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振學


[摘要]目的探討針灸聯合刺絡放血拔罐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5年1~11月在我院治療的肩周炎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采用針灸聯合刺絡放血拔罐治療,對照組采用阿西美辛緩釋膠囊治療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結果研究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隨訪6個月,研究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灸聯合刺絡放血拔罐法治療肩周炎具有較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針灸;刺絡放血拔罐;肩周炎;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達到某種程度后逐漸緩解,直至最后完全復原為主要表現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癥。中醫認為肩周炎與局部氣血不足、風濕邪侵,外傷勞損,陰陽失調等有關,不通則痛。西醫主要口服藥物治療,嚴重的患者手術治療,但是效果欠佳。針灸和刺絡放血拔罐是我國傳統治療手段。針灸具有通經脈、調氣血、平衡陰陽的效果,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刺絡放血拔罐是點刺出血加拔罐的一種治療方法。我們采用針灸聯合刺絡放血拔罐的方法治療肩周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11月在我院治療的肩周炎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肩周炎的診斷標準,性別不限,對治療知情同意,堅持完成治療療程。排除標準:不適合針灸及刺絡放血拔罐的患者;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的患者;服用激素藥物治療的患者;患有關節腫瘤、結核的患者;肩部外傷骨折的患者;不同意參加本研究的患者;妊娠或者哺乳期患者。6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5~69歲,平均(50.8±9.4)歲,病程15d~3年,平均(1.4±0.4)年;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34~70歲,平均(51.3±10.2)歲,病程10d~3年,平均(1.6±0.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1.2.1研究組
采用針灸聯合刺絡放血拔罐治療。針灸選肩髂穴、肩髃穴、肩貞穴、曲池穴、外關穴。先針灸曲池穴、外關穴,得氣后囑托患者上抬、背伸、旋轉肩關節5min。再針灸肩髂穴、肩髃穴、肩貞穴,用低頻率、大幅度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每10分鐘行針1次。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刺絡放血拔罐:取患側肩周痛點1~2個,局部消毒,三棱針點刺,留罐5min,每罐出血8~10mL,每2日1次,5次為1療程。
1.2.2對照組采用阿西美辛緩釋膠囊(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H19990358)治療,進餐時服用。每次90mg,每日1次,10日為1療程。
1.3評價方法。
臨床療效:痊愈為肩部疼痛消失,活動正常,外展上舉160°,外旋45°,后伸內旋可觸及對側肩胛骨尖部;顯效為疼痛基本消失,活動稍有限制,外展上舉可達120°以上,但是低于160°,外旋可達35°,后伸內旋可達對側肩胛尖部5cm內;有效為疼痛明顯減輕,活動時有疼痛,活動度改善不明顯;無效為達不到上述標準。隨訪半年,觀察患者的復發率。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包括外旋、內旋、摸背、摸耳4項,每項滿分90分,將每項評分相加,得分越高則患者肩關節活動度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
兩組治療后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隨訪復發率比較
隨訪6個月,研究組1例復發,復發率3.3%,對照組7例復發,復發率23.3%。研究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x2=3.606,P<0.05)。
3討論
肩關節周圍炎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夜間加重,病情緩慢起病,逐漸加重,肩關節功能障礙。女性的發病較男性高,好發年齡為50歲左右,體力勞動者高發。如果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嚴重影響肩關節功能,影響工作和生活。患者肩關節有泛壓痛,向頸部以及肘部放射,嚴重者還會出現三角肌萎縮。肩部原因以及肩外原因均會導致肩關節周圍炎。肩部原因主要與軟組織退行性病變有關,承受外力能力下降,或者長期姿勢不良、過度活動導致慢性致傷,外傷導致肩部長時間固定,肩周組織萎縮粘連,肩部受傷后治療不當也可導致肩關節周圍炎。另外頸椎病以及心肺膽道疾病均可導致肩部牽涉痛,原發病長期不愈導致肩部肌肉痙攣、缺血,導致炎性發生,最終發展為肩周炎。患者最初主要表現為慢性發作的肩部陣發性疼痛,隨著病情發展,疼痛逐漸加重,并且發展為持續性,當勞累或者氣候變化后可導致疼痛加重,疼痛向頸項、上肢擴散,晝輕夜重是主要特點,受寒導致的疼痛,對氣候變化敏感。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活動均可受到限制,尤其以外展上舉內旋外旋最顯著。隨著病情發展,疼痛導致的長期廢用可導致關節囊以及肩周軟組織粘連,肌力下降,肩關節主動及被動活動受限,嚴重的患者肘關節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針灸是刺激通過經絡腧穴傳導及用一定操作方法治療疾病。針灸以通經脈、調氣血、平衡陰陽、調和臟腑功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針灸這種治療方法具有廣泛的適應證,效果具有迅速、顯著的特點,尤其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的作用,能夠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并且具有鎮靜鎮痛的效果。針灸操作簡便易行,費用低,副作用少或者沒有副作用,安全可靠,可協助其他治療方法。針灸最直接的作用是疏通經絡,通暢淤阻的經絡,發揮正常的作用。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肩周炎發生疼痛腫脹等與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有關。針灸選擇對應的腧穴,選擇合適的針刺手法,三棱針點刺出血等,通暢經絡,使氣血運行正常。疾病發生機制復雜,中醫認為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能夠調和陰陽失衡,使機體從陰陽失衡轉為平衡,最終達到治療目的。針灸還能扶正祛邪,扶助正氣,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是正邪相爭,針灸就是通過扶正祛邪作用治療疾病。
拔罐療法是中醫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拔罐通過排氣導致罐內負壓,罐緣緊緊貼服于皮膚,牽拉神經、肌肉、血管及皮下腺體,出現一系列的神經內分泌反應,調節血管的舒張功能和收縮功能,改善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拔罐負壓作用導致局部皮膚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細血管破裂,破壞紅細胞,溶血現象。血紅蛋白釋放對機體產生良性刺激,通過神經系統對組織功能產生雙向調節,促進白細胞吞噬功能,提高皮膚敏感性以及耐受力,增強機體免疫力。負壓吸拔力可充分張開汗毛孔,刺激汗腺及皮脂腺功能,導致表層衰老的細胞脫落,可使毒素及廢物快速排出。拔罐對局部產生溫熱作用,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細胞吞噬能力。拔罐處的血管緊張度、黏膜滲透性發生改變,可加速淋巴循環,增強吞噬作用,提高對感染性病灶的免疫作用。同時,拔罐導致的溶血現象對機體產生慢性刺激作用,能夠發揮保健功能。刺血是用陶瓷片、三棱針、粗毫針、皮膚針、小眉刀、滾刺筒等按照病變部位大小、出血要求,刺破小血管,再拔火罐,加強刺血法效果。刺血拔罐療法系點刺出血加拔罐的一種治療方法。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采用針灸聯合刺血拔罐療法治療,針灸穴位中肩髂穴在肩部,肩髑后方,當臂外展時,于肩峰后下方呈現凹陷處,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癱瘓,及肩關節周圍炎等;肩髃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有疏經通絡,理氣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癮疹等病癥;曲池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的作用;肩貞穴屬手太陽小腸經,主治肩胛疼痛,手臂不舉,上肢麻木,耳鳴,齒疼,瘰疬,及肩關節周圍炎等;外關穴為人體手少陽三焦經上的重要穴道,可治療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間神經痛等。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患者肩功能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隨訪6個月,研究組患者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刺絡放血拔罐法治療肩周炎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