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義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
郭志義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的培養和滲透是相關重要的,語文作為一門有著鮮明人文特色的學科,對于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學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要重視情感的培養和滲透,引導情感的聯系和釋放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重任。
教學 情感 滲透
從事語文教學多年來,我一直重視課堂教學中情感的滲透和延伸,加之用一顆赤誠的心來教育學生,從事著情感的培養和傳遞。而且多年來從未停腳,現就一些具體的做法和建議提出來,以供商榷。
一.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如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學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現象,訴說自己寂寞、沒有朋友的學生越來越多。語文教師要煥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就必須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詩詞、美文等這些能在學生心目中激發內心的情感的重要載體,學生與教學情境相結合才能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成為一個能與詩詞美文的創造著溝通的人,達到一個深層度的意境。語文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要和學生廣交朋友,多開展交流談心活動,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溝通,以引起師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師生情感的培養并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培養出來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里可以用一句詩句“潤物細無聲”來表達這個道理,也許正是這個情景,作為教師,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要有意創設情感氛圍。我在教學毛澤東的詩《蝶戀花答李淑一》的過程中,首先把楊克慧和柳直荀的事跡做了詳細介紹,然后營造毛澤東失去愛妻楊和李淑一失去柳的悲痛感情氛圍,讓學生進入作者和當事人的角色,這樣下面的教學就迎刃而解了。教師是學生情感的啟蒙者、引導者和播種者,課堂是播種情感的重要陣地,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情感氛圍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接受和情感的培養。
二.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的激勵作用,注重于樣的激發性和感染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情感之火。要講究語言的輕重緩急,把握好節奏,注意語言的張弛結合,富于表達力。“一石激起千層浪”,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美的感受,從而激發審美情趣,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我們不妨采取課文續寫的方式,續寫、寫讀后感是課后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而且也是強化學生情感、升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續寫、寫讀后感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學生將課堂所學的消化吸收,而且還要融入個人所感、所想、所悟,可以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但運用的好,對于學生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學《凡卡》這篇課文后,我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續寫或寫一篇讀后感,由于事前做好了準備,課堂上精細的講解、情感態度的體悟,已經讓學生對小凡卡的不幸遭遇產生了深深地同情,對黑暗社會的現狀產生了無比憤恨之情,我再用這兩種方式,升華學生的情感態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語文教學,課本只是其中的載體,而教學的情感則教學的的靈魂與生命。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往往與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是一致的,一篇作品無不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悟所感以及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等融入到作品也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三.培養高尚完美的人格。語文是工具性很強的科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科目所無法比擬的,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始終抓住這個特點,在展現作品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的同時,也借助于這些文章優美的語言、立意的新奇、境界的開闊等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語言,塑造他們的人格。小學課本里有許多優秀的作品,教學這些文章時,要想讓學生理解作者之“情”,就必須讓學生入文本之“境”。所以,學習課文之前,教師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閱讀情境。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最早提出了“美讀”的說法,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我們可以理解為美讀就是把教材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文中靜止的感情變為真實的感情,因此美讀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獲得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三分古詩七分讀”,對于古詩文,尤其應該從讀的節奏,聲調及抑揚頓挫及變化上感染學生,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釋放積極的情感收獲。當學生的情感積累到一定階段時,需要釋放情感,獲取新知是必然的。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公平、和諧、開放的教學環境,用心待每一個學生,用感情換取學生的真愛與信任,努力構建一種師生互動的課堂,讓他們的心都同時處于一種高度集中活躍的狀態。有時無聲勝有聲,有時又要填上一些美妙的樂聲,為這種情景添加樂趣,創立想象的空間,激發他們思想的火花。當情感積聚到一定的時候需要的是釋放,我們可以開展辯論會或討論會讓學生傾吐收獲和快樂,教師點撥,效果很好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語文教師必須重視這一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利用,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并把它落實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陶冶情操,滋潤心靈,體驗情感。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是精彩的,和諧的。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甘溝驛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