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鳳
關鍵詞:智慧校園;智慧圖書館;高校圖書館
摘要:借助智慧校園的建設平臺,提升高校圖書館的智慧化發展,拓展服務功能、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文章介紹了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建設,并提出了建設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展望與挑戰。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1-0130-03
自2008年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來,它帶動了無線射頻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隨著科技信息化的發展,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城市、智慧校園、智慧圖書館也成為近幾年建設的熱潮。智慧校園是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智慧化的環境,通過各種應用服務平臺,將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進行集中融合。2010年,浙江大學描繪了智慧校園的藍圖:無所不在的網絡學習、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1]。
1智慧圖書館
伴隨著智慧校園的發展,圖書館界提出了全新的概念“智慧圖書館”。智慧圖書館是借助智能技術建造的信息化圖書館,從技術角度看,智慧圖書館=圖書館+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化設備[2]。而智慧圖書館的核心靈魂則是在此技術與智能的建筑上,“以人為本”的智慧化的管理與服務。它是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為數字化、網絡移動化、智能化的更高效、便捷和泛在的圖書館運行模式。智慧圖書館的實踐最早應用于歐美的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博物館。2003年,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提供了新服務“Smart Library”,即不受時空限制的移動圖書館服務[3]。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多所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與博物館建立了以“智慧圖書館”命名的聯盟,使用同一個搜索引擎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2005年,我國圖書館界也開始從數字移動圖書館到智能圖書館再到智慧圖書館的研究與實踐,高校圖書館相繼開通了手機圖書館短信提醒、短信查詢、短信推送和宣傳等服務,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重慶大學等。公共圖書館如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較早推出了WAP方式的手機網站,先于國內圖書館提供各種模式的移動服務。隨著移動技術的快速發展,圖書館提供了更多的個性化服務。北京大學圖書館整合了移動技術、物聯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體感技術、語義檢索技術、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等大數據技術來建設智慧圖書館,能夠在滿足讀者需求的基礎上,將信息整理成研究報告展現給用戶,提供個性化、智慧化的服務[4]。
2常信院智慧校園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常信院”)從2003年整體搬遷到大學城,就開始構建信息化的高職院校,2008年形成了完善的網絡基礎環境,建成了數字化校園,開發了各種功能的應用系統。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的發展,物聯網、云計算、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等技術不斷涌現,從2011年開始,常信院成立了“智慧校園”領導小組,負責總體設計、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將數字化校園升級建設成智慧校園,構建了五大平臺[5],實現了管理與服務透明公開、無所不在的教學與便捷創新的科研、智能的節能與平安感知、豐富多彩的和諧校園生活:①“陽光院務”綜合管理與服務平臺。“陽光院務”以學生全學制周期為主線,重點建設行政辦公、招生就業學工、教學、科研、財務、人事、后勤、黨團、工會等應用模塊。關鍵業務網上協同,嵌入融合了一卡通、圖書與離校系統。該平臺實現了學院管理與服務的網絡化、協作化,公開透明運行。②網絡學習平臺。各部門教學資源的數字化,有學校專業課程、網絡課程和名校公開課,開發了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工作過程模擬軟件、微課程等,引進了網絡課程、通用主題素材庫、名師視頻公開課等;教師和學生發展中心集備課、選課、教學、答疑、自主學習、提交作業、考核考試與學分認定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網絡教學模式;借助通信技術,結合數字圖書館與移動圖書館,提供自助和個性化服務,發展圖書館智慧化。③平安校園平臺。校園邊界運用傳感技術安防聯網,對主要道路、重點場所設置視頻監控,重要建筑出入口門禁、電子巡更、防火防盜與聯網報警等系統建設,校園內全天候動態全面感知、傳遞與智能處理。④節能校園平臺。通過最優能耗的資源管理系統,運用物聯網、數據挖掘等技術對水、電、氣等能源消耗進行控制管理,用太陽能技術改造學院熱水供給設施。⑤和諧校園平臺。加強師生互動,構建多重交流溝通渠道,可通過院領導信箱、師生心聲、學生建議等民主參與路徑;宣傳模塊有常信日記、常信生活、媒體報道、常信要聞等;互動的社交新媒體有學院微博、常微信、QQ群等。
3常信院圖書館智慧化的發展
常信院圖書館系統是智慧校園五大平臺之一的網絡學習平臺的一個功能模塊,憑借智慧校園的發展,將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嵌入平臺,提升了圖書館的智慧化。常信院圖書館的智慧發展,從傳統圖書館模式,經歷了由數字化到移動智能化的升級,并最終向智慧化發展。
3.1融入智慧校園平臺
高校圖書館是大學心臟,是教學科研的資源儲備所,在智慧校園建設之際,將圖書館信息孤島融合在學校信息統一平臺里,與其他院系、教務、學工等教學管理部門的信息整合互聯。在校學生的信息采用統一格式,方便圖書館通過數據挖掘,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師生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在常信院綜合服務平臺中嵌入圖書館業務系統,通過信息門戶平臺身份驗證后,在相應模塊界面顯示圖書借閱情況:工號、圖書名稱、借閱日期、應還日期、歸還日期等;同時構建了與校園系統對接的硬件平臺與相應的軟件平臺,數據庫服務器坐落于學院信息中心,圖書館專用的匯文系統因安全性考慮,平時獨立運行,在辦理離校期間,兩個軟件平臺平穩對接,數據每間隔一定時間會自動傳送到離校管理系統。
3.2基礎網絡建設升級、一卡通互聯
借助智慧校園的IT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圖書館網絡訪問效率,實現WiFi全覆蓋圖書館,讀者可利用校園無線網或移動、電信、聯通等移動運營商搭建的WiFi和移動網絡,不受時空限制訪問圖書館信息。常信院圖書館剛搬遷到大學城時,是手工自制的條形碼識別借書證,與學生的其他各種校園卡不兼容。2012年建設智慧校園時,圖書館系統與校園一卡通相連后,圖書館不再制作單一功能的借書證,讀者也直接使用一卡通借還書、自助打印、通行門禁等。讀者用校園一卡通進行超期或遺失扣費、自助打印刷卡扣款,無須另外刷卡或進行數據傳導,優化了業務流程,提升了用戶體驗。
3.3泛在的讀者服務
常信院與專業公司合作,利用超星移動圖書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新技術為讀者服務。常信院圖書館提供了3種手機APP接入圖書館資源庫方式,讀者可以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自由選擇:①愛常信統一通信平臺。它集成了教務的課表與教室查詢、成績查詢、體育考勤、圖書館、考勤、一卡通查詢等。②常信院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通過關注微信號與OPAC相聯,可進行文獻檢索、借閱查詢、圖書續借、新生入館培訓、信息推送、公開課、參考咨詢等。③安裝超星移動圖書館。該方式可以進行圖書查詢、續借和訪問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功能。這三種方式的優點不同,愛常信統一通信平臺是智慧校園的微門戶,集成多種綜合功能;微信公眾號作為宣傳新媒體具有分裂式傳播特性,有廣泛忠實的用戶群體,是師生用戶最喜愛的交流新媒體;超星移動圖書館能夠提供海量電子圖書、報紙、視頻,資源豐富,APP可實現在移動終端上的一站式服務。
3.4其他
在常信院圖書館二樓大廳已使用電子書借閱機,讀者在借閱機上挑選到合意的電子書后,只需用手機掃描電子書的二維碼就可將圖書下載,方便離線閱讀。同時,圖書館引進了自助文印服務系統,可提供復印、掃描、打印服務。用戶只需要下載安裝“自助文印系統客戶端”就可輕松自如地進行復印、打印與掃描,自助文印系統與校園一卡通相結合,全程實現自助式無人化管理。在圖書館的衛生間、樓道等安裝了體感式自動化照明系統,綠色節能且環保。2016年暑假,整個圖書館的照明系統將統一更換升級為新節能系統,并增補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實現全方位網絡安防。
4高校圖書館智慧化發展的挑戰與展望
4.1智慧化發展的展望
智慧圖書館成了圖書館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和新實踐,而高校圖書館智慧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要緊密結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階段性特征,依賴技術的不斷發展來滿足讀者需求的不斷變化。高校圖書館的核心價值與責任屬性是為讀者服務,智慧圖書館最終能夠實現用戶追求的5A目標,即任何圖書館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為任何用戶提供任何服務[6]。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高校圖書館智慧化發展的信息技術基礎,以能夠全面感知、立體互聯、共享協同、節能低碳、靈敏便捷、整合集群、無線泛在、個性互動為表現特征,這也是現代圖書館科學發展的理念。構建的智慧圖書館最終能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地實現書書相聯、書人相聯、人人相聯、庫庫相聯、館館相聯、網網相聯、人物相聯,最終達到深度多樣的融合共享[7]。
4.2智慧化發展的挑戰
智慧圖書館,既是智能建筑與自動化圖書館系統的軟硬件結合,又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無線網絡集成分析感應數據,它實現了資源與服務的無縫對接,這是需要頂級設計、系統規劃的浩大工程。從全面感知互聯的信息技術的實現,到服務管理創新模式的智慧化,是物質條件與精神內涵的雙重建設。目前,較為成熟的智慧圖書館的構建包括物質層面、技術層面和服務層面,構成要素也就是智能設施、智慧系統、智慧服務。智能物質建設如3G/4G、WiFi、WLAN等網絡基礎和實現云計算技術的基礎設備,各種存儲器、服務器、交換機、RFID相關的感應設備、視頻安全監控設備和其他自助借還平臺等自動化控制設備。要構建智慧系統,將智慧圖書館融入智慧校園云平臺,技術層面需要運用數據庫開發與應用、大數據與云計算、數據挖掘與整合、物聯網的無線射頻識別等技術。服務層面應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只有通過全面感知的RFID或智能穿戴設備和網絡數據傳輸,館員借助深層數據挖掘和信息分析,通過智慧化的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增值型信息服務,才能在泛在知識環境下實現高校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8]。高校圖書館智慧化構建需要龐大的資金,除了前期投入費用,硬件配套設施和管理系統、導航系統等配套軟件,還要有持續投入費用與維修保養費用,因此,高校智慧圖書館不是獨立存在的,應融入智慧校園建設之中,是其平臺架構的組成部分。
5結語
在泛在知識環境下,高效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模式、載體形態也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日漸成熟,應用高科技技術建設智慧圖書館,改進創新服務,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是圖書館界未來的發展趨勢。常信院的智慧校園還在不斷地完善,隨著技術發展與師生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的需求而持續升級改進,常信院圖書館的智慧化發展也在不斷跟進。雖然當前建設還處于初始階段,在提供日益精進的傳統圖書館服務的同時,從數字化圖書館提升到移動圖書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逐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還遠未達到智慧的標準,但圖書館搭乘智慧校園平臺的建設,秉承智慧化發展的理念,高效、便捷、泛在地服務讀者用戶,正向著圖書館未來發展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于敏,王宗運.基于物聯網的智慧校園的研究[J].計算機與網絡,2012(21):62-64.
[2]嚴棟.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學刊,2010(7):8-10.
[3]王世偉.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建設,2011(12):1-5.
[4]祝森生.大數據時代關于智慧圖書館的幾個研究問題探討[J].圖書與情報,2013(5):126-128.
[5]王丹中.構建高職院校智慧校園的五大平臺[J].職教通訊,2014(5):1.
[6]郎玉林.智慧圖書館發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2015(4):77-79.
[7]王世偉.再論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雜志,2012(11):2-7.
[8]謝芳.論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功能與構建[J].圖書館學研究,2014(6):15-20.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