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繪畫室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正在練習繪畫(楊政樹攝)
02 手工室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正在粘鉆繡。(楊政樹攝)
03 活動室同學們學習嗩吶(徐學練/攝)
04 科技館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正在自制橡筋動力雙翼飛機。(楊政權/攝)
在貴州大山深處的岑鞏縣鄉村少年宮,一場場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大餐”,托起了鄉村少年們的夢想!
運動場上,百余個腰鼓敲得震天響;教學樓前上,歡快的竹竿舞逗樂了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書法室里,孩子們筆走龍蛇橫豎撇捺;音樂教學分班課上,嗩吶、架子鼓、金錢棍,孩子們樂在其中,盡情享受古典與時尚……在貴州大山深處的岑鞏縣凱本鎮中心寄宿制小學“鄉村少年宮”里,孩子們像城市的學生一樣,享受起了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大餐”。
該校代理校長向明軍高興地介紹:“自從有了鄉村學校少年宮,學校開展的文體活動豐富多了,學校校容校貌也隨之煥然一新。”
伴鄉村少年快樂成長
向校長說的鄉村學校少年宮,是學校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基金的支持下,建起的一幢3層、近800余平方寬敞的白色大樓。少年宮包含音樂、舞蹈、書畫、手工制作等室內活動室以及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等室外活動場地,投入26余萬元購置了活動器材,可以同時容納900多名學生活動。
硬件設施完善后,為解決輔導員缺口困難,凱本小學不僅發動學校現有教師發揮各自特長,還招募了周邊鄉村的文藝骨干、民間藝人擔任少年宮的校外輔導員。
每周一至周四下午,凱本小學都會安排學生進行課外活動。目前,學校已經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了35個課外興趣活動小組,保證了每名學生都能參加其中一個活動小組。
51歲的郭成君老師從教30余年,每天除了要完成學校安排給他的文化課程教學任務外,還被學校聘為課外活動民族樂器嗩吶指導老師。他說,“學校增設課外活動后,自己的工作量雖然增加了,但看到同學們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自己也覺得很快樂。”
放飛留守兒童之夢
凱本小學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留守兒童。自從學校開設課外活動以來,學校的學習氛圍更加濃郁,學生們變得更加樂觀開朗、更有禮貌,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燦爛了。不少學生參加鎮、縣、州特長比賽,還屢屢獲獎。
正在做手工粘鉆繡的四年級學生楊興怡今年10歲,跟70多歲的爺爺奶奶生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春節才會短暫回來幾天。
在興怡的記憶中,對父母的印象十分模糊。“課余時間,我最喜歡來這里玩,像彈琴、下象棋、學書法這樣的活動,以前只能在電視上看到或聽城里叔叔家的弟弟講,現在再也不用羨慕他了。”對小興怡來說,平時最開心的事,就是在少年宮跟老師同學們一起做手工、彈琴、學畫、練書法。
談起自己的夢想,小興怡希望長大后做一名老師,把父母和爺爺爺奶奶都接到自己身邊來照顧,全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地生活。
五年級學生王鵬今年也剛滿10歲,學習嗩吶已有近1年,現在能用嗩吶吹奏《太陽出來喜洋洋》、《學習雷鋒好榜樣》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10余首歌曲。王鵬告訴記者,他家隔壁的王大爺就是村子里很有名氣的“八仙師傅”(當地人對吹嗩吶藝人的尊稱),自己從小就對家鄉的傳統樂器嗩吶情有獨鐘。
悠悠琴聲近,舞者背影稀;球場飛流蘇,畫中鳥雀嘻……在鄉村少年宮,無數小興怡、小王鵬們盡情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張揚著自己的個性,放飛著自己的夢想。
像這樣的鄉村少年宮,目前岑鞏縣已建成6個。此外,還建有留守兒童之家29個。“鄉村少年宮的修建,不僅讓學生在學校里健康快樂地成長,還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增長了知識。”岑鞏縣宣傳部副部長楊勝軍說,近期,該縣還將給每個少年宮撥付校外活動保障資金、活動能力提升資金共計13萬元,用以保障其活動正常開展。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必將有更多鄉村少年的夢想在這里放飛!(編輯/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