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琳
摘 要: 本文闡述了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概念、“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基礎及基本環節。以“超重與失重”一課為教學案例,基于支架式教學的五個環節進行了教學實踐。在教學中,通過搭建不同類型的支架,引導學生不斷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力逐步提高,以完成學習任務,充分體現支架式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廣泛應用。
關鍵詞: “支架式”教學 最近發展區 超重與失重 搭建支架
一、支架式教學模式概述
1.支架式教學概念及理論基礎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業的腳手架。把“支架式”教學應用于物理教學中,好比學生是建筑物,教師的“教”是為建造新建筑物提供的“支架”,引導學生不斷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逐步實現學習目標,使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更高水平。當學生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及時拆掉“支架”,讓學生獨立自主地探究,自行解決問題和總結反思。
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最重要理論基礎是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心理發展理論。維果斯基將學生的發展分為兩種水平,第一種是學生已經掌握的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第二種是學生不能獨自解決,但在更有能力的支持者的幫助下,能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最近發展區指的就是介于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1]。因此,支架式教學是基于“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活動,通過搭建不同支架,為學生學習提供正確的導向。
2.“支架式”教學的基本環節
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利用情境、協作、探索、會話等方式在“最近發展區”內開展教與學,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地完成對所學知識的建構和能力提高[2]。基本環節包括:創設情境、搭建支架、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等五個環節。以下是筆者對高一物理《超重與失重》一課嘗試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案例。
二、支架式教學的應用實例案例——魯科版必修一物理《超重與失重》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分析問題
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宇航員在太空艙里生活的視頻,如宇航員在太空的無床休息狀態;宇航員在太空如何喝水;宇航員如何用一根手指頭將下班者“舉”離工作崗位,進行交接班等。學生完全被太空里神奇的現象吸引。然后趁熱打鐵地問學生: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回答:太空失重。通過創設情境,將學生自然引入某一概念,進入課堂正題。
2.搭建支架——確定目標
(1)搭建問題支架
教師讓學生在臺秤上快速上下蹲,提出問題,學生思考:①觀察臺秤示數有何變化?②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學生分析并回答,觀察上下蹲過程中的超重與失重現象。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和表述問題的能力。
(2)搭建實驗支架
利用紙帶掛起鉤碼,思考如何使紙帶斷掉。通過討論設計實驗:①緩慢起動提升鉤碼;②迅速起動提升鉤碼。學生觀察現象:當快速提鉤碼時,由于超重,紙袋斷了。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識,確定探究問題。
(3)搭建概念支架
通過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引出超重與失重的概念。即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大于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稱為超重現象。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小于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稱為失重現象。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分析及生成概念的過程,建立相應的物理概念框架。
(4)工具支架
為了讓學生更切身地體會完全失重的感受,試先準備了教學視頻。如播放航天員在太空艙里為同學們太空授課的情景。近到生活中,準備一個側邊有孔的礦泉水瓶做自由落體運動,由于完全失重,水竟然不會漏出。通過利用實驗、多媒體設備等工具,多渠道、多方式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對概念的認識。
設計意圖:學生顯示出極高的興致,增強探索欲望。
(5)搭建建議支架
在探究超重與失重的條件時,學生一時沒有頭緒,教師及時給予建議,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提問學生超重與失重的條件是與速度還是與加速度有關呢?問題支架成了建議支架,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問題方向,更快地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現象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3.獨立探索——集思廣益
在教學過程中,探究超重與失重條件時,教師引導學生從加速度角度分析,省走不必要的彎路。隨著探究加速度不斷深入,教師逐漸將支架撤銷,最終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獨立思考超重、失重與加速度的關系,運用以前所學知識點解決問題和完成學習任務。
4.協作學習——完成建構
學生交流自主探索的實驗方案和結果,圍繞超重與失重的條件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小組匯報交流,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進步、成長。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自我糾正與完善,以完成對概念的建構。
5.效果評價——能力檢測
效果評價是對學生成果的展示與評估。主要形式是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對學生進行檢測。讓學生自我檢驗、自我完善。充分展示自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認識得到升華,再上新臺階。
三、反思與結語
課堂是動態的,教師需要用教學機智面對一些非預設性的問題,在適當時機為學生搭建遞進式支架,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概念框架。使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建構知識體系,能力逐步攀升,達到“期望發展水平”,讓課堂教學在不斷生成過程中向前推進。支架式教學更新了教育理念,轉變了學生學習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挖掘了學生學習潛能。當然,為了讓支架式教學模式真正發揮教學優越性,更廣泛地應用到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支架式教學必須把握好以下幾點:
1.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了解學生實際發展水平以尋找潛在的發展水平。
2.僅在恰當的時機提供支架,教師根據學生元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給予適當幫助。
3.搭建動態漸消的支架。支架是“敏感的、動態的,與學生暫時能力相適應的,且隨著學生能力提高逐漸撤離”[3]。
參考文獻:
[1]杜洋洋.支架式教學在高一生物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揚州大學,2015.5.
[2]秦紅梅.高中物理課堂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初步研究[J].蘇州大學,2013.4.
[3]高穩.支架式教學模式研究[J].校長閱覽,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