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1月4日,由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機械工業發展中心主辦,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和行云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全國機械行業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行云新能杯”純電動汽車技術服務大賽,在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開幕。
大賽期間,我們有幸采訪到了行云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立新先生,吳立新先生就新能源汽車方面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了交流。
本刊記者:首先,請您談一談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專業的建設情況。
吳立新:據我所知,目前,在職業院校中開設新能源汽車專業的已不僅僅局限于汽車專業,原來的汽車電子專業,甚至一些跟電有關的專業,在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后,都紛紛開始轉型開設新能源汽車專業。
然而,盡管專業建設在蓬勃發展,但是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多,主要集中在以下3點。
(1)針對新能源汽車專業教師的師資培訓不足,熟悉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教師稀缺,導致新能源汽車專業目前的整體教學水平不高。關于新能源汽車技術,很多教師基礎薄弱,有的甚至毫無基礎,只能在教學實踐中去慢慢摸索。今年,我們和比亞迪合作辦了7期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技術與專業建設師資能力提升培訓班,共培訓了近300名教師,這些教師有中職的、高職的,其中甚至有博士學歷的教師。然而,雖然很多教師在此前已參加過各種培訓,但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的起點仍比較低,沒有系統的知識結構和技能。要掌握新能源汽車技術,除了需要教師們掌握曾經學過的汽車工程、內燃機(發動機)等專業知識,還需要重新學習電動機、電化學、電子電工等專業內容,這對職業院校教師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2)新能源汽車專業實訓條件比較簡陋,缺乏有針對性的、務實的實訓設備。現在很多學校的實訓室的設備大多以模擬仿真為主。雖然模擬仿真有助于學生對電子部分的知識或電動汽車有一個基礎認知,但畢竟模擬仿真和實車操作是兩碼事,新能源汽車一些重要知識點的訓練,是必須要通過實車操作或是在實車的部件上操作來完成的。
舉個例子,我公司找了幾個成績較好的高職學校新能源汽車專業的學生,在對他們進行考核時,卻發現他們的實操能力幾乎為零,詢問原因,發現他們在學校時基本上沒有上過實訓課,所能獲取到的都只是較淺顯的理論知識。
這就是為什么行云新能要將比亞迪e5整車拆裝后做成分控聯動實訓臺的原因。我們通過循序漸進的這個幾個等級的訓練臺,讓學生從不知道到逐漸掌握到最后能上實車操作。一方面既保留了整車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又體現了各系統(“三大電”“三小電”)的獨立性和可操作性,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實訓臺直觀地了解整車部件;另一方面,避免了對整車反復訓練的破壞性,節約了二次投入成本,讓學生積累上實車操作的經驗和自信,同時配套課程體系+教學資源,終身升級。
此外,該產品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軟硬件的完美結合。學生可以通過模擬圖片、3D動畫及其說明,對一些看起來較為復雜的部件,進行深入了解,通過這種方法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3)職業院校培養的新能源汽車專業學生缺乏專業對口的就業途徑。關于就業問題,目前還并不是特別突出。一方面,院校開設新能源汽車專業后,人才培養有一個周期,通俗地說,2017年入學的學生,至少要到2020年畢業時,才要直面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一些已經有新能源汽車專業畢業生的院校,學生畢業之后大多從事傳統汽車維修、汽車保險銷售、整車銷售等并不具備新能源汽車專業特色的領域。這樣一來,雖然新能源汽車專業的畢業生與傳統汽車專業畢業的畢業生一樣實現了就業,但專業不對口,體現不出新能源汽車專業畢業生的優勢,也看不出學習新能源汽車專業的意義。當然,這些情況的發生,也與院校缺乏行業資源有關。
好在,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意識到發展新能源汽車專業的重要性,院校需要得到主機廠的技術支持,教師需要接受來自一線技術人員的培訓。新能源產業中以比亞迪為代表的這些主機廠,現在也開始重視與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培養售后維修人才等工作了。行云新能作為新能源汽車整體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和比亞迪校企合作的實行伙伴,也在想辦法為學校提供更多的專業人才出口和機會。
本刊記者:組織新能源汽車大賽的初衷是什么?本屆大賽有哪些亮點?
吳立新:我們承辦新能源(純電動)汽車大賽,目的是希望通過比賽來解決或部分解決剛才所提到的行業目前面臨的痛點和難點。去年7月份,我們在深圳舉辦了“清華行云杯”純電動汽車技術服務大賽,這是第1次面向職業院校的新能源汽車技能比賽。第1屆比賽的起點相對比較低,目的在于普及新能源汽車技術,讓大家對新能源汽車不再陌生,對新能源汽車維修不再畏懼(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前提下,接觸純電動汽車是沒有危險的)。普及之后就需要再提高,本屆大賽就是在第1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大賽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5點。
(1)比賽與生產一線高度契合。比賽的考題經過了幾次比賽的檢驗,非常契合維修實際;理論與實操中的常見故障,均來自于生產一線。
(2)專業水平較高。競賽內容的設計,參照國內外純電動汽車最新技術標準,涵蓋純電動汽車核心技術。
(3)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大賽。本次比賽云集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專業的優勢院校,吸引了來自全國1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86所學校,共計約500名師生參與,組成了中職組和高職組各43支隊伍。
(4)組織和執行規范最嚴格的比賽。本次大賽是被寄希望于成為申辦國賽的一個重要基礎的比賽,因此,主辦方——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派出了最強的專家陣容,其他的裁判全部是來自第三方院校的教師,而我們行云新能則主要作為技術支持。這保證了比賽的規范性,以及執裁過程中的公平和公正,從而保證了比賽整體的高水平。

●“行云新能杯”比賽現場
(5)開放程度最高的比賽。本次比賽實操競賽環節賽場定時開放,允許指導教師、領隊等進場,可以在除了比賽工位以外的任何區域觀摩、照相、錄像;同時,所有比賽過程全程在場外大屏幕上同步直播,真正實現開放辦賽事。指導教師和領隊們在賽場上觀摩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可以為他們今后的訓練和專業教學提供大量的素材,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本刊記者:組織新能源汽車大賽對職業院校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有怎樣的促進作用?
吳立新:在第1屆新能源汽車大賽舉辦之后,我們也在不斷收集數據。我們發現,參加過第1屆新能源汽車大賽的參賽學校,水平均有了很大提高。
在今年舉辦的幾期新能源汽車師資培訓期間,我們明顯發現參加過去年比賽的教師,不管是理論知識儲備還是實操的熟練程度,均明顯比其他人要強,這證明比賽對教師技能的提高是有促進作用的。
深圳致力于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車之都”,是新能源車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新能源車生產企業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有教師在參加完我們的師資培訓之后,參加了深圳市政府舉辦的“2017年純電動汽車車維修技師工匠之星比賽”,直接和一線的維修技師同臺競技,最后的結果卻出人意料:前18名獲獎選手,有17人來自院校,而參加了我們今年舉辦的7期師資培訓班的學員中,有10人參賽,8人進入決賽,6人獲獎,其中3人進入前6名,冠軍是行云新能第2期培訓班的學員。
行云新能并沒有參與“工匠之星”比賽的整個執裁過程,而且所有的考題都是賽前1個月向社會和所有參賽選手公開的,最后經過我們培訓的選手成績突出,說明我們之前組織的“清華行云杯”和師資培訓班是卓有成效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車大賽中,有很多傳統汽車專業比較薄弱的學校拿了比較好的名次。這說明在新能源汽車這一領域,大家的起點是一樣的,勤加訓練就有可能完成彎道超車,在比賽中超過那些名校,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機會,而他們把握住了。在7期培訓班和比賽的期間,我們發現成績較好的教師大多是年輕人,盡管他們所在的學校可能并不出名,可能他們的基礎沒有那些有經驗的教師們牢固,但是他們現在從頭開始學,沒有包袱,沒有壓力,進步更快。所以,組織新能源汽車大賽,也是為職業院校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一個新的突破口和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本刊記者:請您談一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
吳立新:傳統汽車行業已經發展了100多年,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產業了,但是這個成熟的產業卻在現在發生了巨變。這一巨變使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過去所學習到的很多東西,很多東西都要被畫上問號,問問學習這些東西還有多大的價值?尤其是當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包括中國)已將傳統燃油車退出的時間表都制定好了的時候,屬于傳統燃油車的時代已經越來越短了。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這一產業必將取代傳統汽車業,獲得超過萬億的產值,必將成為更多人未來從業的新選擇。而就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剛剛進入幼年時期,也就是從出生到嬰幼兒這一階段。為什么這么說呢?第一,在2015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超過了全球汽車總銷量(2 800萬輛)的1%,即30萬輛。業內認為,超過全球汽車總銷量的1%,是一個關鍵點,這個關鍵點僅僅說明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會夭折了,但是這一產業還遠沒有發展壯大。第二,新能源車全球銷量第一的比亞迪,2016年其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也僅僅是過了10萬輛大關,連11萬輛都沒有達到,而特斯拉的產銷量也僅是8萬輛,這些數字相對于傳統汽車而言仍是非常小的。
但是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路線圖及工信部已經啟動的燃油車退出時間表等因素的影響,可以預見,新能源汽車在未來2年內會迎來一個增長的高峰期,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也將會暴增。即使現在開設并大力投入新能源汽車專業,從招生到畢業就需要3年時間,我們是不是應該立刻開始呢?
本刊記者:新能源汽車后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有哪些?
吳立新: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難點在于新能源汽車的后市場。新能源汽車廠家在研發過程中都是各有各的招,沒有一個清晰的指南和標準。因此,就目前形勢來看,純電動汽車的售后市場是相對滯后的。這兩年,我們和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后市場開展深度合作,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并獲得了比亞迪的信任。今后,行云新能將進入純電動汽車的售后服務市場,包括為其他主機廠提供售后服務。
說到新能源汽車后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就不得不說一說目前深圳的情況。現在深圳有8萬輛純電動汽車迫切需要專業人員維護和修理,而現有的從業人員根本忙不過來。行業急需專業人才,與之相關的產業鏈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新能源汽車后市場與傳統汽車后市場相比已經有了顛覆性的變化。舉個例子,傳統燃油車并不需要學習怎樣加油,而純電動車后市場卻需要學習充電樁的維修。新能源汽車售后市場已經不僅僅是車的售后市場,而是整個產業鏈的售后市場,這個市場非常龐大,這個產業正在飛速增長,對人才的需求遠超傳統燃油車。
本刊記者:請您談一談行云新能在幫助建設新能源汽車專業方面的優勢。
吳立新:首先從這個公司創立的原因說起,我看好新能源汽車這一高速增長的產業。這兩年行云新能都在打基礎,目標是做職業教育行業有地位、有價值的企業,新能源汽車是我們的切入點,但我們并不局限于新能源汽車,也不僅僅是一個設備供應商。
這兩年,我們已經比較深地進入了新能源產業鏈,和產業鏈內的關鍵企業都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從比亞迪到電池再到充電及電動機廠家,所有的產品技術源頭都是供應廠商。他們不但給行云新能提供產品,還給行云新能提供技術協議和培訓。這樣一來,我們能為院校提供的技術支持都是行業最前沿的。

我們可以給院校提供新能源汽車專業整體解決方案,方案包含智能實訓設備+專業配套教材+信息化互聯網平臺+接地氣的師資培訓+與優勢主機廠合作。
我們的智能實訓設備的研發與生產,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了電子化和互聯網化,因此也從別的領域引入了一些資源。在教材開發方面,我們有一些比較關鍵的資源,如清華的資源和美國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的教材體系資源等。目前我們已經開發出了6套教材,將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這些教材與公司的智能實訓設備是完全配套的。我們的信息化互聯網平臺則是根據目前互聯網的發展,專為職業院校提高教學效率開發的,我們的教育設備以后會通過物聯網的方式聯系起來。
我們不光提供設備和教材等教學工具,還和比亞迪合作開展師資培訓,通過在培訓中講述大量的比亞迪汽車維修實際案例及安排70%以上的實操,讓教師系統地掌握新能源汽車的知識與技能。這樣看來,我們的系統化集成能力是行業內最強的。
在校企合作方面,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將教學實訓體系建設、大賽、學生就業、師資培訓、校企合作遴選等事項交給行云新能。對于未來的服務體系,售后的人才培養,我們必須看到創新點,千萬不能用傳統燃油車售后的思維來做新能源汽車的售后。新能源汽車的售后是一個完全的新領域。新能源汽車專業的校企合作,也不同于傳統燃油車的校企合作,第一,不一定是和4S店合作;第二,方法和規模可能都有一些變化。校企合作的對象不僅僅是主機廠,可能是全產業鏈(配件供應商)的校企合作。所以我們現在也在率先做一個探索,幫助比亞迪來做校企合作。我們希望做的是務實的、有成效的校企合作,能夠對學校的專業建設有意義,對產業的發展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