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璽雅
【關鍵詞】 語文課堂;興趣;音樂;繪畫;表演;故事;影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9—0088—01
在基層的一些語文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學生無精打采,心不在焉,于是教師便一味地責怪學生不懂事。其實,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與否,主要靠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把音樂、美術和表演等適當融入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從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來講,他們對故事、音樂、美術的興趣遠比學習文字的興趣濃厚,因此,巧妙設計課堂尤為重要。
一、用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聯想空間,給人無限的美感,使學生在盡情想象、思考、潛移默化中發展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增添一些音樂元素,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課文《王二小》為例,在教學中,將歌曲《王二小》作為課堂導入的素材,引導學生欣賞歌曲,同時暗示學生注意歌詞中的關鍵內容,再提出幾個疑問,讓學生聯想王二小身上發生的故事,最后讓學生熟讀課文,邊讀邊認識王二小這個小英雄,進而理解王二小的事跡為什么廣為流傳。這樣,學生在有興趣、有動機的基礎上,會自發認識人物、了解故事、解開疑問,課堂教學自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用圖畫加深認知記憶
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較為直觀的藝術形式,特別是在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上,合理地安排學生動手畫畫,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如,在學習《在家里》這篇課文時,側重引導學生認讀表示家庭陳設、用品的詞語,讓學生選一樣自己喜歡的用品畫一畫,在全班展示交流,相互評價。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圖片欣賞能加深學生對字的記憶和物品的理解。
三、用表演增添活動樂趣
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互動交流,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小學生有一種先天的表現欲望,教學中如果能夠抓住這一點,常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美麗的小路》這一課中,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教師引導他們注意表達時的語氣、表情、動作等,充分發揮學生的表演能力,給其他學生一個榜樣。有了良好的示范,學生很快能參與到活動中來,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通過表演,能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也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四、用故事提高學習興趣
從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來講,故事是他們通向知識殿堂的階梯。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應盡量充分挖掘課文內外的故事,讓故事帶領他們走近知識,領悟知識。還以《王二小》為例,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充分挖掘王二小的英勇故事,再拓展劉胡蘭等古今英雄故事,用數字故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逐步理解民族大義。這樣的話,不至于學生總是與英雄有“隔膜”,體會不到那個時代的那份悲壯。
五、用影視啟發學生成長
語文教材中,幾乎處處都有行為教育的影子,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教師不妨將現實社會中老人跌倒無人理睬、無人主動讓座、感恩孝道等影視素材加以剪輯,在課堂上展示給他們,讓他們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想法,說說好處,說說壞處。如,在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時,若能將幾代領導人植樹的相關視頻搜集來,讓學生觀看之后思考為什么國家領導人都要親自植樹,植樹有什么好處等,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回答,教師邊總結邊引導學生深入,學生自然能理解植樹對環境美化的重要性。在引導學生理解感恩與孝道時,結合一些動漫,讓他們仔細看看,認真想想,敢于講講。其實,比起過多的說教,這種教育往往是無形的、主動的、學生樂于接受的,同時也是潛移默化的。
在語文教學中,將語文與音樂、美術、表演、故事和影視等元素巧妙關聯,把寫、畫、唱、講、演等形式有效地融入課堂,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其廣泛的興趣愛好,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填補了人文教育的空白,讓學習效果真正凸現出來。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