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自1998年蔡智恒的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走紅算起,中國網絡文學已走過18年。
十多年間,隨著網絡技術的升級,專業的文學平臺從門戶網站中分化而出,它們聚合起作品與作者,打破了傳統紙媒文學的重重疆界,網絡文學有了一套與大眾和商業緊密結合的生產機制。
網絡文學的大步前行在近兩年體現得尤為明顯。一方面,移動端網絡用戶急速增長,截至2016年6月,中國4G用戶達到7.14億,與2015年同期相比,增幅達到118%;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網絡文學已經從線上走到線下,介入大眾娛樂文化領域,引發了一個文化產業的勃興。
在中國暢銷書出版機制“晚熟”、傳統紙媒文學似乎不再那么耀眼時,網絡文學借助資本運作的推動強勢增長,已成為近年來中國文化產業中富有本土性的板塊之一。
如今,網絡文學已開始告別過去的野蠻生長,迎來大變革、大融合的黃金時期。
“粉絲經濟”“IP改編”“寫手富豪榜”這些名詞背后,是網絡文學越來越菜單化和標準化的精確用戶服務、越來越延展的版權業務開發,歸結到一起,形成了更加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文學也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自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后,網絡文學在體系建設上逐步完善,評論機制和評論平臺都在逐步建立,網絡創作主體也被納入主流文藝工作者的隊伍之中。
繼浙江、上海、廣東之后,重慶、江蘇等省份成立網絡作家協會。網絡文學生產者的行業組織紛紛成立,更利于網絡文學走向健康良性的發展方向。
網絡文學的精品化已漸成大勢,創作主體更多自主自發地在產業勃興的當下走向行業自律,致力于改變“有高原無高峰”“有數量無質量”“泥沙俱下”的情況。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修訂與國家版權局發布《關于加強網絡文學作品版權管理的通知》,政策法規的健全將助力網絡文學“治盜版”“反抄襲”,進一步保護網絡作者的合法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文學越來越多受到海外網友歡迎,網絡文學已成為文化走出去格局中的小切口,有望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
所有這些,正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網絡文學已不再是草莽江湖,正日益顯示出主流化特征。
當然,作為具有復合性特點的市場化文學,網絡文學現階段存在的諸多問題,仍需要各個層面的導引,如:整體品質提升緩慢、盜版與抄襲現象仍存、IP運營模式精細化程度不夠、生態型的網絡文學“育人”機制還未建成……
值得期待的是,當國家政策、資本、知識精英和受眾合力影響網絡文學的未來,網絡文學的前路會越走越穩,從而創造出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