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指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則將學生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點。
思想品德課程既是一門學科課程,更是一門特殊的、帶有明顯綜合性的德育課程。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必須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然而,受應試教育的牽絆,長期以來,教師習慣用學科化的思維去理解思品課,認為上思品課就是教課本,以致當前的思品課堂充斥著碎片化的知識教學以及程式化的技能訓練。而知識和技能本身是不能自然轉化為人終身受用的素養的,也無法真正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為在知識的習得以及技能的掌握過程中,學生學會的至多是認知層面的“做人”,而要在實際生活中真正“做”一個有素養、有道德的人,則需要通過創設豐富生動的、教育性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歷、體悟,才可能實現內化。體驗性的活動教學更契合思想品德的學科特點,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本期特選取幾位一線教師的思考與實踐感悟,旨在向廣大同行傳遞訊息并發出邀請:讓我們一起緊跟課改的時代步伐,積極投身于以核心素養培育為目標的課程改革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