂劇,可以說是語文課中一種特殊的教學法。
參考文獻:
[1]2012年《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王尚文.《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
[3]《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151頁.
[4]錢夢龍.導讀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