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樸 殷雅輝
現階段大學生修身培育機制的構建與對策
王曉樸 殷雅輝
在高校實施和構建大學生的修身教育體系,是落實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文明素養、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本文筆者就此談談個人的看法。
大學生 修身 培育機制
修身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儒家先賢的共識,也是儒家提倡的作為為人處世的根本之道。在現階段,大學教育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專業知識的培訓和德育教育的培訓來進行,而德育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價值觀等方面。在高校實施和構建大學生的修身教育體系,是落實文化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文明素養、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修身”一詞的文字記載來源,最早出現在《墨子·非儒》篇中:“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修身”一詞作為中國文化形成過程中出現的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詞匯,此詞可以直譯為修飾自身。從詞義而言,“修”引申為“裝飾”、“修飾”之意,“身”解釋為“身軀”之意。通過字面的理解可以解釋為“通過某種方式方法去修養內心,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的意思。古代的先賢常以“正身”、“省身”、“誠身”等詞語表示個人道德修養的方法。在現代社會中,可以指一種道德行為修養的方法。一方面側重于經過長期道德和思想的修養形成的一種情操,另一方面側重于對于道德理想進行實際外化的一種工夫論。
“修身”一詞其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就出自《禮記·大學》篇中,里面講到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此段意思是說,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禮記·大學》篇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典籍,其內容一直以來受到重視。此段論述通過對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逐漸遞進,提出了修身的重要性。這種修養方法也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正如學者陳伯君指出:“所謂修身,就是“克己”,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做一位符合中國文化設計的、具有最高人生價值的中國人。修身,作為目標,是人的完善,人格的自我體現;作為手段,是實現最高人生價值的道路和方法,是為齊家、治國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
在儒家的另一部經典著作《論語》中,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認為,做人應當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謀劃的事不盡心盡力嗎?和朋友交往不誠心誠意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這些經典的語句都說明了修身的重要意義。
在現階段,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改善,從社會的結構、社會的日常生活、社會文化、民眾的精神需求等諸多層面都發生著重要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產生是一種歷史的選擇,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那么,古代人所提倡的修身之道是否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規律呢?現代社會是否也需要修身之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代文化中的精髓經過了數千年的洗禮,其內核是符合國人的價值觀和評價標準的。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如何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如何塑造個人的品質是每個人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是解決當前物質發展與精神需求、心理預期、人文與社會發展如何能協調發展、統一的思考。
在大學階段,如何塑造學生的品行,如何使他們成為一個擁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行、良好素養的合格學生,是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在當前大學生道德品格修養方面,有一些突出問題需要亟待解決和思考。
1.重視專業理論課程,忽視道德修養課程的理論與實踐。
在部分高校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中,專業課程往往是學生最重視的課程,他們花在專業課程上面的時間較多,而對于選修課程和公共基礎類的課程往往被大家所忽略。比如中國傳統文化類課程、思想道德修養類課程,在課堂上往往是采取滿堂灌的傳統授課模式,且過于重視書本的理論,忽視了當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道德、行為等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和價值取向問題的實質性探討和研究。在修身實踐方面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面,不能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和對修身理論的認識深度的挖掘。
2.重視學生短期修身效果,忽視長效的修身機制的建立和培育。
部分高校在大學生修身教育的培育和實踐的過程中在內容上缺少整體性,在方法上缺少具體的實施步驟,僅僅重視修身教育的表面形式和簡單重復性,往往出現出虎頭蛇尾的過程。如何加強修身機制的長效性、如何在大學生四年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全方位融入修身機制和人才培養的銜接性、一致性的科學發展理念、做好整體和局部的科學銜接、建立起符合各自高校特點的修身機制、真正使大學生的修身意識內化為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大學生修身教育的總綱,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論斷。這種價值觀方向的提出,為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作為當前階段國民素質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校的教育工作中來,同時也要積極借鑒和汲取傳統文化中各種豐富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資源來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建構。這種科學的培養方式體系,在現在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并得以實施。
在傳統的修身理論中,主要是以內心自省的方法論實現對于道德規范的要求。比如在《論語》中提到的關于“吾日三省吾身”的經典論述,通過重視道德主體“人”的自覺意識和自律意識,煥發出主體意識對于親情、友情、學習觀念的自我約束和自我反省。基于傳統理論的特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操作層面,可以充分借鑒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修身理念,融入到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文明構建中來,使得儒家的修身理論作為一種具有規范意義、實踐目的的行為標準,充分發掘具有道德主體意識的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可塑性的發展。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修身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活動開展
大學生的修身教育是一種可持續的、連續性的教育教學活動,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要抓住幾個關鍵點進行引導和溝通。比如在新生的入學活動教育、實習實訓教育、畢業教育過程中,此三種教育教學活動是實施修身階段教育的關鍵時期。從修身教育融入到階段教育,可以使大學新生了解到修身教育的重要意義和重要內容,使得大一的新同學在邁入高校課堂,接受到修身意識和修身觀念,為今后的大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對面臨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進行修身教育,可以鼓勵他們在畢業以后樹立自身形象,為母校爭光,為社會做出貢獻,為國家爭得榮譽。這種全方位的修身教育可以使得大學教育工程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其次,通過樹立典型人物模范的事跡、樹立先進榜樣、樹立銳意進取的精神和弘揚傳統的思想教育相結合,通過大學生的學習模仿,使得在實施的過程中更具有直觀性、生動性、說服性、號召性。這種修身教育的過程以典型的引導為中心,以點帶面產生一種輻射作用和帶動作用,比如在高校中開展文明班級、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標兵、先進班集體、先進黨組織、評選優秀青年學生、優秀青年學生干部等典型事例,用榜樣的力量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形成大學校園的良好學習觀、生活觀、成長觀的健康理念,以突出大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突出大學生道德自覺性為前提,切實把修身教育活動融入到實際活動中去開展。
3.大學生道德修養課程由重視理論改為重視實踐,以實際行動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深入開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良傳統美德、學習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等活動。比如,可以經常性的開展學習經典、朗誦經典、撰寫讀書心得的活動;開展中華好詩詞的誦讀活動,開展樂于助人、樹立新榜樣的評選活動;開展學習身邊榜樣、自己找差距的活動;同時,要重視大學生榮辱觀教育、德行教育、明事理教育,以修身養德為目標。大學生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時效性和方法性。按照修身的內容和范疇所提倡的積極引導大學生加強自我修養,強化自我修養的能力。通過榮辱觀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善惡觀。孟子云:“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借助榮辱觀的教育,使大學生形成心存善念、潔身自好的優良品質。培養大學生的德行觀,主要是培養大學生對道德追求的自覺,使之能夠主動地、自發的確定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完成生命的價值追求。通過培養德興觀,從而彰顯人的道德品質。大學生要培養內心深處的仁愛之心,內心長存“積善成德,神明自德”的修身思想,同時要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容敦厚之心。同時要奉行忠恕之道的道德觀。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境界。這種作為調整人與人之間行為關系的道德準則,其來源于人心,形成與實際,是對自我觀念理性思考,從而提出的一種處理自己與他人,群體與個人的良好道德行為準則。這種修身思想強調的是以為他人著想,求諸己而非求諸人的道德思維模式。
同時,要培養大學生的明事理教育,引導大學生養成“懂道理、講道理”的良好習慣。高校通過開展禮儀教育、禮儀規范等方面入手,引導大學生在社會活動中規范和約束自身的行為舉止,努力培養自身的良好修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通過運用這個載體,強化大學生規矩意識、原則意識、方法意識,把社會的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孔子曾說:“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也。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為修身在正其心。”大學生修身的根本目的在于端正自己平和的內心狀態。如果內心有所憤恨,心態就不能使其端正;如果內心有所恐懼,心態就不能端正;如果內心有所好惡,心態就不能端正;如果內心有所顧慮,心態也不能端正。孔子所說修身之正,在于端正自己內心的心態,平衡良好的心理狀態,保持良好的心情,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修養自身的品性。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如何在高校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對于道德修養方面的主體意識的加強,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和解決的問題。一方面,要結合高校教育工作中符合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發展規律,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貫穿于大學生發展的全過程,通過建立教育機制、反饋機制、學習機制、評價機制、宣傳機制等多方面入手,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修身機制的完美結合。另一方面,要借鑒傳統典籍和文化中有關修身教育的言行和思想內涵,通過學習、教育、宣傳、實踐、反饋、評價、激勵等長效機制和手段,以大學生“立德樹人”為根本宗旨,把大學生的修身教育機制真正融入到大學生日常行為培養的行為模式中去。修身教育應當細水長流、常抓不懈,切忌一蹴而就、急功近利。高校相關部門通過建立一整套系統的、規范的、長期的規范體系,使得修身教育活動達到知行統一、持之以恒、落到實處,為新時期培育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做好必要和充足的準備。
[1]靜坐在儒家修身學中的意義[J].陳立勝.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
[2]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與行[J].徐寧.南京社會科學.2014(06)
[3]王陽明《傳習錄》知行合一說新探[J].汪學群.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
[4]王陽明哲學的實踐本質——以“知行合一”為中心[J].董平.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1)
[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途徑[J].姜秀玉.理論學習與探索.2012(06)
[6]認知、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路徑研究[J].鄭鳳.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04)
[7]淺議儒家修身論對加強領導干部道德修養的作用 [J].魏蘇.黨史文苑.2011(08)
本課題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學生修身培育機制研究》(課題編號:HB16JY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王曉樸,博士研究生,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和思想政治教育;殷雅輝,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