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051-02
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在道德實踐中才能修養德行: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人;我們有勇敢的表現,才能成為勇敢的人。德育應該更多地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必須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在教育教學實際中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一、實踐是道德和德育的本質
亞里士多德說:“我們首先是通過練習道德的美德才能獲得它們;由于實行公正的行為我們才變得公正。由于實行節制和勇敢,我們才變得節制和勇敢。”所以說道德的本質是實踐。道德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現實人的活動。人的行為是衡量道德,也是衡量道德教育的最終指標。因為對于一個人進行道德的評判,最終只有通過行為考察,只有通過他對道德要求實踐狀況來判定。
道德的本質是實踐。德育的本質必然也是實踐的。德育的實踐性首先體現在德育目標在本質上是實踐。品德與社會課目標歸根到底要落實在學生的“德行”,只有學生踐言踐行了,德育目標才最終實現了。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指導學生模仿,而且更要關注在課外踐行。其次,德育過程本身就是實踐活動。德育活動有多種形式,既有課堂德育活動,也有課外德育活動;既有校內活動,也有校外活動。這些德育活動是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有效途徑。再次,德育實踐活動及學生在活動中形成的道德實踐是學生品德評價的根本標準。學校德育工作,根本的問題就是如何將道德認知的教學與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二、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學習是知行合一的過程
實踐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礎。我國古人要求兒童養成黎明即起,灑掃庭院,內外整潔的習慣,青少年時期養成“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品行,長大以后才能“治國、平天下”,把這種遠大的道德教育與兒童日常生活實踐聯系起來的方法,對于今天的品德教育很有參考價值,必須著眼于“實學”“實行”。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使得課程學習成為知行合一的過程。
三、品德與生活(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途徑
(一)重視課內實踐活動,將現代技術和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的原則之一,就是以認識社會為線索,由近及遠。就范圍來講,從小到大,從知識層次來說,由易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每個教學內容,而完成這些教學內容必然離不開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最終能夠達到讓學生逐步認識、適應、服務社會的目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課堂中的應用,學生課內實踐的方式越來越豐富,如上網、搜尋查找、QQ平臺交流,學習網頁制作等。因此,重視課內實踐,將現代技術和學科有機結合,是達到整個教學目的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重視社會實踐,學會社會調查,講究調查實效。
新課標強調: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和創新精神。
在學習《安全才能回家》,除了在課內組織學生模擬表演外,同時還要在課外分組組織過馬路,讓學生安全文明出行,遠離交通事故,這樣使學生逐步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又鍛煉了適應社會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
四、對品德教學組織開展實踐活動的建議
(一)堅持育人為本。品德課要由以“知識為本位”轉移到“以育人為本位”的軌道上來,注意把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為品德教學的載體,因為學生的主體性是在活動和交往中顯現的,只有在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才能張揚、提升;也只有在活動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生成發展。
(二)堅持知行合一。品德教學要從道德規范只是“掛在口頭上,寫在書本上,尚未落實在行動上”的誤區中走出來,就應當關注活動,為學生創造相應的展示機會,去實施道德行為練習,去實現知行合一的要求。
(三)關注感受體驗。德育課程的實施,不能沒有體驗,品德課程要提高教學實效,更不能沒有體驗。體驗是道德內化的必要環節,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健康發展的基礎。
(四)注重開發能力。寶劍鋒從磨礪出,能力須從實踐來。借助多種多樣的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開發創造潛能。
采用活動方式教學,是品德課教學方式的一次重要變革,它將使學生由過去被動式聽受學習轉向主動性的感悟學習,由關注道德結論的學習轉變到更加重視研究學習,由封閉性的課堂學習轉變為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開放式學習,從而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
內生外化是品德形成的基本規律,實踐活動體驗是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兒童的動手和實踐精神,鼓勵兒童一起活動、開展一定的工作,達到一定的目的,并與所接觸的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全面促進學生知行合一。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