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一直是政府與民眾普遍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過去的2016年,我國環保部門都做了些什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影響?就讓我們盤點一下,2016年環保熱詞。
環保督察
為落實《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2016年1月,中央環保督察工作在河北省開始試點。7月和11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分兩批對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云南、寧夏、北京、上海、湖北、廣東、重慶、陜西、甘肅15個省(區、市)開展督察。
科學君吐槽
讓這場風暴來得更猛烈些吧!我們相信,風暴所過之處,藍天白云沃土會重新回到我們的身邊!
“土十條”
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土十條”),根據“土十條”,我國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將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到2030年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2050年,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科學君吐槽
繼“水十條”和“大氣十條”之后,“土十條”終于出臺。特別強調一下,“土十條”明確指出重度污染的土壤嚴禁種埴食用農產品——民以食為天,保證人們吃上健康的食品,真的是很的從根部抓起!
環評改革
2016年7月15日,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規定,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全面提高環評有效性為主線,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為手段,強化空間、總量、準入環境管理。
科學君吐槽
預防勝于治療,環評是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前置性措施,相當于環境保護的一道閘門,這將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環境稅
2016年8月29日,由財政部、稅務總局、環境保護部三部門共同起草的《環境保護稅法》草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初次審議,草案提出在我國開征環境保護稅。12月20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分組審議了環保稅法草案二審稿。
科學君吐槽
環境稅重要不是征稅,而稅款的使用,取之于環保,用之于環保,讓每一個人都通過環保稅為環保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長江生態
2016年9月上旬,備受關注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印發。《綱要》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基本思路,提出大力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科學君吐槽
水是生存之本,保護水源就是保障人民的生存根本。長江生態的問題由來已久,水質惡化、污染嚴重等諸多問題嚴重威脅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國“三縱四橫”大水網格局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好壞所帶來的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早已不僅限于某個區域。正因為此,把生態保護擺在優先位置,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尊重。
環保熱潮垂直管理
2016年9月2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強化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環境保護責任,實施垂改后,市級環保機構將實施雙重管理,縣級環保機構將全部改為市級環保局的分局。這項改革力爭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試點工作,在2018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工作,在“十三五”末全國省以下環保部門按照新制度運行。
科學君吐槽
不掣肘,不推諉,不扯皮,環保執法垂直管理,有效解決制約環境保護的體制障礙,標本兼治加大綜合治理力度,推動環境質量改善。在此基礎上,是否該建立環境資源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無縫對接機制,使環境執法更加快速高效。
河長制
2016年12月上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提出在全國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長制,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河長制”,即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最先由浙江省等地探索實施,成效顯著,由此在全國推廣。
科學君吐槽
通過河長制,讓本來無人愿管、被肆意污染的河流,變成懸在“河長”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成為戴在水污染企業頭上的“緊箍咒”!
霧霾
2016年12月16日至21日,中國中東部地區遭遇今冬最大范圍霧霾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共有27個城市啟動了紅色預警,18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多地采取工業企業停產限產、工地停工、機動車限行等措施。環保部通報稱,遙感監測數據顯示,本次灰霾面積一度達到188萬平方公里。這幾乎相當于中國國土面積的1/5。
科學君吐槽
霧霾已經成為國人之痛。歷年來,全國各地多次爆發的大范圍霧霾天氣,甚至還產生了“霧霾經濟”——空氣凈化器、防霾口罩等產品供不應求,“躲避霧霾之旅”悄然興起,中小學生在霧霾天氣利用網絡直播上課。雖然霧霾治理一直是環保工作的重點所在,但民眾的直觀感受卻有限。霧霾似乎已成人們避之不及又無可奈何去適應的天氣。企業“大洗牌”與“環保轉型”已經是勢在必行,還藍天于民,必將成為環保工作的首要任務。(編輯/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