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書存
[摘 要]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鞏固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的重要保障,是深化農村改革、推動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本文就邢臺市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和途徑進行了案例說明,對其他農村經濟的發展壯大具有啟示作用。
[關鍵詞] 發展壯大 集體經濟 路徑
[中圖分類號] F32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1-0033-01
農村集體經濟是國民經濟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關系到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擴大集體統一經營規模,豐富經營內容和拓寬經營途徑,提升集體統一經營總量、質量,對促進廣大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主旨核心
以增加集體收入為核心,以清理、整頓、規范村級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為主要內容,以市場運作為手段,把集體統一管理、農戶承包經營、村民民主決策有機結合起來,整合盤活村級現有存量資產,多途徑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不斷增加集體財富積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2 清產核資
對村級資產清產核資,普遍建立資源、資產臺帳。對村集體資產租賃發包合同、協議實行臺帳登記,鄉鎮備案制度。規范機動地、“四荒”地等集體資源性資產的發包、租賃。近年來,邢臺市共清理規范村集體經濟合同4.97萬份,收取村級集體資產有償使用費2.46億元。其中屬于集體的“四荒”地、閑散地、機動地等收費1.85億元,占總收費75.2%;房屋、門店等其它可租賃、承包性資產收費0.61億元,占24.8%。全市共收取集體資產有償使用費涉及3168個村,占總村數的61.1%,新增村集體收入6885.3萬元。
3 合同清理
針對合同約定期限過長、簽訂程序不規范、條款不完善、權利義務不明確、履約兌現不及時等問題,邢臺市提供統一的各類合同格式,規范承包合同條款內容。廣宗縣伏城村,通過對集體資產租賃合同進行清理、規范、建檔,共清理集體經濟合同10份,涉及金額34萬元,清繳拖欠租金26萬元;橋東區白塔村共清理集體經濟合同119份,涉及金額169萬元,清繳拖欠租金47萬元。通過合同清理規范,借機清欠,減少了村集體損失,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4 開展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
開展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設置、股權界定、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2014年以來共選定了124個村進行了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沙河市欒卸村通過民主決策,進行集體經濟產權股份制改革,制定了《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和集體經濟權益分配辦法》,將村集體土地承包權按份確權到戶,發放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和集體經濟權益分配證。所配股份不再隨人口增減而改變,但可以在村集體成員中轉讓,也可以抵押、繼承、分拆、合并、入股。隨后村民自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了農業、林業二個合作社,建立起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收益按股分紅的新型合作經濟,合作社成立三年來累計分紅1200萬元。
5 搞好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試點村創建
每個縣(市、區)確定上報1-2個集體領導班子強、集體發展有產業支撐或有發展潛力的村納入到2016年市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創建活動。通過開展清理經濟合同、盤活集體資產、發展村集體與新型主體聯合合作、開展農業生產服務、創辦經營實體等方式,創建一批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臨城縣皇迷村為集體經濟發展創建示范村,地處太行山深山區,全村233戶,800口人,面積9000余畝,山場占95%。2011年以來,皇迷村以“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為目標,通過整合資源、抱團發展、梯次開發、引進工商資本等措施,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走出一條生態美、集體壯、百姓富的溝域經濟之路。如今,皇迷村頂坡溝灘立體開發、山水林路統一打造,果林漫山,綠意盎然,村民變身“農業工人”,人均收入連年遞增,1/3農戶買了汽車,1/2農戶建了新房。他們的主要做法:一、突出資源整合,通過競拍重組,將適宜開采的礦產資源交由一家有實力的大公司經營,得到鐵礦公司對村的一次性800萬元補償款,積累了村集體發展的“第一桶金”。二、注重抱團發展。將800萬元留在村集體作為創業基金,編制了“五龍生態經濟示范區”發展規劃,依托成方連片的宜林資源和清秀隱逸的鄉村風情,大力發展林果種植和休閑旅游業,實現由荒變綠、由綠變美、由美變富“三級跳”。三、堅持梯次開發,從“荒山荒崗”到“綠色海洋”。為達到山場治理要求,決定由村集體統一開發。在村支書帶動下,村民把山場承包權交回村集體統一規劃經營,村集體可規模開發積達7000余畝。目前,集體發展蘋果、板栗、核桃等林果7000余畝26萬株,間種瓜蔞、柴胡等近千畝,散養柴雞、柴鵝等林禽2000多只,“山頂刺槐松柏戴帽、山中蘋果板栗核桃、林下柴雞柴鵝奔跑”成為真實寫照。四、聯姻工商資本,從“單打獨斗”到“招引外力”,為發展集體經濟插上騰飛翅膀。引進外地投資共同成立錁源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公司,與工商資本的完美聯姻,推動了皇迷村溝域經濟建設向著更高層次邁進。
6 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強村富民
針對不同的地域生產生活習慣,發掘區位潛力,集體統籌規劃,走特色之路。威縣西河口村地處平原,屬純農業地區。該村有耕地3317畝,近年來流轉土地2300畝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涌現出華威牧業等一批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以黑豬養殖和梨、葡萄、櫻桃種植為主的特色產業,呈現出“黃色梨、紅色桃、綠色菜、黑色豬”的多彩現代農牧氣息。村內保留了豆腐坊、紅酒坊、農家院等原生態的農家樂,建有容納50余人的敬老院,適合休閑、體驗、度假、養老。
隆堯縣梅莊村堅持一村一品發展思路,“隆紅蜜”牌蘋果特色種植產業規模達到3500多畝,占梅莊村耕地總面積4750的73%;從事主導產業生產業經營活動311戶, 占全村總戶數 428 戶的72%;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5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