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良英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106-01
作為一名教師最頭痛的事就是遇到后進生,后進生在每所學校,每個班都存在。所謂后進生就是精力充沛,紀律松懈,不服從管制,懶惰思想嚴重,不思進取,討厭學習,缺乏學習自信心;不求上進,性格固執倔強,不聽話,逆反心理特別嚴重,行為習慣不好,品行不端,缺點多,優點少的學生。在班上影響力特別大,然而這些后進生是怎樣形成的呢?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我認真分析總結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后進生的形成與生長的環境有關
后進生的形成首先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生活條件有所改善,爺爺,奶奶對自己的孫子一貫溺愛,舍不得打,舍不得罵,對于孩子疏于管理;爸爸,媽媽怕孩子受委屈,什么都要讓孩子得到最好的享受。時間一長,享用好的習慣了,孩子思想意識變化了,結果孩子慣壞,變得自私,冷漠,不善解人意,玩電腦,手機到癡迷等等。貪玩好耍,家長的話不聽,送到學校不想學習。甚至做錯了也不允許指出來,一旦老師指出來就猶如拉開了導火索一樣,與老師敵對,甚至有玩命的,威脅老師、家長等等。
二、后進生的形成與父母有關
少數后進生受父母的影響,特別是農村比較突出,只要能做生意歉錢,可以養家糊口就行了。家長忙于生計,放松孩子的學習,或者對孩子的學習關心較少,導致孩子不完成家庭作業,該練的不練,該復習鞏固的沒有及時鞏固消化,每次測查總是對學過的知識,混淆不清。有的父母文化知識水平素質低,不能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不是打就是罵,或者抱怨。
三、后進生的形成與學校老師有關
由于年級的不同,學習內容的繁瑣,教學方法單一,在教學上有的教師對教材處理不當,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差,反應速度慢,教學方法不適合。加上后進生自身因素,缺乏社會生活經驗,意識單純,對外界事物不辨真假,善惡,美丑情況錯綜復雜,自身不思進取,懶惰,以至自己不能自拔,自暴自棄。放棄一線生機,干脆踏進后進生行列。然而后進生的轉化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錯綜復雜的過程中教師要有良好的心態和一份耐心。
四、后進生的轉化首要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好習慣使人一生受益,壞習慣,有時會毀掉一個人的一切。在小學階段要提高教學質量,先要讓學生明白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讓小學生認真領會《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如,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傾聽,會思考問題,會用語言描述,會用自己的手寫自己想到的。達到運用自如,從而培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展創新能力。
五、后進生的轉化需要培養學習興趣
在學習中后進生往往怕學習,不愛積極發言,動筆速度慢,缺乏思考的能力,輕信他人的意見和觀點,缺乏主見。喜歡依賴成績優秀的學生幫他們回答問題。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強制性的讓學生能“吃”能“吞”,愿意接受嗎?因此我在課堂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只有讓學生高興之后,才會信心百倍,樂意做喜歡做的事。因此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后進生有了學習興趣,才有精神倍加充滿活力,做事會輕車快行,讓后進生有良好的學習興趣,才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六、后進生的轉化需要老師的關愛
轉化后進生首先對學生有無私的關愛。母愛是最偉大的,但師愛同樣也是最偉大的,是一種情感與心靈的融化,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一棵善良的種子,讓他發善根,結善果,才有收獲。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用自己的愛心,耐心去感化他們,對他們進行孜孜不倦的教育和開導,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平時細心觀察他們,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在課堂上老師必須精神煥發,充滿活力,從語言到動作做到眼神都要充滿對學生的信任,對教學的熱情引領他們建立良好心態,消除學生對學習的畏懼情緒,做一個良師宜友,從而讓后進生積極參與學習,敢說,敢想,敢問,敢做。
七、后進生的轉化要善于理解和發現
后進生不是沒有優點,只是缺點多于優點罷了,只要我們有一雙明亮的慧眼善于發現和捕捉后進生的閃光點,理解后進生的自卑心理,并克服后進生畏懼心理,一旦有進步就及時地給予后進生熱情的表揚和誠肯的鼓勵,樹立良好的自信心。激發后進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后進生不怕困難,勇往直前。讓后進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善待后進生,不歧視,不冷嘲熱諷。尊重他們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他們。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