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088-01
模仿是小學生的天性。當代著名作家茅盾認為:“模仿是學習的最初形式。”模仿是寫作常用的方法。模仿的目的是借鑒,而不是抄襲;是創新,而不是守舊。通過模仿性寫作教學研究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為自主習作打基礎,最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小學生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模仿是他們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他們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之一。作文教學中的仿寫,不失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條有效之法。
一、重視讀與寫的結合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作文教學中,要明確閱讀教學為寫作提供了哪些條件,打下了哪些基礎,寫作要借助閱讀的哪些知識,利用學到的哪些技巧。充分利用閱讀教學的課文為學生作文樹立的榜樣,學生寫作時就有所依傍。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時,可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寫作知識,找好教學點,進行滲透、訓練。有些閱讀課文不僅文章本身描寫優美,而且在寫法上極富特色,學生也易于接受。這樣的文章,教師可和學生一起提煉寫法,并以此為例,仿寫整篇文章。
二、加強課內外聯系
沒有豐富的知識,很難寫出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新穎別致的好作文。作文教學,要指導學生多讀讀課外書,開闊視野,增加間接生活積累。學生在讀課外書的過程中,可倡導學生偶爾進行仿寫。教師還可在學生參觀、游戲、游覽、各種比賽等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體驗生活,讓學生在觀察、聆聽、詢問、思索中,積累寫作素材,體會樂趣,領悟要領、道理。
三、倡導學生寫日記
仿寫作文,除了有針對性的進行專門、專題訓練外,可倡導學生堅持寫日記。讓學生寫自己身邊的瑣事,大膽地寫,不受約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有什么就寫什么。學生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就會將在例文中看到的和生活中的實際結合起來,逐步學會描寫現實生活,逐步學會寫作。學生一旦養成了寫日記的好習慣,心里有話就會寫下來,不僅可以練筆,而且可以為作文積累素材。
四、結構仿寫
結構是文章內容的組合構造,也是文章思路的外現。小學生初學寫作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該怎樣構思文章,包括怎樣開頭和結尾。范文就是幫助學生學寫作文的好示范。《理想的風箏》作者以“風箏”為線索貫穿全文。開頭由看到放風箏引起回憶;接著,寫30年前劉老師的工作和生活片段,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特別是他放風箏時的情景;結尾,回到現在,緊接前文把劉老師放飛的風箏升華為“理想的風箏”,抒發了對劉老師深深的思念之情。授課時,可以篇章結構作為突破口,將選材與行文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理解課文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文章結構:看到——想到——回憶——回到現實(即睹物思人——回憶事件——回到現實);首尾呼應,結尾照應題目,深化主題。找到這篇文章的仿寫點,可讓學生以《一個對我有深刻影響的人》為題,想一想誰對自己的影響最大,為什么?雖然還是寫熟悉的人,孩子們的選材必然真實、生動、感人,不落俗套。
五、寫法仿寫
寫作技法的采用使文章更形象生動,吸引讀者。寫作技法多種多樣: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的使用;表示聲音詞語的使用、語句重復的使用、前后照應的使用……作文教學中,與學生講解技法,學生難以理解與掌握,而仿寫能直接把學生帶入技法的應用中?在學《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后,可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作方法,參照提綱寫《我愛我的母校》:作者離別祖國時的心情——“我”離開母校時的心情;作者看到景物觸景生情——“我”看到校園的景物觸景生情;作者出國的目的及決心——“我”今后如何回報母校。學生展開聯想,抒發感情,在句式表達上可以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手法。這樣,把教材模仿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篇與篇的遷移。
仿寫作為一種很有效的作文教學手段。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寫作,而且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習作的興趣,甚至可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