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霞
摘 要: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強,是培養各科學習品質和能力、發展智力的良好時期。教師應該改革教學方法,是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所以教師對學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學一定要高度重視,不斷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訓練。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自學能力;培養
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適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授給學生自學的正確方法,教會學生學會合作,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創造性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來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一、塑造獨立人格,建立學生自信
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學生膽小怕事,從不積極舉手發言、也不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究其原因是對自我失去信心、沒有勇氣的。他們總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做得好,試想這樣的學生,怎么能夠挑起自我學習的重任呢。所以,要提高自學能力,首先要建立自信的獨立人格,這樣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各種自學體系中去!解放學生的頭腦迫在眉睫,老師千萬不能因為孩子回答錯了、領會錯了、基礎差了或不會做題就否認他們,有時候一個不屑的眼神或無謂的批評都能嚴重扼殺一個敏感幼小的心靈。所以,請給孩子充分的信任與肯定,請給孩子獨立的尊嚴和人格,請以一顆天使般的心靈去拯救、呵護這些膽怯失意的孩子。
二、營造自學氛圍,尋求自學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于知識的主動學習,來源于濃厚的興趣,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之中,就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生對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容易混淆,教學時,我讓學生先預習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的組成與球閥,然后我在選兩個數、三個數的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的題目。讓學生從形式上區分求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不同,然后師生共同編成順口溜:最大公約乘左邊,最小公倍乘半圓;最大公約都能除,最小公倍真特殊;兩個能除一直除,不能除的移下步;最后的商必須兩兩都是互質數。又如在教學“比較分數的大小”時,我利用學校自制CAI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做法為:編制“唐僧師徒分西瓜”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出現在一條荒草叢生的大路上,被酷熱的太陽曬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來到師傅的面前說:“師傅,口太渴了,我去找點解渴的東西來。”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師傅。不一會兒,悟空捧著一個又大又圓的西瓜回來了。悟空道:“師傅和沙僧吃,八戒吃,我吃”八戒一聽,急了:“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卻分給我最少,你吃得最多。”話音剛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個呆子,呆子,……”到此,教師抓住時機提出問題:“悟空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兒童天性喜歡聽故事,課一開始,同學們便被生動的畫面,富有個性的爭論吸引住了,爭著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問題的懸念,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習新知開拓了一條平坦的大道,營造了良好的自學氛圍。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特點和難易程度,采取生動有趣的方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形象,使學生易懂易學,有感興趣。
三、指導課堂合作,提高自學效率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指導學生課堂合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創設合作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適時引導,不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還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因此,教師要尋找機會、創造機會激勵學生合作。比如,教學“步測、目測”時,教師可以設置實踐活動測量操場,學生在步測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數步數,如果測量效果不理想,教師可以布置兩人一組,一人走一人數,給學生合作的機會;教授統計圖表時,有的統計圖表在正面,可有關的分析、問題卻在反面,學生閱讀不方便,教師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閱讀。這些做法都可以激勵學生合作的興趣。2.形成合作的習慣。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建立合作小組。根據班級情況,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個“四人小組”,部分人數不合適的,可建立若干個“六人小組”,這樣分組便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再有意識地強化“小組”的集體榮譽感,組內就會出現“互幫互助,扶攜共進”的良好氛圍,達到合作的另一層意義——共同提高。3.提高合作的效果。教師必須明確,自己始終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對小組合作必須適時進行引導,讓合作“出成效,有意義”。如:給學生設計“合作學習記錄表”,要求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必須做記錄,每個學生輪流當小組長、輪流做記錄員、輪流發言。合作學習開始階段,教師經常性地回收“合作學習記錄表”,對操作錯誤的及時給予糾正,對表現優秀的更要給予肯定,激勵學生把合作學習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老師應該極力配合并協助學生完成提高自學能力的使命
適當的做題訓練是必要的,同時也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我提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定期開展合作交流活動課能夠很好地帶動學生的自學積極性,使學生的自學摸索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讓每個孩子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使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地、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學會講解,達到會思考、會出題、能教給他人方法的目的。最后鼓勵學生積累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自我檢查、自我評價能力是構成數學自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查自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低年級學生自我檢查能力較差,教師可以幫助他做反思回顧,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整理。
總之,當今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正在不斷提高,教師不僅要在教學崗位中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掌握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并有效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學理念當中。不僅如此,為了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在課堂上還要追求融知識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課堂教學魅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樂學、好學。
參考文獻:
[1]鐘華.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習得數學――低年級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培養的幾點做法[J].新課堂·小學,2011,(7):105.
[2]張麗萍.淺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嘗試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3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