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萍+胡偉+徐超+張建嫦+陸麗芳+郝好+馬勇婁+景輝


摘 要:為了解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現狀及特點,本文選取了部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進行研究。通過對技術創新項目的資金投入、資產積累、專利產出及主要經濟指標等方面的分析,發現雖然浙江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數量上不斷增長、企業規模得到壯大,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在資金投入方面的壓力較大、技術創新能力較弱,不同領域的技術創新項目間的差異巨大等問題,并提出了如何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幾點思考。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創新活動
一、研究背景
富于靈活性和創造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已經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亮點。科技型中小企業在促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緩解社會就業壓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也是推動技術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的創新主體。加快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對于增加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中小企業發達并具有的高成長性是浙江省經濟的一大突出特點。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中小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從中小企業數量大省向素質強省轉變”的總體目標,“全省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品牌建設能力不斷增強,爭取到2015年末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爭取達到1.2%以上,中小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超過30000件,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8萬元/人·年”的創新改進具體目標。顯然,要完全實現這些目標,必須依靠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不斷壯大,必須進一步強化和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而分析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特點,是科技主管部門實施政策引導、創新研發資助、科技資源分配等工作的前提。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較小、技術創新不確定性程度高、微觀企業數據較難獲取等客觀條件的存在,使得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特點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我們通過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的調查,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特點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樣本企業概況
(一)調查企業的選取
鑒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統計制度尚不健全,相關數據較難獲取的特點,課題組從浙江省范圍內獲得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資助的項目中選取了部分企業進行分析。為了便于開展分析,我們選取了項目驗收時間為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之間527家企業進行觀測,樣本企業覆蓋了電子信息、高技術服務、光機電一體化、資源與環境、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等七大領域。采用這種方式選取樣本企業的優點在于:一是保證了數據質量,二是便于開展項目實際情況與預期目標的對比。有關數據均來自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驗收申請書內。
(二)調查企業的分布
從調查企業的經營領域分布來看,以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類企業為主,兩類企業共計322家,約占總數的61%;高技術服務類企業較少,僅有6家,約占比1%左右。
而從地域分布來看,受資助的科技中小型企業以杭州、紹興、湖州三地為主,所占比重將近四分之三。杭州市是浙江省中小企業創新研發的中心,本次調查中共計244家企業(包括所屬的高新區、浙大科技園),所占比重為46.3%。這種地域分布集中性的特點,表明了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研發活動分布極不均衡,地區之間的差距非常大。雖然這只是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資助的項目的統計分布而得的結果,但已經反映了浙江省科技中小型企業分布的基本概貌。
結合地域與企業經營領域兩方面來看,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布的“地域集聚”特點十分突出。電子信息類、高技術服務類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集中于杭州,光機電一體化類、新能源與高效節能類企業主要分布于杭州、紹興;新材料類型企業主要分布在杭州、湖州、紹興;生物醫藥則主要分布在杭州與湖州。各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地區分布情況可見表1.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地域集聚”特征,與我省傳統的區域塊狀經濟及地區工業基礎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比如,杭州市的電子信息類產業比較發達,擁有一批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高新區(包括濱江)的電子信息發展基礎很強;而新材料則相對集中于紡織、照明以及化工等工業基礎好的地區,如紹興、嘉興等地。
二、技術創新項目資金投入與資產積累能力
(一)技術創新項目的投資規模分析
根據本次調查的數據,我們對技術創新項目的實際投資規模進行了分組,結果見表2。從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研究項目的投資規模集中在300萬至1000萬之間。其中,項目投資規模在300萬至500萬的企業有195家,占總數的37%;投資規模在500萬至1000萬之間的企業則有161家,占總數的30.6%。
從項目所屬領域來看,投資規模在500萬以上的企業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領域依次是,新材料(比重達58.75%)、生物醫藥(比重達50%)、光機電一體化(比重達47%)。投資規模在1000萬以上的企業則主要集中于光機電一體化和新材料這兩個領域。這表明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創新項目,需要的資金量比較大。
從平均水平來看,本次調查的527個技術創新項目平均投資規模為590.90萬元。但不同領域的技術創新項目在投資規模上,表現出一定的“不均衡”特征。不同領域的技術創新項目的平均投資規模見表3。電子信息領域的科技中小型企業平均每個技術創新項目的投資規模明顯較低,僅為377萬;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新材料、高技術服務這三類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平均投資規模較大(均超過700萬元額,其中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家企業,達到了5600多萬);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資源與環境領域的平均投資規模居中。這一特征表明了,與傳統高技術領域相比,代表了新興領域和科技發展新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項目研發或成果轉化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投資,可能會存在著資金緊缺的巨大壓力。
(二)技術資產積累能力分析
由于技術創新項目的開展,若企業在規模上表現為“有效”擴張,則說明技術創新項目對于企業的資產積累是成功的。而“有效”擴張的判斷,則應該從項目開展時的預期企業規模與項目完成時的實際規模的比較中得出。我們利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的計劃企業規模作為預期企業規模目標。企業實際規模超過預期規模的幅度越大,也表明項目的資產積累能力越強。
1.資產積累的成功率分析
通過對實際企業規模與計劃企業規模這兩項指標的對比,發現在526家企業中(剔除一家數據缺失的企業),共有342家企業的規模超過了預期目標,約占總調查企業數的65%。而這些企業規模超預期的企業主要集中于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與新材料領域,企業數分別為140家、59家和57家,占比分別為40.94%、17.26%、16.67%。從經營領域來看,與其領域內企業總數相比,企業規模超預期企業所占比重較大的是,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新材料、資源與環境、光機電一體化;而比重最小的是電子信息領域,詳細數據見表4。
表4的有關結果也表明,在積累成功率上,不同領域之間存在著差異。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新材料、資源與環境、光機電一體化等領域的積累成功率,均在70%以上。而電子信息領域項目的積累成功率相對較低。
2.企業資產積累幅度分析
為了從數量上分析不同領域的項目在企業資產積累方面的差異性,我們將企業的實際規模與預期規模相減,稱之為企業資產積累差。若該值大于0,為正差,表明研究項目帶來了超預期的資產積累作用;該值小于0,則為負差,表明研究項目并沒有達到預期的資產累計水平。比較不同領域科技創新項目的差異性,我們分別從正差、負差兩個方向進行了分類統計,結果見表5。
從表5的結果來看,平均每個項目資產積累正差前三位的領域是新能源與高效節能、高技術服務以及新材料,分別是4485.97萬元、3615.02萬元、3130.95萬元;而從逆差方向來看,每個項目平均資產積累逆差靠前的也是這三個領域,逆差分別為987.41萬、541.83萬、680.98萬。
從這些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這些領域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資產積累能力上有很大的差異,表現出兩極分化的傾向。實現規模超預期的企業,其超出的幅度很大,資產積累能力普遍較強;而規模未達到預期的企業,低于預期目標的幅度也很大,資產積累能力普遍較弱。
三、科技創新項目的產出特點
(一)專利產出分析
從專利產出的數量來看,本次調查的527個項目共獲得557項專利;其中,實用新型專利407項、外觀專利27項、發明專利123項;在發明專利中,在國外獲取的專利為0項。從獲得專利的項目來看,有111個項目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有19個項目獲得了外觀專利、有68個項目獲得了發明專利;分別占本次調查總數的21.07%、3.61%和12.91%。
而從各項專利數量的創新項目領域分布來看,呈現出一種較為集中的特點。其中,實用新型專利主要集中在光機電一體化、資源與環境這兩個領域,項數分別為238項、67項,分別占所有實用新型專利項數的58.48%、16.47%;外觀專利主要集中在光機電一體化領域,共計12項,占所有外觀專利項數的44.45%;發明專利主要集中在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以及電子信息領域,項數分別為53項、28項和21項,分別占所有發明專利項數的43.09%、22.77%、17.08%。
這些數據表明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的專利產出的數量較少,平均每家企業僅獲得1.06項專利;二是,所獲專利仍主要集中在產品的形狀和構造方面(即實用新型專利),而對于更具創新意義的新產品、新材料、新物質或者制造方法以及工藝流程創新內容的成果相對較少,特別是在國際上被認可的專利更為稀少;三是,從企業角度來看,各項專利的企業覆蓋面相對較低,具備獲得專利的能力、特別能產出發明專利的企業很少;四是,不同領域的科技創新項目之間的專利產出能力差異大。
(二)經濟效益指標分析
由于調查中有4個項目未填寫經濟指標,故在進行項目有關經濟效益分析時,利用的是數據完整的523個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項目。經統計,平均每個項目實現的累計銷售額、累計交稅總額、累計凈利潤、累計創匯分別為1981.28萬元、168.09萬、253.36萬、23.5068萬美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而在利潤實現方面,部分企業產生了虧損,虧損最大的企業達到了1912萬元。
根據表7不同領域科技創新項目的經濟指標的統計結果,從項目的所屬領域來看,平均每個項目的實際累計銷售額中,數額最高的是高技術服務領域,達到了5368.53萬元,遠遠超過其它領域;新能源與高效節能領域、新材料領域分列第二、第三位。而從平均每個項目的實際交稅總額來看,前三位的是,新材料、高技術服務、新能源與高效節能領域,數額依次為225.47萬、205.16萬、200.32萬。從平均每個項目的實際累計凈利潤來看,高技術服務領域最為突出,達到了902.85萬,遠遠領先于其他領域。從平均實際累計創匯來看,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以及新材料領域表現較好。
科技創新項目在創匯指標上偏低的原因是,在本次調查的項目中,只有83家企業在技術創新項目上有出口,僅占比15.84%。這種情況直接反映了,這些技術創新大部分還是針對國內市場,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還有不足。而若按83家企業為統計口徑,則平均每家企業的實際創匯額為148.65萬美元;從企業的領域來看,電子信息 、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這三個領域的創匯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分別為170.73萬美元、164.94萬美元、158.98萬美元;新能源與高效節能領域的創匯能力略低于平均水平,為147.24萬美元;新材料、高技術服務、資源與環境這三個領域的創匯能力則遠低于平均水平,分別為130.54萬美元、103萬美元、54.33萬美元。這表明,在科技創新項目各領域中,相對而言,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具有一定的出口競爭力。
四、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整體特點
一是,創新資源地區集聚現象突出,科技型中小企業“群”初步顯現。根據省科技廳每年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分布情況來看,經濟欠發達地區(如麗水、衢州)的企業相對較少;而從本次所調查的企業來看,大多數企業集中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工業制造業基礎較強、科技人員素質較好的杭州、紹興等,其余地區所占比例較少。特別是本次調查企業中,杭州市的比重占到了46.3%,紹興市占15.9%,這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資源的集聚進一步加強,形成了若干個技術創新“中心”。
而從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領域來看,企業“群”的特征也初步顯現。例如,電子信息領域、高技術服務領域的企業絕大多數集中在杭州市的高新區(包括濱江);在本次調查的樣本企業中,共122家電子信息領域的企業,有102家屬于杭州市;高技術服務領域的6家企業全部屬于杭州市。光機電一體化企業主要集中在杭州、紹興等地;而新材料則相對集中于紡織、照明以及化工等工業基礎好的地區,如紹興、嘉興等地。這種企業集聚的特征有助于知識外溢與技術傳播,實現企業間的協同創新與良性競爭,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整體發展。
二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契合度逐漸增強。近年來隨著低碳環保、綠色發展等發展理念的提出,國家對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強,以及高技術發展政策的指導下,科技型中小企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新材料、資源與環境、新能源與高效節能以及高技術服務這些新興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根據本次調查的情況,新材料、資源與環境、新能源與高效節能領域的企業數不斷增加,約占總數的37%;企業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強,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新材料、高技術服務這三類技術領域內,平均每項技術創新項目的投資規模較大,均超過了700萬元,分別為776.31萬、735.95萬和729.2萬。在我省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引導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提升。從技術創新項目的銷售情況來看,高技術服務、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新材料等領域均取得了很好的表現,平均每個項目實現銷售額依次為5368.53萬元,3176.25萬元,2781.10萬元。代表高技術發展新方向的“新材料、新能源、資源節能”等技術領域,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作用也將進一步增大。
三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整體成長能力有所增強,但不同技術領域間的差異較大。從企業規模成長能力來看,調查中65%的企業實際規模超過了項目實施時的預期規模,部分技術領域,如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新材料、資源與環境、光機電一體化等,都有70%以上的項目實現了超預期發展,但電子信息、高技術服務領域的企業規模成長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分別為48.36%和50%。
從經濟效益指標來看,由于項目的成功研發,平均每家企業實現的累計銷售額、累計交稅總額、累計凈利潤、累計創匯分別為1981.28萬元、168.09萬、253.36萬、23.5068萬美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銷售額實現能力方面,約占比重47%的企業完成了預期銷售目標,資源與環境、新材料、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等技術領域的完成情況較好,但高技術服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銷售額實現能力遠低于平均水平,分別僅為16.67%、30.77%;在利潤實現能力方面,盡管約85.88%的企業實現了盈利,但僅有170家企業達到或超過了預期目標。在創匯能力方面,實現出口創匯的企業僅占總企業數的15%左右;創匯目標的完成率也較低,僅有40%左右的企業完成了創匯預期值;電子信息、新能源與高效節能兩個領域超過一半以上的企業實現了創匯目標,而資源與環境領域沒有1家企業實現超預期的創匯目標。
這些情況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各技術領域之間的差異較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有必要考慮不同領域的特殊情況,采用差異化、多樣化的扶持政策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之一。
四是,技術創新能力有待繼續培育,技術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從最能體現技術創新能力的專利產出來看,本次調查的527家企業也僅僅只獲得557項專利,平均每家企業產出專利1.057項,專利產出量偏低。從專利類型來看,主要以實用新型專利為主,發明專利少,其中,實用新型專利407項、外觀專利27項、發明專利123項;發明專利僅占專利總數的12.91%。從獲得專利的企業數來看,覆蓋面還較低;在獲得專利的企業中,有111家企業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有19家企業獲得了外觀專利、有68家企業獲得了發明專利,分別占本次調查企業數的21.07%、3.61%和12.91%;從專利獲取的地域來看,在國外獲取的專利數為0。這這些情況表明,我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在新產品、新材料、新物質或者制造方法以及工藝流程創新內容的成果較少,更沒有被國際認可的創新成果。
五、推進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基于上文對我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繼續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構筑創新能力培育體系。一是,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通過增加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推動關鍵技術的解決,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二是,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科技風險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努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水平。三是,促進產學研、大中小企業形成緊密結合的創新鏈,整合內外部創新資源,推動企業從漸進式創新向突破式創新的轉變。四是,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研發分工,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第二,健全和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通過支持和提高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信息咨詢服務機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孵化器等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類技術創新需求。二是,構建創新研發服務平臺,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和科技設施,提高公共科技資源的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的效率,降低其研發成本。
第三,實施差異化扶持策略,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一是,發揮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的杠桿引導作用,在資助方式、資助金額方面優先考慮國家發展戰略目標以及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目標。二是,利用各類創新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科技資源的優先配置。三是,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地區優勢產業相結合,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示范作用,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
第四,繼續實施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融資支持體系。一是,在繼續推進科技金融、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的基礎上,引入多樣化的投資主體,包括風險投資機構、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優化科技型中小型企業的融資體系。二是,積極支持優秀科技型中小企業進入創業板、中小板,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行科技創新方面的投資。三是,進一步落實已有的稅收政策,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韓秀萍,女,1983年出生,碩士,病原微生物學/科技管理;通訊作者:胡偉,女,1982年出生,碩士,歷史學/人力資源管理。
項目來源:嘉興市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5AZ54001;項目名稱:嘉興發展完善全鏈條科技型小微企業孵化機制及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