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耀祖
關于校本教研輪值制的探索思考
趙耀祖
校本教研應該從方式、內容、策略等角度進行整體設計,引導每位教師基于自身原有的經驗,用理性的精神、思辨的眼光來反省教師個體的差異;并更多關注教師的自我體悟,喚起教師對專業價值和專業角色的重新審視,喚醒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
校本教研 輪值制
隨著我校教研輪值制的逐步推進,我們認識到,我校教研的內容不僅要有理論的支持,也要有實踐的探索;教研的過程不僅要有創新更要有對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多維度、更深廣地研究,從而引導教師全面地對自己的專業實踐、專業活動以及個人的專業發展進行反思性的探尋。因而,校本教研應該從方式、內容、策略等角度進行整體設計,引導每位教師基于自身原有的經驗,用理性的精神、思辨的眼光來反省教師個體的差異;并更多關注教師的自我體悟,喚起教師對專業價值和專業角色的重新審視,喚醒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
基于這樣的認識,回顧走過的教研之路,我們發現以住的教研活動忽視了很多因素,例如:
1.教師的差異性: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是復雜、多元的,但我們較少關注教師不同的學習方式、較少考慮不同教師興趣和需求;教研活動對不同年齡、閱歷、經驗的教師的針對性不強。
2.教師的主體性:“自上而下”“單向傳授”為主的方式,使部分教師處于被動狀態;動態生成性研究內容偏少,較少關注對話反思中產生的新問題;教師之間缺少深度互動、對話。
3.教師的反思性:教師們缺乏主動反思、獨立思考、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無法真正實現“主動與課程對話、與自身對話、與同伴對話、與學生對話”。
4.教師間的合作性:絕大多數的教師是“輕松”的聽眾;學校缺乏合作研究的機制支持,教師缺乏合作的意識。
作為一項教研策略,校本教研“輪值制”的實踐,源于我們對教研過程“成長性”的定位:以教育教學實踐為基礎,以積極情感為動力,以內在專業素養提升為核心, 呈現“不斷改進專業技能、培養專業問責、建設專業共同體。因而,一個輪值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再反思”的“連環跟進研究”的過程。同時,基于對我校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的學習和思考、基于教師“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有成為名師的潛能”的信念,校本教研“輪值制”也是一項管理機制。
校本教研“輪值制”的外在特征:一是“輪流性”: 教師從以往的“旁聽者”轉變為“參與者”“合作者”甚至“領導者”,讓更多的教師輪流走到前臺。二是“實踐性”:聚焦教學問題,通過案例,進行對話、反思,并提出新問題。案例均來自一線教師實踐中常見的、典型的事件。三是“周期性”:輪值有時間周期,是一個涉及資料搜集、案例篩選、學習討論、再實踐反思、再總結提煉等多方面工作的過程。校本教研“輪值制”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在于成功組織某次或幾次教研活動,更在于這一過程中給予教師的挑戰與機會,以及它賦予教師學習與反思、交流與合作、實踐與感悟的更大空間。
校本教研“輪值制”的內含價值:一是建立“教研共同體”。校本教研“輪值制”讓教師們因為共同的興趣和目標,走到了一起,建立了伙伴合作關系,形成了發展共同體。二是關注“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一個與學習研究過程相伴隨的動態概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對教師自身而言,教研輪值的過程,“不僅能夠反思自身的專業經歷,反思自己的專業經驗,反思自己的專業知識,而且能夠反思自我存在。”校本教研“輪值制”既“體現了教師對其外部的體現, 也體現了教師對自己的專業發展的‘自我關注’和‘自我省思’”,有助于教師自我認同形成,從而能促進教師的專業自主或自覺發展。
校本教研“輪值制”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引導教師們發現日常教育實踐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育案例,并提出話題;排出一學期“校本教研輪值表”。第二階段:對某一專題成立教研“輪值小組”,并自主協商分工,討論制定“校本教研輪值策劃書”,落實教研過程的準備、組織和反饋等任務。第三階段:根據“校本教研輪值策劃書”,通過“案例解讀”“策略研討”等方式,開展專題研討活動二次。
1.關注教研方向,重視專業理論的引領。校本教研“輪值制”中,同伴互助、合作反思是基本方式,我們需要強調教師對專業發展反思性理解。因此,適時的專家、名師介入,專業理論引領是必要的。
2.關注教研質量,重視教師傾聽、質疑等合作。教研質量是教師的積極合作提高校本教研“輪值制”有效性的重要目標。教師群體積極的行為習慣,利于教師自我的積極科研培育,并會促進教師個體對身份、角色和專業價值的認同。
3.關注教研活力,重視信任與支持。教研過程如果沒有了愉悅感和成就感,教師便會失去“價值感”,教研活動便會逐漸失去活力。開放、信任、關懷、富有支持性的教研氛圍,能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中“自我”的覺醒與生成,從而形成持續的教研活力。
(此論文屬于甘肅省“十三五”課題規劃,市級課題《農村學校教研輪值研究》)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祝縣東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