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劉遠航
聯系到知識產權律師王軍時,他剛剛從一場庭審直播現場走出來。
王軍因在“瓊瑤訴于正抄襲案”中擔任瓊瑤的代理律師而為人所知——他為后者打贏了這場長達19個月的筆墨官司。
“名作家維權尚且如此困難,更不用提這些普通的網絡作家了。”王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王軍指的是“《錦繡未央》抄襲案”。就在不久前,這部熱播劇的原著《庶女有毒》被指抄襲了200余部網絡小說,有網友評論:“搞不懂影視公司為什么會買下這種作品的改編權。”
編劇余飛發起眾籌,宣布資助相關網絡作家進行維權。被《庶女有毒》作者秦簡侵權的11位網絡作家委托律師團,就原著涉嫌侵犯小說著作權事宜在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進行起訴,2017年1月4日已正式立案。
“必須跟抄襲黨死磕,這樣的案例多來幾個,風氣自然會有所好轉。”網絡作家貓膩對《瞭望東方周刊》說。而凈化市場環境的同時,網絡文學的“精品化”則更是任重道遠。
“反抄襲”比“治盜版”更難
其實早在2013年,《庶女有毒》就被曝抄襲,秦簡之后宣布封筆,加入了于正工作室。一年后,于正編劇的《美人制造》被曝涉嫌抄襲網絡小說《邪惡催眠師》,而《美人制造》后半段劇情的編寫者周靜,正是秦簡的本名。
與瓊瑤一樣,《邪惡催眠師》作者周浩暉選擇了用法律手段進行維權,但數月之后,傳來的卻是其敗訴的消息。
相比于治理盜版來說,網絡作家想就抄襲侵權事宜進行維權難度要更大,而難就難在界定上。
作為一種通俗的類型文學,網絡文學本身有一定的模式化特征,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它要迎合大眾的閱讀欲望,寫作方式上必然會有大量套路。”
文學創作中存在合理的“援引舊例”,那么如何判定一部作品是“抄襲”還是“借鑒”?
王軍透露,侵權是否成立取決于多個方面,在人物關系設定、情節橋段因果關系等創作維度,有足夠具體的證據,才有可能勝訴。抄襲者在拼湊和借鑒之間打法律的“擦邊球”,無形之中加大了取證的難度。
這意味著被抄襲者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投入來取證。于是,很多被抄襲者忍氣吞聲,而抄襲者還能手捧抄襲之作坐享其成。
在這種情況下,對抄襲現象極度不滿的網絡讀者形成了一股“民間力量”,他們組成反抄襲組織,利用搜索引擎工具自制“調色盤”,將涉嫌抄襲的作品逐字逐句“檢查”,與其他作品比對,出現相同或相似的內容則在表格中標成同一顏色。
《庶女有毒》的抄襲行為,便是一支名為“言情小說抄襲舉報處”的民間網絡組織用“調色盤”悉數揪出的。“我們之前以為秦簡只是復制了好詞好句,哪里想得到她把別人的情節改幾個字就拿來用了。”該組織的一位網友說。
“調色盤”將抄襲行為曝光,無疑會讓抄襲者的信譽度染上污點,但并不意味著能夠阻斷抄襲者獲取利益的渠道。
抄襲者們借助影視改編的大潮,還是獲得了可觀的經濟利益,尤其是在行業“囤積IP”的粗鄙化作業階段。從這個層面上講,某些IP開發者在專業性上的不足,給抄襲者留下了生存空間。
讓侵權成本比維權成本更高
“相比之前,網絡文學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學界的關注與認可,網絡作家維權的底氣也更足了。”王軍說。
整體來看,近年來國家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懲罰力度正在逐步增強,而著作權法是版權保護的主要法律依據。
據悉,著作權法正在經歷第三次修訂,這也是迄今為止該法最全面的一次修訂。鑒于目前網絡文學是盜版、抄襲和改編不當等侵權現象的“重災區”,此次修訂將維護網絡文學知識產權當作重要板塊,正在完善相關法條。
網絡文學的發展已經成為新世紀以來最為人矚目的本土文化現象之一,網絡文學創作者們也逐漸贏得了主流社會的認可。也正因此,網絡文學的種種侵權亂象才引起了政府的格外關注。
在11名網絡作家控告《錦繡未央》原著涉嫌侵權的案件中,余飛和汪海林等著名編劇發起的聲援和眾籌活動,無疑讓維權的網絡作家們有了更多信心。
在貓膩看來,想要杜絕抄襲,“網站自我審查非常困難,道德方面的批評最是無關痛癢,最終仍要落在司法上”。
從IP產業鏈下游入手成為另一個思路。由于網絡文學和影視、游戲產業聯系越發緊密,貓膩認為可以強化事后懲罰的概念:“購買抄襲作品版權的影視公司及游戲公司都應該付出足夠的代價,繼而讓這些公司通過授權合同把壓力轉到抄襲者的身上。”
“如果對誠信失范視而不見,整個行業也難以獨善其身。”有業內人士認為,抄襲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網絡文學行業以及下游的影視產業缺乏誠信約束機制。
在消費升級的經濟格局下,內容消費市場正在快速成長,只有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才能把蛋糕做大,這個道理是顯見的,但在具體實踐中,一些從業人員卻有意“視而不見”。
很多制片方甚至認為改編的原作涉嫌抄襲也無關大雅,因為這些作品有爭議,自帶熱點話題,反倒省了不少宣傳費。
“言情小說抄襲舉報處”針對《庶女有毒》的行動曾被秦簡粉絲公開舉報,該組織成員表示這種情況很多:“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嘛。”
“消費內容以這些粉絲為主力,承認抄襲就是‘背叛替你說話的粉絲,這時就真賺不到錢了,至于那些舉報你抄襲的人,也不再是你賺錢的對象。”一位業內人士說。
這就解釋了為何抄襲者在被法院判決“需公開道歉”后,交付了賠償也仍“嘴硬”。
那么,抄襲者所付的經濟賠償金又有多少呢?據王軍介紹,最著名的于正抄襲瓊瑤案里,敗訴方于正交了500萬元賠償金,已是很高的數額,而于正本人靠抄襲作品獲得的編劇稿酬就有1000萬元。
保護原創者權益是行業具有持續創新力的基礎,只有侵權成本比維權成本更高,抄襲的經濟賬才不再劃算。當這成為了行業共識,整體的市場氛圍才會自然驅趕抄襲者。
不在于篇幅更大,而在于寫得更好
抄襲案件頻發的背后是一種危險信號:網絡文學發展至今,在商業化和工業化生產模式下很可能陷入創作瓶頸期。
寫作是智力勞動,如果作者只憑個人天賦和有限的知識儲備,缺乏積累與學習,創作力枯竭便會是必然。之后,輕則借助所謂的“小說寫作軟件”進行流水化創作,重則迫于商業利益直接拼湊、抄襲。
雖然成熟的資本運營推動了網絡文學發展,但其負面影響在“水面之下”。邵燕君表示,最近兩年,隨著資本的注入,特別是IP改編的流行,“很多新的寫作者面對的誘惑更多了”。
自2013年起,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多次組織“凈網行動”,網絡文學中的淫穢色情內容被大范圍清理。與此同時,“IP熱”也有積極作用,它在大趨勢上帶動了產業升級,于是,行業對網絡文學創作質量也有了更高要求。
網絡作家烽火戲諸侯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過去作者面臨文學網站的合約會有更新速度和字數的壓力,但是如今作者的收入“不在于這部作品寫了多少字,而在于作品有沒有改編價值,這直接要求作者把這一部作品寫得更好而不是篇幅更大”。
2016年7月,50余家文學網站負責人和網絡作家代表發布了《網絡文學行業自律倡議書》。這意味著,除了監管部門的外部治理監督,網絡文學行業也開始自主自發地在產業勃興的當下走向行業自律。
“頂尖‘大神的文章恰恰是三觀最正的,很多當年靠博眼球紅起來的作品,很快就沒有人看了,這種作家也被這個圈子淘汰掉了。”烽火戲諸侯說。
而在入行15年的貓膩看來,網絡文學的整體質量其實還沒有本質變化,不過,因網絡文學作品基數遠大于當年,優秀作品的數量還是有可觀增長。
有網友曾總結網絡小說有“穿越、霸道總裁、撿到異寶、X絲逆襲”等套路,并抱怨:“常常看了開頭就猜到了結尾。”
那么,套路化寫作又會否使網絡文學墮入缺乏創新力的窠臼?
邵燕君認為,這種僵化的“套路文”不是引領方向的作品:“所謂的‘大神級網絡作家,總會在種種套路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有變化,這樣才能成‘神。”
整體來看,網絡文學的類型雖多元,但吸引流量和資本的主流依然是玄幻、修仙等類型,由于網絡文學的創作生產機制與市場緊密結合,這種形勢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改變。
“作家會多樣化,會分流。”邵燕君認為,網絡文學巨大的生產空間,還是留給了小眾類型的作家上升渠道和培養粉絲的機會,這也會自然帶動網絡文學各個類型的發展。
未竟的精品化之路
自2014年5月首發于創世中文網,貓膩的《擇天記》已連載兩年半。接受本刊采訪當天,正好是貓膩沒有更新的日子。
“今天的《擇天記》有更新嗎?沒有。續假一天,抱抱。”這是貓膩在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上給粉絲的留言。
通過十余年的勤奮寫作培養起來的百萬計忠實粉絲,讓貓膩的撒嬌與淡定有了充分的理由。不更新的時候,他會選擇與粉絲互動答疑,或是讀書會友。
作家與粉絲之間的良性互動,是網絡文學內部生產機制的重要特征。作家和讀者的共同成長,與付費制度一起,促使作家保持寫作和提升水平。
貓膩精致的寫作風格也博得了專業評論家的贊許。邵燕君便是貓膩的“學術粉絲”,在2015年度騰訊文學獎頒獎辭中更稱贊貓膩的寫作“代表了目前中國網絡類型小說的最高成就。”
在純文學稍顯式微的時代里,逆勢生長的網絡文學的確已受到“傳統戰線”的諸多關注。
2016年9月,第二屆全國網絡文學論壇除了網絡作家,也匯聚了一批學者,以及網絡文學評論家。不過,在影響網絡文學發展的諸多因素之中,文學評論所發揮的作用還偏弱,主導力量是市場經濟法則。
“網絡文學的精品化是大勢所趨。”烽火戲諸侯說。這種情勢下,網絡文學評論體系亟待建成,與網絡作家、市場進行互動和砥礪。
因此,邵燕君對網絡文學進行了多年跟蹤研究與調查,她希望與自己的研究團隊在未來寫成一部《網絡文學發展史》。
另一邊,繼浙江、上海、廣東之后,江蘇、湖北等省市成立網絡作家協會,作為各省級作協的下屬機構,成為溝通網絡作家、傳統作家、知識精英和國家政策的橋梁。
2016年12月27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將網絡文學作為“全民閱讀”的重要環節,提出“用3至5年時間,使創作導向更加健康,創作質量明顯提升,在網絡內容建設和文藝創新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如果生態好的話,作家也會覺得自己的身份得到了足夠的尊重。如果大眾閱讀付費習慣更好,作家也不會‘注水。”邵燕君認為,政策、輿論與市場等外部因素的改善將有利于網絡文學的精品化和多樣化。
在貓膩看來,網絡文學的寫作風氣要經歷“倉稟實而知禮節”的過程,隨著盜版、抄襲等亂象的消失,網絡作家的寫作收入進一步增長,“心態也自然會比過去更從容冷靜了”。
“作品的經典化和精品化,更多還是依靠海量的文本數量、少數作者的自我追求再加上時間的力量。”貓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