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應忠
石阡盛產茶葉,特別是坪山坪貫的貢茶,在國內都很有名。然而,近些年來,在石阡苔茶品牌的帶動下,石阡生產的茶葉不但變了“色”還變了“味”,形成了以綠茶為主,紅茶、藤茶和甜茶等為輔的多品牌多口味茶產品系列,牢固奠定了石阡在貴州乃至全國茶業界的特有地位。與之相對應的是,大浪淘沙,一些原本心思不在茶上的人被淘走了,也逃走了。而能夠被歲月挽留下來的,無疑是茶業中的真人、潛心者。田洪玉就是被石阡茶業挽留下來的一位有心人。
田洪玉是土生土長的石阡人。養育她長大并成就她茶業夢的五德鎮桃子園村大寨組的坡坡嶺嶺,曾經就是一片片茶園,到現在仍有不少老茶樹健在。田洪玉回憶說,自打有記憶起,爺爺田茂松就是做茶的,父親田仁華也會做茶,并且他們兄弟姊妹四人都會做茶,可謂是生長在茶文化濃厚的制茶世家,從小便對制茶耳濡目染。
只不過那時是用農村家庭的煮飯鍋炒茶,一家人白天采茶,晚上點著煤油燈炒,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傳統式”炒茶。
當時,由于茶園有限,整個桃子園村這一帶一年只能出產幾噸成茶。僅此一條,就足以令五德鎮這一帶的茶人有底氣把茶產業做好,以不辜負腳下這片土地的厚愛。
1998年,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程度的田洪玉跟隨石阡縣政府領導前往浙江西湖龍井學習考察茶葉的種、炒等技術,時間為一個星期。當時,一起去的有六人,現在只剩下她一個人還在堅守。
田洪玉說:“當時,在西湖龍井一個叫梅家坨的村子里,她看見一農戶在村邊售賣茶青,大約五、六斤茶青就賣了1000元錢。購買茶青的人不是拿著茶青走,而是坐在一旁,等農戶炒好了再帶走。我當時就想,老家五德一帶茶青多得很嘛?為什么我們不能這樣做呢?”
但是,事情遠沒有她想象的那么簡單。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通過學習,她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做茶,其實和做人一樣。是需要認真學習和揣摩的,特別需要大環境的影響。后來,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把家里僅有的豬和牛都賣了,用所得1000多元錢開啟了追夢旅程。
1999年2月至5月、2000年2月至5月,浙江省杭州市茶科所留下了田洪玉孜孜以求的身影。正是因了那段經歷,田洪玉對茶產業的理解發生了質的變化,要想做好做大,必須摒棄傳統方法,改為電炒。學習結束時,因學習刻苦和表現優異,杭州市茶科所想邀請她留下來。感動于她對茶業的熱愛,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權啟愛贈送了她一萬株龍井43茶苗,和一口專門用于炒茶的龍井鍋。
2011年,田洪玉所在的五德鎮被貴州省農業委員會和貴州省旅游局授予“貴州最美茶鄉”稱號。而就在更早的2010年,由石阡茶業協會選送的“石阡苔茶”,榮獲貴州三大名茶稱號。至此,石阡苔茶在貴州乃至全國茶界聲名鵲起。
當得知獲得這些成績時,田洪玉欣慰的笑了,努力終于有了回報。但是,在她的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就是和有志于把石阡苔茶做大做強的同行一起,把石阡苔茶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茶農增收增效,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從杭州學習取到“經”回來后,田洪玉就把全部心思用在了茶上。她說,當時盡管家里活很多,帶孩子,做家務。經常是白天上山采茶,晚上試著用龍井鍋炒,所以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時最好的茶可以賣將近100元一斤,一天就能掙200塊錢,家里一年的春茶就能掙差不多一萬元。到2003年時,她用積蓄購買了40臺殺青機、25臺揉捻機、炒干機和烘干機等,走上了機械化炒茶道路。2012年,在2005年創辦宏譽茶廠的基礎上,田洪玉成立貴州省芊指嶺茶業有限公司并任法人。
對于“芊指嶺”三個字。田洪玉是這樣解釋的:芊,草木和茶樹茂盛的樣子;指,靈巧的手指;嶺,五德鎮適宜栽種茶樹的山山嶺嶺和溝溝壑壑。她的夢想,就是要把五德鎮茶園的一枚枚精美茶葉做成一片片藝術品。
截至目前,貴州省芊指嶺茶業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各種炒(制)茶設備60多臺、廠房達3000多平方米、年產量達60萬噸的現代企業。除公司承包的200畝茶園以外,還帶動周邊父老鄉親發展茶園將近800畝。2016年,公司總收入700多萬元,僅支付周邊300多戶茶農茶青的收購費就達300多萬元,公司純收入100多萬元。
田洪玉說,她最高興的事情是眾鄉鄰對她以茶為業的認可,并最終跟著她一起走上了勤勞致富道路。
在公司成長的同時,各種榮譽也接踵而至。2014年,公司被評定為銅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4年,“芊指嶺及圖商標”被認定為貴州省著名商標。
2016年,公司被評定為貴州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而今在石阡,談到茶葉和茶業,田洪玉絕對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曾在石阡縣茶葉管理局工作的景應超說:“田洪玉做茶和其他人不同。田洪玉是在用心做茶,把茶作為一生的事業追求。所以她做成功了。”
田洪玉也不止一次對朋友開玩笑說:“有時在外面別人問起學歷時,我都說是高中畢業的,但人家從來沒有懷疑過。遺憾的是現在真正懂茶的人太少了,特別是在石阡苔茶名聲在外的情況下,茶文化的教育應該從小學就抓起。”
記者采訪時,田洪玉多次強調說,我們公司生產的茶業口感好、回頭客多,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茶葉在前期栽種養護時不用尿素、農藥,而是施農家肥和人工除草。在后期加工時,嚴格按照攤青、殺青、攤涼、打篩和復輝、提香等程序,不偷工減料,實打實地把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位。這樣下來,炒好一鍋茶四道工序,大約需要的時間6個小時。這樣炒茶,在很多人看來也許太耗時了點,但付出了就有回報,所以公司生產的茶比市面上的茶要多泡大約兩次。
“我是呼吸山里的新鮮空氣長大的,是家鄉的山山水水養育了我,是茶葉成就了我。在那一片片茶園和一棵棵茶樹面前,我就要做一個懂禮貌的客人,要奉茶葉為上賓,不能有任何的粗暴行為,除此無它。”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茶園孩子,田洪玉對茶的認識比一般人要更深一些。
田洪玉的先生楊昌勇對茶也情有獨鐘,也是制茶的一把好手。但談起有關茶的一系列往事時,他對妻子的視茶如命還是欽佩不已。他說:“作為丈夫,很為妻子的舉動感到驕傲,希望她能為石阡的茶葉事業多做一些貢獻。”
正是感動于她對茶事業的熱愛,2005年,曾經的恩師權啟愛千里跋涉來到石阡,再次手把手地傳授田洪玉做茶秘籍。田洪玉坦誠,在權啟愛教授的一次次點撥下,她終于開悟了。
2016年12月,在石阡縣的有關會議上,田洪玉提交了一份建議案,提議把從石阡坪山鄉堯上到五德鎮沿線一帶打造成石阡縣的苔茶大道,因為這一帶的土壤和氣候太適合種茶了。她的這一舉動,將石阡苔茶的發展又推進了一個新的臺階。
這,就是我所記述的一個關于茶葉和茶業的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