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國共產黨貴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在貴陽召開。會議指出,今后五年,貴州將全力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繼貴州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十三五”時期要突出抓好“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之后,“大生態”成為貴州的第三大戰略行動。
生態發展,茶業先行。貴州茶產業發展歷經多年的積淀,已然成為“大生態”戰略的“實踐者”。同時,貴州茶業的發展還肩負著脫貧攻堅的光榮使命。事實證明,這條路走對了。一直以來,貴州茶業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結合貴州生態優勢,將茶產業作為綠色產業、富民產業、朝陽產業來打造,“綠山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茶園種植面積躍居全國第一,帶動470萬茶農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融的后發趕超新路子。
唯實踐者先,唯改革者進。貴州是中國茶葉的原生地、原產地之一,擁有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個國家級茶葉科研生產機構,開創了貴州乃至中國西部近代大面積創建新式茶園的先河,更有享譽世界的都勻毛尖。工業發展的滯后,也為貴州留下了綠水青山的寶貴財富。在供給側改革的這條路上,貴州抓住了時代發展的契機,將劣勢變成優勢,讓荒山變成“金山”,“生態經濟”優勢凸顯,呈現“一業興、百業旺”的發展態勢。
“大生態”戰略實踐,在于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守住生態底線的同時,實現百姓富、生態美、企業強的美好愿景。民生為本,作為勞動力輸出大省,大量人員外出務工,留守、土地閑置等問題一度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心病”。如今,一片片茶園扮靚了深山,土地流轉、合作社入股、茶園管護、茶葉采摘等等,為當地貧困群眾創造了經濟收入,帶來了希望,家門口就業團聚了一個個留守的家庭。僅遵義市,貧困鄉鎮人均年收入從2006年的1320元提升到如今的6246元,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貴州茶人的堅持與守望,鑄就了“大生態”戰略“實踐者”的榮光。涌現出田壩村、核桃壩村、大塘鎮、毛尖鎮、云霧鎮等因茶聞名、依茶致富的村鎮,一片茶葉成就了當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中國夢”。在“貴州綠茶”大區域品牌的引領下,都勻毛尖、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石阡苔茶、貴定云霧等區域品牌蓬勃興起,為黔茶出山集聚了力量。
全省一盤棋,齊心干事業。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貴州茶業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大生態”戰略契機,結合“大扶貧、大數據”戰略,讓貴州茶業插上“生態和互聯網”的翅膀,實現標準化、規?;?、產業化,突出抓好品牌,做長產業鏈條,以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干凈茶為宗旨,讓優質、干凈的貴州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未來,貴州茶人必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同心同德、接續奮斗,繼續做好、做實貴州“大生態”戰略“實踐者”,用心書寫“茶耀貴州”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