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憑軒
去影院看《愛樂之城》千萬別遲到,因為第一幕載歌載舞的長鏡頭不但不容錯過,更是全片風格的題眼。達米安·沙澤勒明確表示欽佩經典歌舞片中連貫的鏡頭,而不是靠剪輯拼湊節奏。他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音樂歌舞片應該在調度、鏡頭的細節上不斷進步,在編舞上呈現之前不能做到的情境,而非依賴障眼法和特技。片頭一氣呵成的長鏡頭就是他對這一美學理念的實踐。這段精準而歡快的歌舞在結構上是全片的引子。放映結束,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現場掌聲雷動。

這部征服了影評人和金球獎評委的電影,講述了一個看似普通的關于愛情和夢想的故事:有演員夢的女主人公和有音樂夢的男主人公相識、相知、相愛,生活在一起后又面臨巨大的世俗壓力,最終為了夢想分開。沙澤勒在細節選擇上竭力避免俗套,為看似“60年代”的老派愛情故事賦予了現代的價值觀。從女性角色的獨立人格到相遇及重逢場景處理的克制,《愛樂之城》為男女主人公安排了現代的困境和選擇。影片的回歸傳統體現在音樂歌舞運用的克制上,所有唱段和音樂都與劇情密不可分,不為歌舞而歌舞。
醉心于音樂歌舞片的沙澤勒,拍攝的第一部長片就屬于這一類型,可惜結果并不理想。直到2014年,他用第二部作品《爆裂鼓手》重新證明了自己,這部從圣丹斯紅到奧斯卡的影片革新了對藝術家(音樂人)成長的敘事,為年輕鼓手塑造了濃烈的、運動員式的形象。雖然看似風格不同,但《愛樂之城》延續了沙澤勒前作中的音樂母題和創新追求,作品中不斷復現的音樂夢也影射了導演的生活。
導演在片中不斷向歌舞片至尊、法國“新浪潮”導演雅克·德米致敬,力求接近他音樂、歌舞、畫面、敘事相結合的最高境界,當然還有在藝術創作中對社會的觀察。雖然看上去歌舞升平,德米與其“新浪潮”同輩一樣,十分關注社會議題和變化,主要體現在對小人物生活的刻畫上。沙澤勒繼承了這種入世的精神,片中,塞巴斯蒂安(瑞恩·高斯林飾)在爵士樂藝術與市場間掙扎,金錢與人氣決定藝術命運的消費主義藝術困境正是我們的時代課題。
當然,《愛樂之城》骨子里還是浪漫而理想主義的,小巧溫馨的故事和美輪美奐的音畫模糊了夢想與現實的邊界。世界讓人時而沮喪時而狂喜,所以我們有雞湯有犬儒,有逃避現實的文藝作品,也有對社會的狂怒指控。沙澤勒給我們的是另一種可能,一個不落俗套的愛情故事,一曲不灌雞湯的夢想頌歌。它在內地的檔期定在了情人節,這是一種營銷手段,但也給觀眾一個機會,看一部既不曲高和寡也不庸俗無趣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