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開迅
湄潭既是中國名茶之鄉,也是中國茶文化之鄉,茶產業基礎雄厚,茶文化底蘊深厚。從歷史上看,從唐代起,湄潭就是比較成熟和有名的茶區,是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記述的夷州茶區之核心區,謂之(夷州茶)“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經過唐、宋、元、明、清的發展,特別是明朝中央政府設立播州茶倉(今遵義,時為西南四大茶倉之一)以來,加上將江南和中原地區的部分軍民移至貴州,推廣屯田制,中央政策上的刺激和屯田軍民因地制宜既種糧又種茶所得收益,激發了民間種茶的積極性,湄潭茶業獲得了一次長足的發展。以至明、清兩朝,湄潭眉尖茶皆為貢品。后來大清王朝在與西方的經濟交往中,因茶葉貿易順差巨大和傳統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很難大面積接受西方工業文明而致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等等原因而引發的鴉片戰爭,導致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民生凋蔽,國運日衰,茶運亦衰。
1939年,全國生產會議在重慶召開,茶界唯一的代表張天福提出了關于在西南地區發展茶葉生產的建議。這份關乎戰時經濟民生的提案,堪稱中國茶葉第一提案!會議順利通過了提案。于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的茶葉科研與生產示范推廣機構--國民政府經濟部中央農業實驗所與中國茶葉總公司合作組建的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拉開了中國現代茶業的帷幕。40多位茶葉、特作等方面的專家匯聚湄潭,與次年同樣因戰火逼迫西遷至湄潭的浙大師生一道,同甘共苦,懷著科學救國、教育興邦、產業報國的理想信念,以特別的方式共赴國難,在昏暗的桐油燈下,在風雨陽光中,開啟了一系列茶葉科研、生產加工、技術推廣和茶葉職業教育等開創性工作。使1940年代的湄潭,成為中國茶葉科研中心、生產加工中心、茶文化開拓中心。
新中國成立之后,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轉變成貴州湄潭茶場和貴州省茶科所。在計劃經濟時期,一場一所擔當起了責任和使命,岀口茶葉甚多,科研成果豐碩,有力支持了國民經濟建設和茶葉生產發展。改革開放后,湄潭以核桃壩為代表的農村茶葉迅速崛起,成為新時期全省農村茶葉發展的引擎。
歷史留給湄潭的茶文化遺產,十分珍貴豐富,而且體系完備,體量巨大。湄潭有十萬株古茶樹資源及南明茶文化舊址:西來庵、琴洲、客溪等,有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舊址:萬壽宮、水府寺及全國茶樹品種園、象山茶園、楊柳湖及浙大湄江吟社命名的茶場八景(部分)等不可移動文物,還有一場一所留下的幾座至今保留完好的茶工廠及機具、多個茶葉生產隊舊址和茶葉科研大樓、茶樹品種園、科技茶園等不可移動文物,更有從民國中央實驗茶場建場至今非常豐富的茶葉文獻與檔案資料、科研與生產的各種標本、器具等可移動文物,還有民間茶禮、茶俗、茶燈、茶調、茶食等非物質茶文化遺產。據中茶所和省文物部門等機構的專家學者評估,湄潭茶文物的體量在全國是非常罕見的,其中,出口紅茶木質生產線等文物甚至是世界僅有的!
湄潭的茶文化研究與建設位于全省前列。湄潭是全省最早成立茶文化研究組織的縣,其茶文化研究會成立1999年。經過多年歷練,湄潭已推了一系列茶文化研究成果,岀版了《茶的途程》《二十世紀中國茶工業的背影》《茶國行吟》《永遠的大學精神》《畫境詩心一一浙大湄江吟社詩詞賞析》《我的茶葉生涯——牟應書自述》《高原江南》《到湄當農民去》《湄潭抗戰文史特輯》《湄水弦歌》《在湄潭與一片茶葉相遇》等茶文化(含涉及茶文化)圖書,同時完成了全縣茶文物調查、古茶樹資源調查等基礎性工作,完成了《湄潭茶文化發展規劃》《象山茶博公園茶文化建設規劃》《湄潭縣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客樓屯生態博物館規劃》等茶文化專項規劃,并且正在一步步實施。除了以上成果,還有縣委魏在平書記撰寫的《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推動黔茶跨越發展》等多篇茶文化論文在十三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獲獎,有上百篇茶文化文稿在《茶博覽》《中國供銷合作時報茶周刊》《茶訊》《貴州日報》《當代貴州》《遵義》《遵義日報》《貴州作家》《西部開發報茶周刊》等報刊發表。湄潭茶文化研究不但成果喜人,而且擁有了一支實力不菲的研究隊伍,他們中有知名茶文化專家、覺農勛章獲得者張其生,有獲得全省茶文化特別貢獻獎的劉小華等,還有汪桓武、鄭道方、劉麗(特邀,教授)、王大衛(特邀,知名文史作家)、徐嘉民(特邀,貴州茶媒創始人,茶經濟專家)以及岳龍、曹前軍、曹裕強等茶人。
湄潭在茶文化建設方面收獲碩果: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落戶湄江兩岸,并于2013年初步建成開放,收集展示了全省茶文物數千件,形成了中心館、民國中央實驗茶場紀念館、貴州茶工業博物館、東方紅電站陳列館等茶博館館群。除中心館外,其余館都建在相應的舊址內,這在文博界是極其少見的。
作為茶業大縣、強縣,湄潭一直非常重視茶葉品牌文化建設。經過多年的培育與打造,湄潭翠芽、遵義紅已經成為全國知名茶葉品牌。湄潭翠芽在貴州十大、五大、三大名茶評選過程中,均以總分第一的成績令人折服。湄潭翠芽、蘭馨分別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2014年,經權威機構評估,湄潭翠芽品牌價值達13.37億元;2015年,遵義紅躋身全國十大紅茶之列。2015年,湄潭翠芽、遵義紅代表貴州省“三綠一紅”茶葉品牌,雙雙獲得意大利蘭米世博會金獎。
另一方面,茶文化專家、作家、詩人、藝術家等常年從事茶文化研究或茶文化作品創作工作。
作家、文史專家曹前軍推岀了茶文化長篇小說《世紀茶緣》;作家、茶文化專家傅治淮推岀了反映農村種茶改變命運的長篇小說《春韻》。傅治淮、瞿明、曹前軍沿著明、清鹽茶古道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考察和采訪,收集到大量歷史信息和素材,創作完成了四十集電視連續劇《鹽茶古道》腳本,有關方面正在籌拍。畫家唐官庸推出了民國中央實驗茶場八景圖(貴州茶博館收藏),攝影家周訪華、張元、瞿欣晗等則創作了許多茶生態茶文化題材的作品,并在多個賽事中獲獎。此外,還有金循、譚書德、金德國、王靜、葉文盛、趙吉偉等茶界領軍人物,他們分別以古典蘭文化、古茶文化與時尚文化,軍旅茶文化,茶葉籽油養生美體文化,茶史雕塑、非物質茶文化傳習基地和貢茶文化,遵義紅茶傳統手工制作技藝,茶韻別墅與茶葉美食休閑養生文化為茶企文化建設內容,特色鮮明,亮點頗多。不僅如此,湄潭還組織了兩次全國性的民國中央實驗茶場專題學術會議,產生較大反響,首次提倡并推動全省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協助省文物局、省茶文化研究會、省茶業經濟年會組委會,成功舉辦貴州首屆茶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論壇,增強了各茶區對茶文化、茶文物的重視和關注度;除此之外,湄潭還承辦全省性的茶國行吟筆會,收錄最新茶詩詞歌賦及茶書畫作品。
湄潭在不斷加強茶產業內涵建設的同時也非常重視茶產業延伸發展,目前,湄潭已先后建成中國最大綠茶交易中心——中國茶城(農業部定點茶葉市場)、茶文化標志性建筑——天下第一壺,以及核桃壩、金花、龍鳳、銅鼓井、八角山等鄉村茶葉生態旅游線路,豐富了產業內涵,延長了產業鏈。
湄潭是貴州最早舉辦茶事活動的縣。自1999年承辦遵義市“名茶兩會”到2014執辦十三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貴州(遵義)茶博會,湄潭已經成功舉辦、承辦、執辦多次大型茶文化活動與茶業會展。鑒于此,省委、省政府決定,從2015年起,把湄潭作為全省茶文化建設與茶業會展中心,貴州茶文化節和茶博會正式落地湄潭?,F已成功舉辦一屆,舉辦效果得到了全省、全國茶界的認可和支持。
最近,貴州茶文化研究中心落地湄潭,將促進以湄潭為核心的貴州茶文化研究水平與能力的提升,研究成果將得到轉化利用。這對促進全省茶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茶葉品牌文化建設,加快茶文化創意產業以及茶旅一體化發展,都具有積極作用!
作為貴州茶葉強縣,湄潭在全省茶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將勇于擔當,善于擔當,并將統一湄潭茶文化的硬實力和軟實力,與貴州茶業一道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