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恒
【關鍵詞】 學校管理;文化管理;時代精
神;必然選擇
【中圖分類號】 G4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3—0025—01
“從本質意義來講,文化是人類的物化形式,它表征著人類生命活動的情感和實踐方式。”任何管理系統都在一個特定的文化空間,學校更為典型。學校文化管理的實質是以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解放為目的的。
一、文化管理是傳統管理模式的歷史性超越
管理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伴生物,自1769年世界上第一家現代企業在英國誕生以來至今,企業管理的全部歷史大致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文化管理等三種管理模式的歷史迭變。
透視人類管理思想的演變和管理模式的迭變歷史,我們可以梳理出這樣四條線索:
1. 管理目標由低到高提升。泰勒的科學管理還主要局限于車間管理,著眼點也僅限于操作層面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行為科學的側重點也是企業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文化管理卻主要關注人,關注“真人”、“活人”,而非是“物 ”。
2. 管理范圍由內向外擴展。
3. 管理重心由“硬”到“軟”,如從注重管理戰略、結構、制度和科技到關注人員、作風、價值觀和形象精神等因素。
4. 管理中人的角色在轉變,“物化的人”返璞歸真成為“活性的人”,從人被“物化”到“物也人化”。其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文化管理。總之,縱觀管理發展史可以看出:思想演進與模式迭變中存在著由理性的科學管理即物本主義的“硬”管理向人文管理即人本主義的“軟”管理的跨越,這就是文化管理的標志。所以說,文化管理超越了傳統的經驗管理和科學管理,文化管理在于創造一種促進人不斷學習和積極發展的組織氛圍,進行內在的知識積累,進而實現潛力的外化,從創新發展和自我實現到實現“人是管理的目的”。
二、文化管理取代傳統管理模式的時代性可能
1. 社會已由工業經濟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的發展進程從經濟的角度來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農業經濟時代(土地加勞力)、工業經濟時代(機器加資本)、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加經濟)。在今天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與經濟互動互贏,而且知識在其發展中日益生產出大量的經濟因子,產品的知識和技術含量也成為產品質量的決定因素。知識產業成為主要的經濟支柱,像今天社會上出現了八大知識產業群——科學技術產業群、信息情報產業群、文化教育產業群、傳播娛樂產業群、智能智慧產業群、規劃管理產業群、咨詢策劃產業群、思想設計產業群。一句話,知識經濟時代完全擺脫了前兩種管理模式下的生產方式,呼吁著新的培育人的創造精神的文化管理方式的生成。
2. 社會主體已由“群氓”轉變為高素質的文化人。現代人的學歷水平、知識層次、文化素質空前提高,同時這個時代是人才競技的時代,是創造性人才主宰社會發展的時代,世界各國、各個企業出現了空前激烈的人才大戰,教育成為社會的主要產業,成為主要的經濟增長點。于是,“工具人”、 “經濟人”的假設與時代相悖,社會的主體已變成一種“新人”——“文化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所以,對“文化人”的正確解讀是實施有效管理的前提。
3. 文化是一種可延續的精神式樣,而且具有傳承性。中國傳統的管理文化強調以人為本,管理學家蘇東水教授認為,東方管理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乃天”和“事人如天”。他在總結了東方管理文化,特別是儒家管理文化的本質是“修己安人”的基礎上,提出了管理的本質是“人為為人”。“人為為人”的思想使東方傳統的管理思想具有了現代意識,使東方的人本主義與西方的行為科學得到很好的銜接。由此可見,實行文化管理模式,是有一定歷史和文化基礎的。
三、文化管理取代傳統管理模式的時代性必然
1. 現代管理呼喚富有人情味的組織。現在是一個軟性因素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在我國的中小學校,隨著教職員工素質的普遍提高,人才流動性成為必然,為此,學校領導要尊重教師、重視教師,使教師的個人發展和學校事業的發展融為一體。
2. 人的發展成為現代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人選擇了文化管理,而非文化管理選擇了人。
3. 教育的發展潮流要求學校管理超越單一的理性傳統。教育是一種產業,屬于第三產業,又是一個特殊的服務業。這就要求學校教職員工要有對教育的忠心、真心,對社會的責任感和高尚的服務道德,這種共同價值觀的形成就需要文化管理才有可能。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