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 王茜 余蓉暉
(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湘潭 411201)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方式和有很大的變化,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慢性疾病的發病流行態越來越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醫療服務事業不斷加強和完善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改善指導建立科學健身概念有了一定的認同,逐漸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科學的鍛煉,而科學的鍛煉是一種非常經濟有效的干預措施。單一的運動,更專注于鍛煉,單一的醫療,更注重臨床,通過體育和醫學緊密結合,使其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因此,“醫體結合”公共服務模式的構建成為城市社區發展的客觀需要。
本研究以長沙、株洲、湘潭各取3個社區總共隨機抽取420人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CNKI、維普等相關數據庫,收集了大量有關體育社會學、社區體育、統計學、運動處方、社區醫療服務等文獻和資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調查問卷采用現場發現場回收的方式。隨機向長沙、株洲、湘潭所選取的社區作為發放地點。該問卷共發放420份,回收410份,回收率為98%,有效問卷360份,有效率占86%。
1.2.3 數據統計法
本次問卷調查中的多選項問題是根據每個選項所選的人數占所有選項的總人數而得出百分比。
“醫體結合”是指社區醫療服務與社區體育相結合,互相補充、兩者互相配合、以求達到增強社區居民抵抗能力、防治疾病、保持健康之目的。通過“醫體結合”的途徑,有利于將醫療服務、健康教育與全民健身更好的在社區推動,從而使人健康的目標真正得以實現。
如表1所示,一半以上社區居民對“醫體結合”服務模式持積極的態度占73%,不太愿意的僅占27%(見表1),這說明參與調查的社區居民對社區醫體結合服務模式這種健康新觀念持有比較支持的態度。
在醫體結合服務監測方面(見表2),社區居民還是希望社區可以提供醫療與體育指導為一體的服務機制來監測和保障自己的健康,調查顯示居民們選擇的監測類型主要集中在體質監測、健身宣傳、康復訓練指導這三方面(見表3)。
推動社區體育發展的主要措施是對社區居民的體育健身活動進行科學指導。根據調查,只有少部分社區為人們提供了體育指導員進行健身、鍛煉等方面指導服務,因此,長株潭社區體育指導工作覆蓋范圍小并且不專業。目前,造成社區居民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有效地根據自己身體機能情況、健康水平、服藥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活動內容、練習時間與強度的主要原因是社區體育指導員多為兼職人員并非專業人才。因此“醫體結合”公共服務模式既成為改變社區體育指導人力資源現狀的一條捷徑,也符合目前長株潭社區的現實需要,

表1 是否愿意接受“醫體結合”公共服務的態度(n=360)

表2 希望“醫體結合”服務對哪方面健康問題進行監測(多選n=934)

表3 社區居民對社區醫體結合服務的需求(多選n=953)

表4 “醫體結合”公共服務模式的活動內容

圖1 “醫體結合”公共服務模式管理組織架構圖
2.4.1 健康新觀念使“醫體結合”具有可行性
“醫體結合”是其中一種促進和實現健康的有效方法,它將醫學和體育兩個領域的相關方法、手段、技術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來實現預防和治療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雖然醫療和體育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存在的差異,但其工作都是在為人類健康服務。醫療和體育合作一起為社區居民服務,促進和實現社區居民衛生保健需求。因此,醫學和體育結合具有可行性。
2.4.2 社區衛生服務的不斷完善為“醫體結合”提供了條件支撐
社區衛生服務是以社區范圍,管轄范圍內所有居民為服務對象,重心為人的健康,將預防、治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為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這一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為社區構建“醫體結合”公共服務奠定了基礎,并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醫體結合”也為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更好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更大的市場。長株潭社區衛生服務近5年發展運行良好。覆蓋率達到85%,大力推進對社區全科醫生的培養,不斷提高社區醫療服務水平。
2.5.1 “醫體結合”服務模式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指導思想:服務模式的構建需以尊重科學以健康促進、健康管理為主線。
目標:社區“醫體結合”服務模式旨在使我國當前的衛生服務模式與體育服務逐步結合,在知識、人員、技術與設備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并經過社區居民體質測定、運動健身引導和保健康復等公共體育服務參與公共衛生服務模式。
2.5.2 “醫體結合”公共服務模式的管理組織構架探索
“醫體結合”公共服務模式管理組織架構圖見圖1。
2.5.3 “醫體結合”公共服務模式的活動內容
從對社區居民醫體結合的需求來看,康復訓練、體質監測和健身宣傳將成為社區居民“醫體結合“服務模式活動內容的重點,對此,將開展“醫體結合”服務活動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見表4)。
“醫體結合”的個性化運動化處方康復訓練針對目前社區居民慢性疾病發生率迅速增長這一狀況,在慢性疾病醫療康復中融入體育中的運動處方來進行康復訓練,運動處方康復訓練一般從運動目的、運動種類、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以及注意事項這6個方面進行康復訓練方案的制定。康復運動療法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法,不可替代藥物治療,做到二者結合,才能收到好的治療效果。
(1)社區居民對醫體結合服務的認識不多以及人才隊伍的缺乏。
(2)構建社區醫體結合公共服務模式的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3)通過實踐探索,將“醫體結合”的理念在社區進行實踐和總結,從居民體質監測、康復訓練、健身宣傳3個環節摸索篩選有效的適合醫療和體育相結合互補的“醫體結合”公共服務創新模式,能夠滿足社區居民預防和輔助治療慢性疾病,以及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
(1)共同宣傳“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康新理念以及針對社區“醫體結合”服務模式進行宣傳。政府部門可以制定一定的相關政策引導高校按照社區在相應崗位上的人才需要進行專業建設,為社區培養和輸送體育和醫學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2)優化社區內體育與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發揮政府領導和市場調節作用,鞭策社會介入,逐步建立構架合理、運行機制靈活、管理體制完善的“醫體結合”的社會化網絡,使社區老年人能公平享受和利用公共衛生與體育資源。
(3)社區通過挖掘社區自身資源、動員各方積極加入提供體育公共服務行列,強化政府的領導和服務理念,充分調動基層組織,不斷宣傳新的社區健康服務理念,從而更有效地實現社區的體育公共服務功能的角度,更好地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