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農剛
摘 要 培育完整、立體、大寫的人,是普通高中最重要的使命。在立德樹人實踐中,在價值指向上不僅要注重精神引領,還要注重價值認同;在載體上不僅要注意主題序列,也要注意具實細節;在施教方式上不僅要注意主體建構,還要注意文化浸潤,如此才能逐漸豐盈學生內心世界,潤澤和串聯起莘莘學子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關 鍵 詞 立德樹人;普通高中;指向;載體;方式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1-00-03
“有大德才有大智”,這是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研究員在談及道德教育時經常說到的一句話。作為一名高中校長,我能深刻地體悟到其中所蘊含的“德育為首”的教育學邏輯。在我看來,知識和能力固然是高中生亟需的成長給養,高考升學率的不斷攀升,也固然是高中學校立足社會、享譽一方的最大驕傲,但是,培育完整、立體、大寫的人,激勵學生以淳厚仁達的美德良行、求真為實的科學思維、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懷、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去創造歷史、造福人民,卻更應是我們最重要的使命。近五年來,我們以校本化課程建設為抓手,開創了獨具特色的普通高中學校的立德樹人之路。
一、指向:從精神引領到價值認同
作為有著百年辦學歷史與人文積淀的一方名校,萊州一中的辦學目標一直非常鮮明。上世紀30年代山東省立第九中學時期提出的“誠勇”校訓,可謂一直傳承至今。而其后的歷任校長,也都激勵著師生“言必求實,以行證言,腳踏實地,埋頭實干,努力向上,敢為人先”。近年來,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確立了“培養有孝心、講誠信、有愛心,會學習、會生活、會交往,與眾不同、全面發展的人”的育人目標。
在我看來,無論是校訓,還是人才培養方向,亦或育人目標,都是一所學校的“價值內核”,對學校的持續發展、師生的生命成長而言,都極具精神引領作用。但它不能僅僅是學校或師者的一廂情愿,因為只有當其植入并轉化為每個學生的內在認同,才更具生長的力量。
基于此,我們在征詢、匯集學生意見的基礎上,由學生會牽頭,幾經研討、修改、完善,最終“釀制”出了一份特殊的課程文本,即“萊州一中學生道德誓詞”——
我是一個有孝德的人: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飲水思源,立志成才;
我是一個有誠德的人:誠實做人,誠信做事,勇于擔當,熱愛祖國;
我是一個有愛德的人:文明守紀,關心他人,愛護環境,奉獻社會;
我是一個有仁德的人:立德修身,知書達禮,勤奮學習,自強自立。
言必信,行必果;我堅信,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
我是“誠勇”的萊州一中人!
在這份誓詞的字里行間,寄予了我們的一番衷苦之心。首先,以誓詞賦予學生契合其社會角色的價值“廣度”。也就是說,我們幫助學生樹立的道德成長目標,不再是泛泛地面向抽象的“人”,而是符合其社會角色的特殊導向——明確了一名“高中生”,或者說是“萊州一中的學生”應有的道德成長目的及標準,從孝德、誠德、愛德和仁德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實現“自己”的基于“萊州一中人才培養目標”的生命成長。比如說,不忘根本、勤學成才,就是萊州一中學生應有的“孝德”,就是萊州一中學生應守的“孝道”。其次,以誓詞賦予學生貼近其生活實際的價值“底線”。比如說,像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教育新生首先做到愛自己的媽媽一樣,引導學生回歸道德基礎,堅守道德底線,從“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些最起碼的、最靠近自己的、最容易也最應該做到的道德修養做起。另外,以誓詞賦予學生具有梯次又相互聯系的價值“境界”。比如,從“孝順父母”到“關心他人”,再到“熱愛祖國”,指引學生漸次提升道德境界。又如在“誠德”方面,從基本道德——誠實,走向崇高道德——愛國,從個人道德——做事,走向公民道德——擔當,就是引領學生沿著道德的階梯,由低到高,從小到大,漸進厚積,真實地成長。
如今,“道德宣誓”已成為學校每周“升旗課程”的一項必修內容。當打著萊州一中印記的“道德宣誓”響徹校園,共有的價值和滿懷的激情便升騰在每個學生的血液中,潤化成內在的“精氣神”,孕育為成長的“永動力”。
二、載體:從主題序列到具實細節
為改變德育工作零打碎敲的局面,我們圍繞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立了德育的年級目標:高一重點抓行為養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孝德感恩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道德修養;高二重點抓學生的法紀教育、礪志教育、自律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順利步入高三奠定基礎;高三重點抓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視學法指導和心理輔導等工作。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六階段三十六單元”主題德育課程,即以月為單位,設置了高中三年六個學期的三十六個主題,每個主題均價值鮮明。不僅主題鮮明,且每年(次)的活動內容也不盡相同,這樣學生就樂于參與,容易接受。
為了使道德教育“貼地皮”“扎下根”,讓每個學生都真實地參與進來,積小善而成大德,我們緊扣育人目標,研發了一門新的必修課程——“萊州一中學生在校三年應做好的十件事”, 通過距離學生近、學生又容易做到的具體、實在、生動的平凡小事,給學生提供更加切實的成長導引——
1.做一個有理想的人。明確人生目標,選擇一位成功的名人或校友作為人生楷模。
2.做一個有孝心的人。經常與長輩溝通,記住他們的年齡和生日。
3.做一個講誠信的人。遇事正直坦蕩,敢于擔當;做人信守承諾,言行一致。
4.做一個有愛心的人。選擇一位需要幫助的人,長期關心、幫助他(她)。
5.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掌握一種能夠終身受益的體育活動技能。
6.培養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社會、科技、文學、經濟、軍事、體育、藝術、地理、歷史、哲學等每個領域,至少精讀一部經典作品。
7.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或毛筆字。
8.能自己料理生活起居,至少學會做6道家常菜,學會包餃子、洗衣服等。
9.至少參加一個社團。培養一種愛好或特長。
10.關注一個領域,進行專題研究,形成研究報告。
正是這些小小的“關鍵事件”,不斷積淀、抬升了學生的德性,使學校的育人目標實實在在地落在了“地上”。 這就是學生真實的道德修養——并不是“保留在記憶中的一堆堆知識”,“而是由深刻感受和領悟了的知識凝結在心靈里的東西”[1],即情感與自覺。
三、方式:從主體建構到文化浸潤
杜威認為,學校教育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學生的“生長”具有社會性內容和方向。因此學校一定要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行動、存在”中提升公民素養——不僅從象牙塔里回歸社會,去適應社會變革,更應富于銳意創新的思維、誠勇果敢的精神,積極參與乃至推動社會發展。
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學校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盤活社會生活資源,讓社會生活拓展學校教育的時空、貫通學科課程的內核,以此激活學生生命成長的自覺;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體驗、豐富的生活歷煉中,實現道德的自主建構。
在這方面,我們的環境教育就頗富特色:政治學科結合現實生活尤其是學生身邊的案例,讓學生理解環保的價值取向和意義;語文學科引導學生親歷生活后撰寫環保小論文;生物學科指導學生做環保實驗;地理學科則涉獵土地、礦產、水資源的保護利用等內容;化學學科讓學生檢測當地空氣、水、土壤,設計污染治理方案;物理學科在熱能釋放等方面滲透相關的環保知識。圍繞“關注”這一主題,我們不僅指導學生確立了涉及低碳生活、環境保護、漁業養殖、地域文化、萊州風情等領域的300多個研究性學習課程,還開辟了20多個校外實踐基地,利用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走進農業、企業、社區,接受真實深刻的環保教育。
學校的社會價值、課程的道德使命之一,就是以其所積淀的厚重、深遠的歷史記憶,賦予學生一生行走的精神力量,激勵他們去創造新的歷史。為此,學校開辟了校史文化和萊州歷史文化綜合展館,每年高一新生入學后,老師們就帶領學生走進展館,親身感受萊州歷史和學校文化,讓他們在觸摸歷史、感受文化的過程中,都能沐浴到一種“無言之教”。
在我們的校園,不僅有一步一景的溫婉情韻,更有一石一水的精神存在。自2012年起,我們陸續給每座建筑、每個場地、每條道路都起了獨特的名字,并在旁邊立起石墩或石碑,在上面刻下其名字出處。比如鶴紱圖書館、法箴科技樓、少波報告廳,還有三鳳路、三相路、耀南運動場、道昭墨池湖……這些萊州人物鐫刻在學校的、留給萊州后學的,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名字本身,他們的道德風骨和智慧泉源,已經凝成了厚重的校本課程,深深地內化為學子們永久的品格和無盡的動力。這些凝固著的微言大義,無一不在傳承厚學的理念、播撒自勵的種子。
在我們的校園,不僅有朗朗的讀書聲,還有嘹亮的歌聲、開心的笑聲和運動場上奔放的吶喊聲;每一個風華正茂的萊州一中學子,都不僅有淵博牢靠的知識、自主創新的能力,更有不怯于大城市孩子的多元才藝、健康情致和高雅氣質。每天晨間的“詩文誦讀”,每年“詩文誦讀演唱會”,學生都會以美的語言和節韻,吟唱、涵詠美的德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滌蕩著自己的思想、凈化自己的靈魂;每天午間的“班班唱”,每年元旦的文藝晚會,學生都會借歌曲、舞蹈、器樂、校園劇等抒情壯志,以視聽形象藝術傳承美德、陶冶情操、滋養心性、凝聚自信。在萊州一中這個成長的大熔爐里,學子們用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語言”詮釋著自己的生活體悟以及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尋,展示著萊州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展現著萊州一中學子多彩絢爛的文化生活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筆者以為,學校乃文化之地,理應通過自己的課程,聚淀儒雅厚重的文氣,同時,擔負起立德樹人的大義——展現其沉穩的學校精神與內斂的道德品性,以超越物象或活動本身的價值,豐盈和堅強每個學生的內心世界,潤澤和串聯起莘莘學子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197.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