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萍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026-02
“互聯網+德育”是互聯網思維在教育領域的實踐成果,主要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學校德育工作深度融合,從而拓展德育途徑,開寬德育視野,創新德育模式。“互聯網+德育”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集成作用,通過教育載體的升級和教育理念的革新,轉變傳統的教育思維,由封閉走向開放,實現教育模式的轉型,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德育新形態。
一、“互聯網+”時代,學校德育面臨新挑戰
(一)青少年對互聯網信息“良莠難分”
互聯網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只要進入網絡,各種信息色彩紛呈,內容豐富,影響廣泛。網上內容魚目混雜,既有健康向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而且網絡的可控率低。由于青少年對新鮮事物有極強的好奇心,但又缺乏自制力和辨別是非能力,所以從網絡獲取大量信息的同時,也容易受網上不良信息的污染。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不良的網絡信息無形中對他們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的確立造成一定影響。
(二)互聯網推動傳統教育“涅槃重生”
互聯網延伸了現有的教育影響力和價值,原有的社會與教育也需要隨著互聯網發生巨大的變革。傳統教育中,學習者面對的知識量相對固定,知識的復雜度不高,學習資源匱乏,因而傳統教育下的學習者會以這些固定的需要學習的知識為核心進行深入思考挖掘和反復練習。互聯網下的教育與各行各業的知識在不斷融合,知識不斷更新拓展,知識的復雜度加強,信息以指數式增長,可用的資源雖豐富卻也魚龍混雜,這對傳統教育模式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二、利用“互聯網+”,構建學校德育新形態
(一)德育是核心,互聯網是工具和技術
從互聯網與教育的關系看,無疑教育應該是核心,互聯網只是技術和輔助工具;促進人的成長發展是目的,用于教育的互聯網是手段。教育是需求的源頭,互聯網是更為迅速便捷保障供給的技術條件。若把互聯網作為核心,教育只是附庸產品來做,不只曲解了教育,也難以有效滿足教育當事人對教育的需求。教育不能忽視新工具的發明與運用,同時又不能為工具所牽引而忘了教育自身,如果互聯網使用者的教育思想理念沒有改變,即便加上了互聯網,也未必是教育的良性改變。教育從業者必須從精神上領會了互聯網的精髓并依據教育的特性和需求使用互聯網。
(二)學生是主體,互聯網是課程和資源
互聯網為學生打了溝通世界的大門,擴大了交往面,互聯網讓學生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學生了解多元文化。網絡互動使學生人際互動的范圍擴大、互動主體性增強、互動互助性增強。網絡打破了語言、地域、身份、地位、社會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心理等局限,擴大了人們的交往范圍,從而有利于促使學生關心全人類,加速他們在世界大范圍的社會化進程。
(三)教師為主導,互聯網是平臺和手段
互聯網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無論是學校政治思想教育指導思想的摸索、制定、貫徹還是信息系統的建立、維護和改善,都離不開一群既有過硬的思想水平和覺悟、又具備較高的網絡管理才能和信息時代思維方式的教師隊伍。我們教師應加強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學習,把網上研究與學生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成為學生在信息世界中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應該樹立一種“教會選擇”的觀念,調整自己的角色,從“教會順從”的訓導者變成“教會選擇”的指導者。
三、“互聯網+德育”的實踐探索
(一)上好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文明上網
近幾年,我堅持做到在新生第一課開設“怎樣正確使用互聯網”,引導學生養成文明上網的習慣。特別是通過主題班會,讓學生收集有關網絡給社會帶來的好處和危害的案例,與學生交流,分析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聊天的現狀與根本原因,教會學生明辨是非,對網絡資源正確地加以取舍應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正確認識網絡環境對自身生活的意義及影響。
(二)搭好網絡交流平臺,營造活潑向上的德育氛圍
我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建立了“班級微信群”,班級開展各種社團活動中,比如主題班會、“班級十大歌手”評選、班級知識競賽、班級演講比賽等等,學生事前、事中、事后都能用好互聯網這一工具,因此不僅為活動本身增色,也為活動達到育人增效。我建立了“網上家長委員會”家長及時把孩子活動過程中的精彩瞬間,通過微信群播送,很受家長、學生的歡迎。我還通過“悄悄話”這個平臺,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接受學生私下交流,與學生談心,讓學生與心理教師互動,有效地降低了學生心理事件的發生。
(三)建好網絡宣傳陣地,編制生動形象的德育教材
利用網絡手段,改革學校道德教育的方式,將傳統的灌輸方式轉變為參與式德育,使學生由灌輸式學習轉變為參與式學習。同時,改進德育內容與方法,利用網絡現代教學手段把復雜理論簡潔地展現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所在的學校充分利用網絡快捷、生動、便利、開放等優越條件,在互聯網上建立德育網站,使德育內容通過多媒體技術、聲光電綜合手段的演繹,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使德育信息變得生動活潑,讓受教育者容易接受。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