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楠
【關鍵詞】 校長;素質;業務;決策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3—0021—01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最高管理者, 校長自身的綜合素質與這所學校的校園文化、教育教學質量密不可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校長是學校的靈魂。”國外一些教育者也認為:“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由此可見,具備良好的素質,是一名校長建設和發展學校的關鍵因素。筆者根據所在學校的實際,以校長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前提,對如何當好一名農村學校的校長,談幾點認識。
一、政治思想素質
政治思想素質是作為校長的根本,是校長的靈魂。學校不僅擔負著培養合格人才的重任,也承擔著創造、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使命,必須堅持堅定不移地用正確的政治思想指導學校的工作 。一名稱職的校長,要通過系統、全面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展觀,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結合學校實際,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因為政治理論上的模糊必然導致行為上的盲目,所以一個校長,如果沒有一定的政治理論素養,就很難全面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也就更難以做到正確貫徹執行,就很難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
二、校長應具備專業情意
所謂專業情意,是指校長對自己所從事的學校管理工作的一種特定的感情體驗,如對學校管理的意義的深刻認識以及由此產生的光榮感、自豪感、責任感和成就感等。許多學校的例子表明,只有校長具備這樣的專業情意,校長才能成為一名優秀校長,其任職學校才能建設發展成一個優秀校園。
三、校長應具備一些基本的業務素質能力
第一,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師的能力。校長的工作對象是教師和學生,所以校長必須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師,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工作。教師的思想、業務水平、生活、興趣、特長等方面都是有差別的,特別是農村小學,教師人數一般較少,要領導和安排好他們的工作,就一定要了解和研究他們。在了解教師過程中,校長要用辨證、客觀、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和分析,克服片面性和主觀性,并隨時總結經驗、尋找規律,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第二,組織的能力。組織是指校長把有限的人、財、物等資源集中起來并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上去,使之發揮最大的效益。具備組織能力的校長,通常都要抓好四件事,一是機構的合理設置,二是人、財、物的協調與配合,三是突出重點,四是常規工作制度化。
第三,決策的能力。決策是指在一些可能的方案中選擇一個行動方案的活動。作為一個學校掌舵者的校長,每天都會有大量的事務需要決策,所以校長必須具備這種能力。校長決策的內容包括政策決策、經費決策、人員決策、教學決策、安全決策等等。
第四,人際溝通的能力。溝通就是信息的傳遞,它能確保學校管理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沒有良好的溝通,校長就無法把握全局。溝通能促使學校成員相互了解,共同配合,以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目標,能幫助校長掌握各方面信息,及時調整計劃和策略,避免決策失誤;還能增進師生員工之間的感情,增強學校的凝聚力,促進和諧校園建設。農村學校長除了具備校內人際溝通能力外,還要與所在村組干部和家長代表相互溝通,以提高學校組織的活力及工作效率。
第五,指導各部門工作的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三十條規定,“學校的教學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長負責”,指明了校長在學校各項工作中負有領導作用。在現階段,許多農村地區雖然規定了村級完小可內設教務、總務、少先隊等組織機構,但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并未行文任命學校中層領導干部,相關業務工作都是由學校臨時安排。校長不僅要有組織能力,而且必須具備各項業務能力,懂得教務、總務等管理方法和管理內容,才能領導和指導各方面的具體工作。
四、校長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
俗話說:“校長是老師的老師。”這就要求每一名小學校長,不僅要熟悉學校管理知識,更要掌握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教育法律法規知識、課程與教學知識等,還要與時俱進。因為校長工作的對象主體是教師,教師對于這些知識可以說都是行家,校長就應該是能手,并且農村小學教師編制大多不足,校長一般都要擔任課程教學工作。如果老師們能夠在校長那里學習和理解到更深的專業知識,校長的權威就自然樹立,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就極易開展。
總之,學校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管理方式方法不拘一格。要當好一名小學校長,僅僅具備了以上幾點素質是不夠的,但作為農村小學校長,這些基本素質和能力是必須具備的。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