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柳英
摘 要 大量的教學實例證明,閱讀教學任務設計的優劣直接關系著閱讀教學效果的好壞。筆者應某高中英語教師的要求,對其錄制的閱讀教學視頻進行了一次觀察,重點觀察閱讀教學任務設計的內容,并幫助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意見,以達到優化閱讀教學任務設計的目的。
關鍵詞 高中英語 閱讀教學 任務設計 教學觀察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0001-02
一、觀察背景
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在中學英語教學中一直倍受重視,大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學生普遍反映自己的英語閱讀能力差。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閱讀能力,如:“能閱讀一般的英文報刊雜志和淺顯的文學作品并獲取主要信息、摘錄要點;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結構猜測詞義、根據上下文線索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等。”高考英語改革后,英語閱讀側重考察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既能概括文章主旨大意,又能運用多種閱讀策略分析、概括、歸納、推斷文章細節。大量閱讀教學成功的案例表明,閱讀效果的最大化取決于閱讀任務設計的最優化。為了幫助某高中英語教師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發現閱讀教學任務設計的優缺點,筆者對其進行了一次閱讀課堂教學視頻觀察。
二、觀察步驟
此次教學觀察側重點為英語閱讀教學活動任務設計,內容選自高中英語選修6教材Unit 3 A healthy life中的閱讀文章Advice from grandad。本次觀察主要分兩步進行:第一步,現場觀察教學及視頻錄像;第二步,課后反復觀看視頻,記錄下每一個閱讀任務的時間分配、內容設置和師生的教學和反饋方式,以找出各教學環節中每一任務活動設計可能存在的問題。
三、觀察結果和討論
(一)熱身訓練環節
在此環節中,熊老師給出兩句跟健康相關的名言:“Health is priceless to peoples life”,“Health is vital to peoples happiness and health”,但他只對“priceless”和“vital”這兩個詞進行了講解,而沒有對整句話的含義進行分析,部分學生基礎好,不存在句子理解問題,但部分學困生在課堂最開始的時候就出現了理解問題,便會降低這堂課的學習積極性。孫紀坤提出閱讀教學任務設計一定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需要,選擇一些跟課文主題相關的問題,運用適當的手段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文本話題,形成閱讀前的心理準備,并為“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模式打下基礎。在此環節中,熊老師也沒有完全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而是直接給予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吸收,如果教師在黑板上出示兩句名言后讓學生分析其含義,并讓學生舉手作答,便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變被動為主動;如果學生分析有誤,此時教師給予指正,更能加深學生對這兩句話的印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討論導入環節
此環節是小組合作討論環節,以此導入本課學習話題。小組討論學習能夠集思廣益,博取眾長,是一種極其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是課堂運用最多的一種策略。但是在此環節學生進行了4分鐘的熱烈討論,教師卻只點了3名學生起來作答,其他組討論的結果并沒有在全班展示出來,這樣一來打消了其他組的學習積極性,二來使得其他同學失去了一次觀點共享的機會。如果教師明確規定,在小組合作討論學習環節,每個組都必須派一個代表發言,那么每個學生都會感覺到些許壓力,討論也會更投入。
(三)閱讀環節
閱讀教學最終目的是使得學生具備閱讀思辨能力、綜合判斷能力和邏輯能力。根據學生基礎各異的特點和閱讀能力發展的需求,教師在閱讀任務設置上須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活動也應該體現層次性和多樣性。但是從觀察結果來看,熊老師的閱讀任務設置不夠合理,在“careful reading”這一環節,熊老師共設置了5個任務,前4個任務都是填空題,答案可以直接從文中找到,要么是原詞,要么是文中不須太費力就能找出的歸納性的句子,這種題目對于能力強的學生,難度系數過低,即使有最后一個難度大一點的任務,也不能充分發展他們的閱讀思辨能力和綜合判斷力、邏輯力。因此,在此環節教師應照顧各水平的學生,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增設一些障礙題、綜合判斷題、易混淆主旨題,同時設置一些須用到歸納、演繹、推理等技巧的問答題,讓學生提煉出正確的答案。在閱讀活動設置的最后可以發給學生設置幾個思考題,如“Do you think this suggestions are effective,why?”“Do you have any other good suggestions?”等,以此來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使他們養成愛思考的習慣。
(四)讀后活動環節
閱讀后的活動主要是檢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程度,并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作出判斷和評價。本堂課閱讀活動結束后,熊老師要求各學習小組共同設計一張海報,海報以號召中學生戒除抽煙、喝酒、賭博等壞習慣為主題。這種活動迎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跟本課戒煙的主題相關,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但是一節40分鐘的閱讀課本該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各活動設計應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和理解判斷為主,而本課海報設計卻占了12分鐘,會直接影響到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拓展。當然,在閱讀課堂教學的最后,教師應該設置一個5分鐘內的讀后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現行閱讀教材中許多文章似乎余音繞梁,留下了許多富于想象力的空白,教師要利用這些空白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啟發和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多方向的思維。
(五)師生互動方式
筆者在觀察中發現,此次閱讀各任務環節教學中教師以講解、描述和給出閱讀指令為主,而學生的反饋方式以齊答為主,只點少數幾個學生舉手回答問題。雖然整堂課學生表現得很活躍,課堂氣氛顯得很活躍,但是,這種一問眾答的反饋方式使得整體堂課成為基礎較好學生的展示課。部分基礎差的學生由于閱讀能力有限,在各任務環節或多或少都會存在閱讀困難,難免理解會出錯,而教師在這種一問眾答的互動環節,無法照顧基礎差的學生,導致其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久而久之促使其閱讀積極性下降,閱讀能力越來越差。課堂教學有效的互動方式應該使全班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任務,在互動中獲取知識,這取決于教師在任務設置時遵循從易到難、分層進次的原則。
四、反思
英語閱讀在英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想提升閱讀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一個好的教學任務設計是關鍵。筆者結合此次觀課的體會并反思后認識到:教師在閱讀教學任務設計中要精心設計各環節問題,照顧各層次學生,由易入難,環環深入;教師可精心設計一些激發學生興趣問題,進一步促使學生去了解作者觀點、態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能力和預測事件情節發展或后果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判斷思辨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教師要提高各層次學生的參與度,尤其是基礎差的學生,使其變被動于主動,提升學習積極性,最終提升其英語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孫紀坤.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0.
[2]鄭秋秋.高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活動課堂教學模式與案例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