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中將
摘要:[目的]為破解大石山區低洼農田澇不保收難題。[方法]實地調查山區旱地農作物澇災情況和山區低洼旱地玉米-黃豆避澇減災示范項目。[內容]分析山區旱地澇災的成因,提出玉米、黃豆避澇減災技術對策。[結論]山區旱地澇災的成因有自然降水分布不均、山地缺乏排灌設施、避澇栽培措施不當。[建議]選用早熟優質品種,適時適墑避澇播種,實行地膜、秸稈覆蓋,推廣壟作減澇技術,實行控氮增鉀施肥等關鍵措施,實現春玉米澇災前成熟與秋黃豆澇災后保種保收,并獲得較高的經濟產量。
關鍵詞:山區;玉米;黃豆;避澇減災;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3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6)03-0034-03
我國南方雨水豐富,且降雨集中,每年的洪澇期在6~9月,低洼農田易受洪澇危害。廣西沿江低水位農田每年澇災面積近27萬公頃,損失糧食近8億千克,其中3-3萬公頃農田幾乎失收,嚴重地困擾著災區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東蘭縣地處廣西西北大石山區,云貴高原南緣,位于紅水河中游流域,境內以喀斯特巖溶地形地貌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稱,是一個內澇災害頻發、多發、重發的山區農業縣。東蘭縣現有耕地面積1.36萬公頃,其中水田面積0.62萬公頃,占45.6%;旱地面積0.74萬公頃,占54.4%。在全縣旱地中,低洼易澇地面積有0.13萬公頃,占旱地面積的17.6%。由于自然形成的巖溶峰叢洼地、谷地,使得山區低洼旱地的農作物在夏季易澇成災,十年有七年澇災出現,輕澇區作物損失10%~30%,重澇區則造成作物減產60%~80%或無收,給當地春玉米和秋黃豆生產造成重大的影響。玉米、黃豆避澇保收栽培已成為東蘭縣農業生產的一項重大課題。
1 山區旱地澇災的成因分析
東蘭縣山區旱地農作物澇災的出現有自然客觀和人為主觀方面的因素。在客觀上,自然形成的峰叢洼地、谷地由于地勢較低,在盛夏暴雨季節,地下溶洞消水較慢,洞底平臺地積水內澇成災。在主觀上,是人為避澇栽培措施不當造成的,主要包括作物品種選擇、播栽季節安排、保溫保墑覆蓋、配套水肥管理等未能達到科學避澇栽培的要求。
1.1 自然降水分布不均
據東蘭縣氣象資料調查顯示,2006-2015年全縣年平均降雨量為1680.2mm,雖然年降雨量大,但月份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雨量為1287.5mm),占年均降雨量的76.6%。而1-4月和10-12月份降雨量分別為170.0mm、222.7mm,分別占年均降雨量的10.1%、13.3%。近十年來,東蘭縣每年各月份雨量分布見表1。
由于年降雨量集中在夏季,秋、冬、春季降雨較少,因此常有夏澇、秋旱和春旱天氣出現。每年夏季澇災對東蘭縣低洼旱地春玉米的生長后期和秋黃豆的苗期構成很大威脅。
1.2 山地缺乏排灌設施
由于東蘭縣巖溶山區旱地主要分布在峰叢谷地、洼地,長年以來缺乏水利灌溉設施,導致旱不能灌,澇不能排,在夏季暴雨過后排水不良造成內澇,因此有“十年七澇”之稱。據2013年在東蘭縣東蘭鎮達文村、板逢村、樂里村、五聯村,三石鎮公平村、納臘村、巴造村、巴王村、納合村及2014年在泗孟鄉欽能村、屯長村、坡里村,蘭木鄉同仕村、王里村,巴疇鄉、安桃村、坡白村、納浪村,金谷鄉接浪村、接桂村、隆通村,花香鄉大樂村、英蘭村、草坪村、干來村、樂廷村等調查,夏季內澇一般持續時間為17-26d,局部災區長達37d,東蘭縣年澇災面積達0.13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9.6%,因澇災導致春玉米和秋黃豆減產10%-80%,在重災區造成顆粒無收。
1.3 避澇栽培措施不當
1.3.1 選用品種熟期不科學2013年以來,東蘭縣山區春玉米種植品種以“正大818”、“正大999”、“迪卡008”、“南校9665”、“隆玉2號”、“正紅6號”、“晉單48號”和“蠡玉16號”為主,全生育期在128-135d。由于玉米生育期較長,在春季播種后于7月中下旬成熟收獲,生育后期遇上了夏澇災害(6月20日~7月25日)。同時秋黃豆也是采用本地品種,全生育期112-115d,當地農民為趕上播種季節,也習慣在6月上、中旬套播在玉米行間,受夏澇災害的風險很大。如果黃豆推遲播種,又將受到秋旱、秋冷天氣的影響。
1.3.2 播種時間安排不合理東蘭縣山區傳統種植的春玉米在3月10-18日播種,秋黃豆在6月5-15日播種,造成春玉米成熟期和秋黃豆苗期遇上夏澇天氣,導致種不保收。
1.3.3 缺乏配套栽培技術東蘭縣山區玉米種植以露地栽培為主,缺少地膜覆蓋、秸稈覆蓋等措施,加上偏施、重施氮肥,導致春玉米貪青遲熟,在澇災到來之前未能收獲。
2 玉米、黃豆避澇減災技術對策
針對東蘭縣低洼旱地春玉米、秋黃豆常年內澇災害問題,在農業生產上除加強改善水利防洪、排洪設施外,同時應采取科學有效的農藝避澇措施,把澇災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2.1 選用早熟優質品種
為確保春玉米在生長期間安全避過夏澇天氣,在品種選擇上應采用早熟鮮食甜、糯玉米良種,如“金糯卡001”、“兆香糯2號”、“京科糯2000”、“中海珍”、“華珍”等特色品種。上述鮮食品種從種到收約需92~95d,收獲期比普通飼料玉米(如“迪卡007”、“迪卡008”、“正大818”、“正大999”、“先達901”、“臨奧1號”、“南校9665”等)成熟期提早25~28d,于3月上旬播種,可在6月5~10日收獲鮮穗上市,能安全地避過夏澇天氣。而秋黃豆可選用“桂早一號”、“桂夏3號”、“華夏4號”、“桂鮮豆1號”、“桂春6號”等品種,秋播全生育期86~90d,比本地黃豆提早成熟9~12d,可安排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避澇播種,而不影響到秋黃豆生長與產量收成。
2.2 適時適墑避澇播種
前季春玉米應適當提前早播,掌握氣溫穩定在12%以上、土壤持水量達70%時即可播種。根據東蘭縣的氣候特點,山區低洼旱地春玉米于2月28日至3月5日播種,至6月上、中旬收獲鮮苞,可安全地避過夏季內澇災害。秋黃豆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退澇后及時整地搶播,至11月上、中旬成熟收獲,可安全避過秋冷、秋旱天氣為害,實現避澇、避旱保收。
2.3 實行地膜、秸稈覆蓋
為使春玉米提早成熟收獲,在播種時應采用地膜覆蓋栽培,以提高土壤溫度,保持土壤水分,增強玉米抗旱保墑和抗“倒春寒”能力,促進春玉米提早成熟4~5d,為避澇保收爭取主動。秋黃豆在播種后,要充分利用前作玉米秸稈覆蓋地面保墑、抑草,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防止秋季干旱而影響黃豆產量。實踐證明,春玉米采用地膜覆蓋比露地栽培每667m2增收鮮苞200kg以上。秋黃豆實行秸稈覆蓋比對照增收黃豆20~30kg/667m2,增產效果顯著。
2.4 推廣壟作減澇技術
山區低洼旱地在炎夏多雨季節,輕澇災區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漬澇災害,內澇重災區會造成玉米、黃豆絕收。對地勢較低的旱地,在整地時可采用高壟深溝栽培方式,遇上中、小雨天氣能及時排除田間過多的水分,減輕玉米、黃豆澇害。一般整地壟寬高為30~35cm,溝深寬25~28cm,以能及時排除田間的漬水為度。生產證明,短時間的輕澇漬水旱地采用高壟栽培,能有效減輕作物的澇害發生。
2.5 實行控氦增鉀施肥
為使玉米、黃豆作物按期成熟,提高產量與品質,在施肥上應以有機肥料為主,適度控制氮肥用量,合理施用鉀肥、硅肥,可防止作物貪青晚熟和倒伏,確保按期成熟收獲。前作春玉米在整地時,每667m2可施用腐熟有機肥1000~1200kg,同時施用復合肥(N15P15K15)30~35kg、硫酸鉀10~12kg。在秋黃豆播種時,基肥每667m2施用復合肥(N15P15K15)15~20kg、農家火灰200kg或硫酸鉀12~15kg,促進豆苗健壯生長。至初花期每667m2噴施0.4%~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50~60kg,以提高黃豆結莢率與百粒重,增加秋黃豆的收獲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