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菊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042-01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國粹,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精神財富,而對于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青少年一代。作為一名初中數學老師,深感自己有義務,也有責任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應用到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這既是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同時也是進一步豐富數學學科內容的內在要求。通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深入發掘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價值并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在獲取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優越感。
因此,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如何將數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獨特的功能,引導學生感受我國豐富的民族數學文化遺產呢?我認為在課堂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充分利用課本已有信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熏陶
1.以圖呈現數學之美。我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它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世界文明藝術寶庫中的巨大財富。從那些變幻無窮、淳樸渾厚的傳統圖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時代的工藝水平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在學習幾何知識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將這些內容滲透到教學之中。例如學習對稱軸的時候,可以展示故宮、天壇等古建筑圖片,展示京劇臉譜中國結、剪紙等等。也可以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他們自己去了解圖案的來歷和發展;了解祖國燦爛輝煌的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體會到了數學中的美。
2.以人突顯人文精神。運用教材中反映我國歷代數學家對數學研究作出巨大貢獻的實例教育學生,如:如中國是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我國的數學家祖沖之最先計算出了圓周率等。使學生懂得我國不但有古老文明,我國人民也富有聰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時代,便有如此偉大的科學家,而今科學這樣高度發達,我們若不努力學習,真是愧對古人。從而讓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從小樹立起為國家富強、為民族振興而發奮讀書、頑強拼搏、積極奉獻的責任感。
二、鉆研教材,深挖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
在現行數學教材中,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并不占主導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創造數學情境,把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整個數學教學環節中。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的需要有時會補充一些習題或者編一些題目,以滿足教學的需求。在編纂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編制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內涵、反映傳統文化成就的應用題。通過習題中的語言文字、數學符號、邏輯推理、運算結果等使人直接感受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物質享受和情感體驗;或以教材內容為題材介紹數學家。
三、利用數學活動和其他形式,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價值
1.課內結合數學教材內容組織游戲,在傳統游戲中學數學。在學習統計時可以創設“石頭、剪刀、布”的教學情境。“石頭、剪刀、布” ,也叫“猜拳”,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按照明朝人謝肇浙所寫的《五雜俎》這本書,猜拳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手勢令。(石頭、剪刀、布,這是一種很早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廣泛流傳的手技游戲,有時跟“擲硬幣”“擲骰子”有相同的功能,就是用來產生隨機結果以作決策。但有時它并不隨機,因為游戲者可以根據經驗,判斷對手的手法,所以說,玩這個游戲是有一定技巧的。)在游戲前,對于游戲的了解起源和發展,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
2.開展數學研究活動,體驗傳統文化的價值。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數學研究性學習和數學主題活動。活動的涉及面除了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還可以涉及數學方面的內容。讓學生結合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了解了中國古代在數學領域的輝煌的成就和燦爛的文化,增加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總之,在數學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方法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讓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實踐中,努力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染,產生共鳴,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為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