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維 唐新艷 陶勇華 鄧發
摘要:[目的]為了掌握全州縣規模牛場疫病發生情況,制定牛疫病防控提供科學的依據。[方法]對全州縣46家規模養牛場進行調查分析。[內容]規模牛場主要疫病有傳染病、寄生蟲病、內科病、外科病和產科病。并對疫病發生狀況、原因進行分析。[建議]提出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加強引種管理,杜絕到疫區引進種牛或育肥牛和加強常見傳染病的免疫接種工作,減少傳染病的發生等七條建議。
關鍵詞:規模牛場;疫病調查;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S851.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6)03-0056-03
1 規模牛場主要疫病的發生情況
1.1 傳染病
牛傳染病是規模牛場的主要疫病,調查的46個規模牛場中,發生傳染病的牛場數為9個,主要包括口蹄疫、牛出血性敗血癥、牛氣腫疽、牛流行熱等,發病數78頭,占總發病數的21.1%,死亡18頭,占總死亡數的42.9%(見表1),具體情況以下:
1.1.1 口蹄疫近幾年來,各級動物防疫部門雖然加大了對口蹄疫的免疫注射,免疫密度不斷提高,但牛口蹄疫仍時有發生,主要在引種或流通環節發生。發病牛場數2個,發病牛為種牛或架子牛,發病頭數5頭,死亡1頭。
1.1.2 牛出敗,又名牛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巴氏桿菌引起的急性發熱性傳染病,該病呈地方性流行,主要發生在東山、白寶等鄉鎮的一些牛場及散養戶,發病牛場數3個,發病頭數15頭,死亡11頭。
1.1.3 牛氣腫疽,該病自1998年首次在我縣天湖牧區發生以來,動物防疫部門每年開展了免疫注射,但由于養殖戶的免疫意識不強,免疫密度不高,使得該病目前仍在才灣、紹水、咸水、蕉江等山區一些牛場呈地方性流行,發病牛場數2個,發病頭數22頭,死亡5頭。
1.1.4 牛流行熱,本病在我縣主要呈周期性發生,每2-3年發生一次。主要發生于黃牛,發病率高,可達80%以上,死亡率較低,發病牛場數2個,發病頭數36頭,死亡1頭。
1.2 寄生蟲病
寄生蟲病是牛的常見病,發病率較高,在規模牛場可達30%以上,主要包括體外寄生蟲(疥螨、癢螨等)和體內寄生蟲(線蟲、片型吸蟲、球蟲等)。調查的46個牛場中,發生寄生蟲病的為22個,發病頭數89頭,占總發病數的24.1%,死亡5頭,占總死亡數的11.9%。
1.3 內科病
牛內科病主要包括急性胃腸炎、瘤胃鼓氣、瘤胃積食、有機磷農藥中毒、尿素中毒、爛紅薯中毒(甘薯黑斑病中毒)、青貯飼料引起的瘤胃酸中毒等,發病牛場數46個,發病頭數167頭,占總發病數的45.3%,死亡14頭,占總死亡數的33.3%。(見表1)
1.4 外科病
牛外科病主要是指放牧過程中引起的各種創傷(跌傷)或者外科感染,發病牛場數5個,發病頭數7頭,占總發病數的1.9%,死亡2頭,占總死亡數的4.8%(見表1)。
1.5 產科病
牛產科病主要包括胎衣不下和難產等,發病牛場數為12個,發病頭數28頭,占總發病數的7.6%,死亡3頭,占總死亡數的7.1%(見表1)。
2 分析討論
2.1 疫病發生狀況分析
從發生與分布情況看,內科病發病最多、分布最廣,46個牛場全部都有發生,占牛場總數的100%;其次為寄生蟲病,46個牛場中有22個發生,占牛場總數的48%。從發病率來看,內科病的發病率也最高,占總發病數的45.3%,是規模牛場的主要疾病;其次是寄生蟲病,占總發病數的24.1%;外科病發病最少,僅占4.8%。從死亡率來看,傳染病的死亡率最高,占總死亡數的42.9%,其次為內科病,占總死亡數的33.3%。
2.2 疫病發生原因分析
2.2.1 對消毒工作認識不足規模牛場大多數采取放養的模式飼養,平時在山上放牧飼養,只是在冬季寒冷季節實行圈養,因此缺少對消毒工作的認識,大多數牛場消毒制度不健全,消毒設施也不完善,沒有或者很少進行消毒。
2.2.2 引種不規范 少數牛場不向當地畜牧行政主管部門申報,隨意到外地引進種牛或架子牛,或者到市場上購買牛時未經檢疫或檢疫不嚴,導致傳染病或寄生蟲病發生與傳播。
2.2.3 免疫接種力度不夠 規模牛場大多數只進行口蹄疫的免疫,而且免疫程序是實行春秋兩防,對新購進的牛沒有及時補針,導致常年免疫密度不高。對牛出敗、牛氣腫疽等病的免疫沒有按免疫程序進行,只是有疫情發生時才進行緊急免疫接種。
2.2.4 驅蟲制度不健全、方法欠妥 大多數規模養牛場以放牧為主,飲水水源污染嚴重,對糞便處理不當,導致寄生蟲病在牛群中傳播。在驅蟲方法上,大多數規模牛場只在牛發生了寄生蟲病后才進行驅蟲,驅蟲方法也不科學。
2.2.5 飼料品種單一 由于平時沒有準備充足的過冬飼料,育肥期或冬季圈養期間提供的日糧品種單一,營養不全面,牛發育不好,對疫病的抵抗力下降。育肥期間只喂青貯料和精料,導致消化系統紊亂、瘤胃酸中毒等病的發生。
2.2.6 飼養管理不當 放牧場地缺水或圈養時供水不足,導致瘤胃積食、瘤胃阻塞等病的發生。
2.2.7 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 規模牛場要準備大量過冬飼料,在制作干粗飼料時,對飼料的水分控制不好,導致飼料發霉變質;在制作青貯飼料時,密封不嚴或水分過多也易導致發霉,或者保存不當造成發霉,導致飼料性中毒。
2.2.8 牛品種改良的全面推廣 在能繁母牛當中,本地母牛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由于母牛個體小,雜交牛胎兒相對較大,造成難產。據統計,在難產的母牛中,開展人工受精的母牛造成難產的占80%以上。
3 防控對策
3.1 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
加強牛場環境衛生管理,定期清除牛舍糞污,保證欄舍干凈,同時對牛舍進行定期消毒,減少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3.2 加強引種管理
杜絕到疫區引進種牛或育肥牛。引種時要經過縣水產畜牧獸醫局出具的相關許可證并經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檢疫合格后方能進行,引回的種牛要隔離觀察10-15d,待正常時進行免疫注射和驅蟲后,方可合群飼養。
3.3 加強常見傳染病的免疫接種工作,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全州縣主要傳染病有口蹄疫、牛出敗、牛氣腫疽、牛流行熱等。應根據各種疫病的流行特點,定期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種,同時加強對規模牛場疫病的監測工作,及時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方案。
3.4 做好寄生蟲病的驅蟲工作
規模牛場要制訂驅蟲制度,每個季度對牛進行一次驅蟲,對新購進牛要進行隔離觀察,穩定后進行一次驅蟲,每次驅蟲后隔10-15d進行第二次驅蟲。驅蟲應在早上空腹進行,將驅蟲藥均勻混入適量精飼料中讓牛自由采食,要保證每頭牛能食到足夠劑量的驅蟲藥。對發病嚴重的病牛要采取單獨給藥或注射給藥的方法進行驅蟲。
3.5 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飼料品種要多樣化,青飼料、粗飼料、精飼料等要合理搭配,并保證均衡供給,不要實然變換飼料,如要變換飼料應逐步進行,加強青貯飼料及干飼料制作、貯存的管理,杜絕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同時要保證充足清潔的飲水供應。
3.6 加大對有毒植物的宣傳
牛中毒性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養殖戶對毒物的認識不足,例如尿素、青貯飼料、爛紅薯等,提高對中毒性疾病的認識,減少人為因素引起的中毒,使養殖戶了解常見毒物的品種及引起中毒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3.7 加強牛病防控的技術培訓工作
規模牛場相對偏僻,交通不便,一旦發病,求醫較困難,通過培訓使養殖戶能掌握常見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工作,以減少發病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