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應體現文體特征。新聞類文本教學,既要關注“這一類”文本的特征,又要關注到“這一篇”文本獨有的教學價值,即精當的選材,重點語言的含義等。教學方式著力突出新聞的“現場感”,用采訪的形式進行教學,貼近文本的特質,又能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延伸則要有所節制,精選到位而不越界。
【關鍵詞】新聞;方式;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2-0022-03
【作者簡介】梁增紅,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江蘇常州,213003)教師,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一、“這一類”文本的教學思考
1.教學內容的確立。
《始終眷戀著祖國》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的一篇人物通訊。本文節選部分,是記述錢學森無限熱愛祖國的部分文字。一般來說,人物通訊的“原生價值”,是指反映新聞人物為對象的通訊,它是以人物為報道對象,通過一個人物或一組人物新近的行動來反映時代特點和社會面貌的一種通訊形式。人物通訊的“教學價值”,一方面在于學習作者如何運用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品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閱讀人物的事跡,達到揭示時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讀者的目的。教學本文,則呼應了2011年版新課標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闡述。
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從表面上看本文語言文字并無困難,但是,文本用以表達人物性格的語言,辭淺意深,往往容易被忽略,造成淺閱讀和碎片閱讀的情形;又因為錢學森的形象高大,精神上的感召力會讓學生不在意作者是如何達到這個效果的“文字功力”。教學時,應努力做到淺文深教,也就是孫紹振先生所說的那樣,要讓學生從“一望而知”到“一望無知”,甚至“再望無知”的狀態。
但閱讀教學不是“自由狀態”下讀書,而是基于教育情境下的教學行為。也就是說,教學之前必須思考:這篇文章,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課教學內容聚焦于兩個方面:(1)把握文本選材精當,條理分明的特點;(2)通過感受與品析重要語句的含義,揣摩作品主旨,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2.教學方式的選擇。
學習新聞類文本時,要兼顧新聞類文體特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新聞形式予以實施。本課我以“采訪”串聯起全課的學習,學生興趣盎然。
根據文章內容,我擬定了采訪的提綱和采訪的對象。采訪提綱的擬定,恰恰是根據文中涉及的一些人物語言,有的直接引用,有的是概括歸納,雖然是只言片語,但背后的含義非同一般,值得琢磨。如課文的1~4段,介紹了錢學森在科技方面的成就,這個巨大的成就都是通過側面來表現的,分別借美國空軍、專欄作家、錢學森的老師卡門教授的口吻來表現。于是,我設計了三個采訪,教師扮演記者,學生分別扮演美國空軍代表、專欄作家。
【采訪活動一】品讀側面描寫中借助他人的口吻揭示錢學森成就的方法,體會人物通訊選材精當的特點。
師:讀文章,哪些語句中體現出錢學森在學術上取得了的輝煌成就?
請同學們用合適的語氣語調,讀一讀錢學森在火箭技術研究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相關語句,準備接受采訪。
采訪1
師(記者):請問空軍代表先生,錢學森對二戰有何影響?
生(美國空軍代表):錢學森對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無法估價的貢獻”。
(提示學生從加點詞中讀出“高度贊揚”的語氣語調。)
師:請問密爾頓·維奧斯特先生,您眼里的錢學森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專欄作家):錢學森已是“制定使美國空軍從螺旋槳式向噴氣式飛機過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無人航天器過渡的長遠規劃的關鍵人物”,“是幫助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流軍事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一顆明亮的星”。
(提示學生,加重語氣讀出加點關鍵詞的味道。)
為避免活動形式的單一,在采訪卡門教授時,我改變了方式,先投影介紹錢學森的一段文字,然后再請學生轉換角色,根據內容,來擬定采訪對象和采訪提綱,在演讀過程中,提醒學生關注重點詞語。
采訪2
PPT出示文字:
年僅37歲的錢學森,已被世界公認為力學界和應用數學界的權威以及流體力學研究的開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氣動力學家、現代航空科學與火箭技術的先驅、工程控制論的創始人。
師:如果讓你針對上述文字進行采訪,你的采訪提綱是什么?
生:請問卡門教授,為什么推薦錢學森擔任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根據材料擬定采訪提綱,不過是一個副產品,學生投入而且專注。隨著教學活動的推進,后面又繼續用采訪的形式,分別采訪收到家書的錢學森的父親,回國備受阻撓、折磨、刁難的錢學森本人,觀看并了解錢學森事跡(兩彈一星、感動中國頒獎詞)的觀眾以及路人。
用這一形式,串起整個教學,學生的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介入,在一來一回中,對學生的理解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課堂教學顯得靈動又富有生氣。
二、“這一篇”通訊的教學實施
語文教學既要關注到“這一類”文本的特點,又要關注到“這一篇”教材的特點。本文的特點,一是選材精當,二是重要詞語蘊含著豐富的含義,三是愛國主義情懷。
1.關于人文價值的熏陶。
語文教學當然要弘揚人文精神。錢學森是一個有著極大正能量的偉人形象,不可否認本文是很好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其高山仰止的人格風范,必然也必須感染學生。但是,這個精神熏陶,不是教師通過嘴巴直接灌輸給學生,帶著學生去空喊口號,或者貼上“我們要學習錢學森的什么精神”之類的標簽,而是在閱讀文本中“沉入詞語”后自然而然涌上心頭,借助語言文字,把對祖國的眷戀之情沉淀在學生的血液中。于是,我有了這樣的教學活動:
【采訪活動二】品讀直抒胸臆的語言,體會錢學森眷戀祖國的情思。
師(記者):據我所知,錢學森在美國求學,經常給您寫信,請問,他在給您的來信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內容?
學生扮演錢學森父親進行自由發言。
PPT出示文字:
他在寫給父親的信中,不止一次地發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時”的感嘆。他告訴父親,他不止一次夢見上海,夢見那所伴他度過童年時代的房子。
(讓學生根據討論,注意投影中加點的文字,自由朗讀。)
PPT出示文字:
改為:他在寫給父親的信中,發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時”的感嘆。他告訴父親,他夢見上海,夢見那所伴他度過童年時代的房子。
(學生比較閱讀。明確:兩個“不止一次”,表明次數多,生動地表現了他對祖國魂牽夢繞的懷念之情。)
師:錢學森自己也多次說過類似的話。請看補充材料。
PPT出示文字:
在美國的20年里,錢學森一直保留著中國國籍。他回憶說:“我在美國那么長時間,從來沒想過這一輩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這么說是有根據的。因為在美國,一個人參加工作,總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險公司,以備晚年之后用。我一塊美元也不存,許多人感到奇怪。其實沒什么奇怪的,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
師:你能說幾個詞語,來表達錢學森流露的眷戀情思嗎?
參考句式:錢學森對祖國的眷戀情思,那真是——(魂牽夢繞,望眼欲穿,望穿秋水,歸心似箭……)
隨著閱讀的深入,學生對錢學森巨大科學成就的了解,克服種種困難、刁難而不改回國之心,已經在語言文字的咀嚼玩味中,了然于胸,自然而然轉換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潛移默化,是春風化雨。
2.關于選材精當。
教學時,我先請學生讀文章的第五段,反復朗讀“然而,他始終眷戀著祖國”。首先從謀篇布局上、從感性上認識這一段的重要價值,有學生結合文章內容說出了“點題”“承上啟下”等,這一過程中,學生從核心段落出發,上下勾連,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和結構框架,為體會文章的前詳后略、選材精當留下了伏筆,否則,后文的學習就會漫無目的,甚至喧賓奪主。第五段文字,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再次朗讀“然而,他始終眷戀著祖國”,通過換詞,把“然而”換成“因為……所以……”“不但……而且……”,讀出轉折關系,前四段并未直接過多地寫錢學森的成就,而是借別人之口,從側面突出了錢的事跡,這與本文的主題有關,因為本文主要是寫錢的愛國情懷,因而,1-4段文字處理上要略一些。但是,又不能不寫。因為,如果沒有前四段的鋪墊蓄勢,就無法反襯錢的眷戀祖國之情。上課時,我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
(1)文章并沒有過多直接、詳細、具體寫錢學森的成就,而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語言來寫錢學森的巨大成就和影響力,這是什么寫法,有何效果?
(2)可以把前四段刪去,不寫錢學森的這些事跡嗎?
通過兩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了“側面描寫”的作用,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既體會到文本中錢學森對祖國眷戀的深切感情又獲得這樣的認知:選材是服務主題的。理解了“反襯”的描寫手法。這個過程的意義在于,隨文學習有關術語,不是教師蜻蜓點水地宣讀一下術語的概念,而是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去體會、生成。
3.關于重要語言的含義。
采訪活動,形式并不新鮮,關鍵在于怎樣用。本課采訪并不在于為采訪而采訪,而是讓學生緊緊抓住那些言簡義豐的人物語言,讀出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蘊。顯然,這里的采訪形式,與文本體式是相適宜的。晉陸機《文賦》有云:“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從“以言逮意”到“得意忘言”,再到“言意共生”,方是語文學習的真正發生。
本文中,用了大量數字來表現錢學森所受到的阻撓和困境,我請學生讀一讀這些含有數字的文字,啟發學生直觀感受到錢是如何沖破重重阻力的,以及歸國之心的矢志不渝。
【采訪活動三】品讀特殊形式的語言,探究錢學森的內心世界。
PPT出示文字。(文字略)
師:讀一讀上面含有數字的句子,你讀到了什么?
學生讀后自由發言。
采訪:
師(記者):面對如此種種的阻撓、迫害、變相軟禁、與世隔絕、回國困難重重,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學生扮演錢學森,紛紛發言。
明確:這些數字,詳細地介紹了錢學森為回到祖國所進行的艱苦斗爭,突出了他報效祖國的矢志不渝。
師:人物傳記,要能讀懂重要語句的含義。通過這些語言,可以讓讀者體會人物的動人之處,從而引發共鳴。
品讀這幾個凸顯錢學森巨大成就的關鍵詞,學生體會到,用合適的語言形式來表現合適的語言內容。
三、有節制地拓展延伸
關于錢學森的故事資料,各種媒體、教參上已經說得夠多,網絡搜索也很容易獲得。
但在“這一篇”文章的學習中,在“這一節”45分鐘的閱讀課上,在規定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想一網打盡,既不現實,也無必要。沒有拓展延伸,教學顯得單薄蒼白;沒有邊界的拓展延伸,則會把閱讀教學放逐,甚至舍本逐末,泛化虛化。我一直堅持,學生能自己讀到的,就沒必要在課堂上花時間去越俎代庖。海量的信息,需要選擇,精挑細選,為本課所用。課堂上最忌呈現“文本研讀不夠,課外資料來湊”的局面。所涉材料,是否都可以引進課堂,也當慎重深思。人物通訊,一般是弘揚正面人物主旋律的渠道,理當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播下善良、正義、光明、向上的種子。我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學習如何讀人物傳記(通訊),至于錢的愛國情懷,應是在教學“如何讀”的過程中不著痕跡地達成,不是專門通過一個環節來“感受”的。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僅用三個“一”來進行拓展延伸:一首詩,一段文字,一個情境。具體為:
【補充資料1】兩彈一星
在錢學森的努力和帶領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補充資料2】2009年10月31日上午11時,中國航天之父科學巨星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很多人寫詩懷念他。
悼念錢學森(劉晏)
西方游學子,歸來敵百師。一星兼兩彈,建國譜天書。青衫封將印,科技等大儒。天功開物者,不與圣賢殊。
【補充資料3】“2007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獲獎者錢學森的頒獎詞。
在思維碰撞中,加深學生理解人們表達的方式。我也提出自己的觀點供學生參考,即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化學家巴斯德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
我提倡“簡潔語文”的教學主張,核心就是兩點:一是學情,采用貼近學生的語文活動來支撐課堂教學;二是文體意識,“教什么”要符合文本特征。在這一節課上,我力圖體現的就是這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