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勇 許慧明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071-01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推進,要求課堂教學中教師少講,學生多講、多思。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無法解答的問題,除了老師的適當引導,我們還要培養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去解決問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因此我們提倡的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等優點。如何尋求一種有效的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需要我們不懈努力。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談談在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探索。
一、設立基本目標
“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前提,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最終目標。體現過程性,關注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與方法;突出創新性,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為出發點;凸顯探究性,著力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用知識的能力,最終讓學生愛學習,會學習。雖然小組學習是一種比較自由的學習形式,但在有限的課堂內我們不能隨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主要體現在: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力所不能及的問題”,如遇到教材或學習上的難點時常要小組合作。②在交流探討過程中因為有多種認識和看法不一致時常要小組合作。③在感悟語言文字規律或人文內涵時,觀點或情感出現了偏差需要小組合作學習。相當數量的中上等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往往半信半疑,沒有十分把握;中下程度的學生大多一知半解,甚至無從下手,轉入小組合作,你一言,我一語,茅塞頓開,思路明確了,學習中也體現到成功的喜悅。由此可見,如果不設立目標,就易流于形式,也就毫無效率可言了。
二、進行合理分組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指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小組的建構:每組6人,前后座(每座3人)為一組,設組長一名。編組時考慮到組員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性別差異甚至家庭背景等,盡量保證每個小組內的學生各具特色,每個小組之間又不能差距太大,力求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同時小組合作學習往往需要合理分工,只有合作小組內分工明確,才會使課堂“活而有序”。并且組內的角色需要互換,一學期下來,讓每位學生都在嘗試著不同的角色,從中鍛煉他們的能力。
三、提供有效指導
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成功與否,同教師的引導與參與是密不可分的。在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隨時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往往會阻礙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規則外,在很多情況下,要求教師從講臺走向學生,貼近學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向著師生“互動交流,共同發展”的方向靠攏。教師必須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對小組的任務還不清楚時,教師要有耐心,向學生反復說明任務的內容及操作程序;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
四、強化評價機制
1.改變評價對象,由對單個學生的評價轉為對整個小組的評價,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例如,根據一定的標準,班級可實行一日一考核,一周一總結,選出l-2個紅旗小組,給予該組每名成員獎勵,讓學生意識到集體的成功來自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體會到個人與集體、他人息息相關,從而提高他們對合作的內涵和價值的認識,激發他們合作的熱情。
2.改變評價主體,由教師作出評價轉為小組自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教師組織小組自評,各小組總結經驗,明確目標,共同制訂出本組今后的活動方案。在這個小組自評過程中,學生將小組作為一個整體加以審視,意識到每個人在小組集體中的作用,意識到集體的事需要大家的合作,意識到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從集體的利益出發。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合作內涵與價值的認識,有利于他們形成積極的合作情感和堅定的合作意志。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