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
華麗羽王龍是已知的、唯一帶羽毛的大型暴龍。同時,它也是目前發現的個體最大、羽毛最長的恐龍。
發現“中華龍鳥”
眾多周知,身覆羽毛是鳥類共有的一個特征。自從1861年,第一枚始祖鳥化石的發現,讓人們了解到了最古老的羽毛的樣子,也讓科學界相信遠在一億五千萬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鳥類的蹤影。
其實,在遙遠的中生代時期,身上長有羽毛的動物不僅只有鳥類。1996年,中國遼寧省西部距今約1.25億年的地層中發現了一塊重要的化石——一只雞一般大小的恐龍,在這只小小恐龍化石的背部和尾巴上發現了精美的羽毛的印痕,后來這只恐龍被命名為“中華龍鳥”。
中華龍鳥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羽毛并不為鳥類所特有,原來恐龍也是長羽毛的。而且,隨著越來越多化石的發現,在許多小型的恐龍身上都可以觀察到與鳥類相似或者更加原始的羽毛。
小型恐龍靠羽毛保暖
在一些科普影片及科普讀物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群身上覆蓋有長長的羽毛的肉食性恐龍活躍在中生代的地球,這類恐龍有個共同的特點——體型都比較小,身體輕決靈活,例如中華龍鳥、意外北票龍、千禧中國鳥龍、尾羽龍、原始祖鳥、小盜龍、義縣龍、帝龍、近鳥龍、曉廷龍等體型都不大。
而那些體態龐大、兇猛的肉食性恐龍,通常在它們粗糙的皮膚上沒有任何附著物,總是光禿禿的。因為此前從未在大型恐龍身上發現過羽毛,因此古生物學家們推測羽毛只生長在小型恐龍身上,并且認為小型恐龍身上的這些羽毛可能是用來保暖的。
通常來說,體型較大的恐龍具有較小的相對表面積,不利于散熱;相反,中小體型的恐龍由于其相對表面積較大,熱量容易散失。就像現代的一些生活在熱帶的大型哺乳動物,比如大象,為了有效地散熱,會蛻去身體上的毛。而大型暴龍類生活于白堊紀晚期,以往的研究認為那時氣候溫暖。由于這個原因,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小型暴龍類恐龍為了保暖而長有羽毛,但大型恐龍為了更有效地散熱,其體表羽毛很可能退化了,因此身體上沒有羽毛。
然而,2012年,華麗羽王龍的發現卻向世人真實展現了與傳統觀點相反的現象。
震驚古生物界的發現
山東諸城因恐龍化石資源豐富而被譽為“中國龍城”,曾因發現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恐龍骨骼化石群而名揚天下。2012年,對于諸城,又是不平凡的一年。諸城恐龍博物館征集到了一塊恐龍化石。
最初,恐龍化石被掩埋在巖石中,只露出了一小部分。后來,古生物研究人員采用專業工具將覆蓋在上面的巖石一點點的剝離,最終,完整的恐龍化石露出了真面目,整條恐龍的骨骼與羽毛印痕非常清晰地展現了出來。
這只恐龍全身都覆蓋了羽毛——背部、脖子、腰部、前肢、后腿、爪子上、尾巴上,全有羽毛,羽毛的平均長度為15厘米。其中,脖子上的羽毛最長,有20厘米——這些飄逸的美麗羽毛,為它贏得了“華麗羽王龍”的美名。
最讓人感到吃驚的是,華麗羽王龍是一只身長9米、體重達1.4噸的大塊頭。它的出現在古生物界引起了巨大轟動,改變了以往科學界認為羽毛只出現在小型恐龍身上的認知。也就是說,大型的暴龍身上也會長羽毛,至少在食肉恐龍中,羽毛的分布可能相當廣泛。
華麗羽王龍的羽毛
華麗羽王龍是已知的、唯一的帶羽毛的大型暴龍。截至目前,它個體最大、羽毛最長。對于這么一只兇猛的龐然大物,你是否也會很好奇它身上的羽毛是什么樣的呢?
從外觀上看,華麗羽王龍的羽毛像頭發一樣,是一根根的絲狀物,還沒有形或羽片。這是羽毛演化比較原始的形態,代表了一種非常原始的羽毛類型。這種羽毛結構與鳥類的不同,反而跟小雞身上的絨毛有些相似。華麗羽王龍體型龐大,用這些絲狀羽毛來飛行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古生物學家們推測這些羽毛的一個可能功用是保溫。
近期,古生物學家重新對亞洲地區早白堊世的氣溫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結果認為在恐龍生活的早白堊世的某些階段氣候并不全是溫暖的。也就是說,在華麗羽王龍生存的時期,我國東北地區的氣候與今天相同緯度地區的氣候大致相當,為溫帶氣候為主,冬天寒冷。因此,這一時期的恐龍、鳥類和哺乳類的羽毛或者毛發能幫助它們在冬天保持活力。就像生活在寒冷地區的牦牛長著厚厚的毛一樣,在寒冷的冬季,羽毛能幫助華麗羽王龍減少熱量的散失。
有研究人員根據多年的研究推測,羽毛從最原始狀態演化至現在鳥類的飛羽,大約需要經歷5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簡單的空心絲狀結構,在鸚鵡嘴龍和某些翼龍身上發現的可能屬于這一類。第二個階段,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這些原始的第二個階段。
華麗羽王龍化石為何能保存完好?
世界上發現了這么多大型暴龍,為什么獨獨只有華麗羽王龍身上這些精細的羽毛印痕得以如此清晰的保存了下來?
這一切,要從華麗羽王龍生活的的絲狀羽毛末端發生分支,同時羽囊出現。比如,在意外北票龍和矛盾帝龍標本上保存的羽毛印痕。第三個階段出現羽軸,像中國鳥龍化石上保存的一些羽毛。第四個階段出現片狀的結構。最后一個階段出現了復雜的羽小枝,演化出具備一定的空氣動力學特性的羽毛,像原始祖鳥、尾羽龍和小盜龍身體上的羽毛。
從化石材料上看,華麗羽王龍身上的羽毛有可能還處在這個演化過程地方講起。
距今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是絕大多數陸地被海水淹沒的中生代。在現在我國遼寧西部,山清水秀,湖泊星羅棋布,水系縱橫,植被茂密。干濕交替的季節變換為各種生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成為各種古生物繁衍生息的樂園,由此形或了獨一無二的古生態系統。由于這里曾經屬于我國的熱河省,這個龐大的生物群落被稱作“熱河生物群”,華麗羽王龍就生活這里。
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第一大古生物化石聚集地?;4娴木莱潭燃拔锓N的豐富程度,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這些生物死亡后被保存完好,仿佛像按了暫停鍵,反映了災難的突如其來,各種動物來不及躲避,就在劫難逃了。
古生物學家們分析,化石保存得這么精美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火山噴發頻繁。隨著熱河生物群的飛速繁榮,遼西地區的火山頻繁噴發。頻繁的火山噴發及森林大火釋放出大量有毒氣體。由于這些毒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在古生物生活的近地面聚集形成毒氣體層。在地表50米范圍內,因火山噴發產生的有毒氣體彌漫,岸邊的恐龍、空中的鳥類、水中的魚類隨時都在死亡。
二是湖泊遍地,并且這里是靜水水體,而不是流動的河,如果是河就會將尸體沖散了。
三是大量的火山灰沉降到水里,灰遇到水,變成了泥,把古生物壓在水底,迅速掩埋。由于火山灰沉積得很厚,水中也是缺氧的環境,所以還沒有等尸體腐爛,石化的過程就完成了。這些自然變化的組合都巧合地湊在了一起,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見的。由于火山灰顆粒細膩,而且把動物尸體壓得比較密實,軟體組織信息等生物細節得以保存下來,以至于很多化石都保存了羽毛、皮膚等精美的細節。華麗羽王龍正是因為這樣才得以完好的保存了下來。(編輯/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