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蘋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一個邊緣群體。對于農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飯碗,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求生的技能,失地農民能否再就業問題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塊心病。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征地補償機制的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以及農民自身的種種因素,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好。本文就失地農民再就業存在的問題及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就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城市化;失地農民;再就業;社會保障
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的必經階段,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大戰略。在城市化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農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別于農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由于征地制度的設計不合理、對被征地農民的補償安置辦法單一、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使得失地農民的勞動生活、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沒有解決好,產生了很深的社會矛盾。
一、相關概念
失地農民可以簡要表述為一個國家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因城市化和工業化用地而產生的失去土地的農民。也有人認為,農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農業戶口的家庭人均耕種面積少于0.3畝的統稱為失地農民。失地農民的產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正常現象,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城市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一個群體。
在現實生活中,農民不僅僅在出于城市化需求的情況下才會失去土地,相當一部分農民將自己的土地租給“種糧大戶”后也沒有土地可種,但是他們是否屬于“失地農民”呢?筆者認為,這部分農民看似無地可種,但是他們將自家土地全部或者部分租給“種糧大戶”的行為只是將自家土地的經營權轉讓,土地的承包權并未改變,不屬于完全意義上的失地農民。
二、研究背景
在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城市基礎建設、城市住房、工業用地等非農用地的增加,必然造成一定數量的農民失去土地。農民失去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后,由于政策、補償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自身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在再就業的道路上艱難徘徊,非城非農,遭到社會各界的排擠,逐步淪為邊緣人群。
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失地農民與土地的分離,才成就了社會文明的向前推進。而農民失去土地后該何去何從,他們自己沒有想好,政府和社會似乎也沒有做好迎接他們的準備。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是解決失地農民失去土地后生存大計的唯一出路。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不僅是農民自身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政府和社會應該思考的大事。
三、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在理論界,關于失地農民的問題已有不少的研究。失地農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衍生出家庭收入放緩、貧富差距拉大、再就業困難、社會保障不完善、土地制度缺陷等種種問題。這里筆者單就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做以分析,希望能夠豐富已有的關于失地農民的研究,為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二)實際意義
盡快解決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是農民生存的需要,也是實現城鄉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往小處說,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和農民的生死存亡息息相關,決定著失地農民以后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穩定;往大處說,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能否解決,事關社會的穩定和諧。只有讓失地農民順利再就業,才能有效降低社會犯罪率,減小貧富差距,讓失地農民衣食無憂,早日實現城鄉一體化,建成小康社會。可見,研究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課題。
四、失地農民再就業現狀
據調查,失地農民只有不足4%的勞動力被有關部門安置就業,有將近50%的勞動力找不到工作。相關數據顯示,每年至少新增400多萬的失地農民,這些人大多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職業技能缺乏,再就業的競爭力非常小,工作不好找,收入整體偏低。
(一)失地農民再就業渠道少
當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情況不甚樂觀,受失地農民自身條件的約束,再加上政府、社會、企業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的能力有限,失地農民獲得再就業信息的途徑很少,再就業渠道十分狹窄,大部分農民失去土地之后都處于失業或者半失業的狀態,成為城市人眼中的“三無人員”——無地、無工作、無社會保障。這一現象在城鄉結合部尤為突出。
(二)失地農民再就業崗位少
除了就業渠道少,政府、社會和企業能夠給失地農民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也少得可憐。即使就業,失地農民由于文化素質低,職業技能缺乏,除了和土地相關的工作外,只能進行簡單的體力勞動,多為清潔工、保潔員、服務員、搬運工等崗位,不僅工作繁重,環境惡劣,收入也很微薄,經常受到旁人的歧視,正常員工享有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也與他們無關。
五、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土地產權模糊,征地制度不合理
我國《憲法》規定,農村土地歸農村集體所有。但《土地承包法》第一次從法律的角度規定了農民在承包期內,擁有承包土地的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收益處置權和使用權的轉讓權。在土地征用的過程中,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進行轉移,失地農民作為集體中的一員,卻不能行使承包土地的決策、處分、收益權。土地產權的不清晰,導致土地收益的分配不明確,實際上利益受損的還是農民。
(二)征地補償機制不完善,損害農民利益
《土地管理法》第47條明確規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用由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等三部分組成。現行的征地補償采用的是“產值倍數法”,即土地補償費按每畝土地前三年平均產值的6-10倍(最高不超過15倍)計算;青苗及其附著物補償費,按成本或市場價格計算;安置補償費按每畝土地前三年平均產值的4-6倍計算,并且土地補償和勞動力安置補助之和最高不得超過前三年平均產值的30倍。但是事實上,這種計算辦法很難真實反映出土地的真實產值。土地的產出是多方面的,單單以糧食生產核算土地產值,更難反映出土地資源的真實價值。以河南省較為發達地區為例,農民在征地時每畝地獲得的補償為1-8萬不等,但是政府一轉手就能將土地賣到20-150萬,甚至更多。
此外,現行的征地補償方式多為現金一次性發放到農民手中,如果農民失去土地后不能及時就業或者創業,這部分補償款只夠農民正常生活開支3-4年。在實際調查中,相當一部分失地農民更愿意選擇現金+社會保障+收益分紅的形式獲得補償。可見現行的補償和農民的要求還相去甚遠,也給失地農民再就業和創業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三)社保機制不健全
失地農民失去自己的土地后,也要和城市人一樣生活在城市,付出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代價,但是城市人享受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并沒有將失地農民納入體系之內。這和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尚未被打破有關,但同時也反映出失地農民現在的尷尬境地,他們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并未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
(四)社會重視程度不夠
農民失去土地后該何如何從?對此社會并未給予高度重視,沒有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再就業解決方案,缺乏詳細的崗位安排計劃和廣泛的再就業信息平臺,資金扶持方面也不夠到位。失地農民進入城市后,他們住在城鎮,卻沒有完全融入城鎮,人身地位的不平等、就業上遭受歧視、生活沒有足夠保障、拆遷款過低等種種原因都影響著農民的未來生活。他們創業資金不足、再就業困難重重,如果社會再不給予適當幫扶和支持,社會的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失地農民的生活繼續令人堪憂。
(五)失地農民自身原因
失地農民整體上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單一。被調查的農民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的占26.7%,初中文化的占39.5%,高中的占25%,大專以上的僅占8.8%。部分失地農民由于沒有對自身客觀準確的定位,沒有對當前就業市場的清晰認識,無法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相提并論。久而久之,有文化、有技能的那部分農民創業成功或者順利再就業,越來越富裕。而沒文化、沒技能的農民生活困難重重,越來越窮,貧富差距不斷加大。
同時,失地農民沒什么技能,被調查的農民中,有專業技術的不足10%。再加上失去土地后政府和社會不能及時給予農民有針對性的再就業培訓,勞動力市場的不統一,讓農民不能得到充分的就業信息,失地農民再就業的質量和數量一直都上不去。
拿到補償款后,一部分農民會出現“小富即滿、小富即安”的觀念,滋生“等、靠、要”的思想,享樂主義之風蔓延,很快就出現了“坐吃山空”的現象。此外,農民固有的鄉土情結使得很多人不愿意離開故土去外面闖出另一番天地,這種本土思想和對土地的眷戀之情深深束縛著失地農民踏上再就業之路。
六、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解決對策的思考
(一)政府和社會方面
從政策上來說,有針對性地制定能夠激勵失地農民自主創業或再就業的政策,對失地農民在再就業過程中實施一定的優惠和補貼。明晰土地產權,健全征地補償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農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生活有保證。同時,政府有義務對失地農民進行必要的再就業培訓,設立專門的咨詢機構為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和創業進行專業的咨詢和服務。對于積極創業或就業的失地農民予以獎勵和指導,對于現有企事業單位積極主動招收失地農民的,可以給予企業一定的稅收優惠、資金獎勵等。
(二)農民自身方面
作為失地農民,要正確的看待和理解城市化過程中的土地征用,對自己現有的社會地位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盡快摒棄之前的舊觀念,將自己對于土地的依賴情感合理處置。對于政策或制度上的不合理之處,失地農民也應該增強維權意識,在合理的范圍內積極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
面對失去土地后再就業困難的處境,失地農民應該認清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積極響應政府和社會號召,調整好心態,主動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最好能讓自己擁有一技之長,在創業或再就業的大軍中成為可替代性較小的優質員工,盡快脫穎而出,將自己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軌。
參考文獻:
[1]張潔.關于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研究[J].商.2015(30):61
[2]宋金芝,金哲,高丹.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J].知識經濟. 2008(10)
[3]陳儉.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權益保障問題及對策——以河南省為例[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02)
[4]張慧.城市化進程中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1(04)
[5]王小寧.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與政府之間的利益博弈分析[J].經濟問題.2010(05)
[6]翟年祥,項光勤.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的制約因素及其政策支持[J].中國行政管理.2012(02)
[7]宋艷敏.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研究[D].西南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