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杰
摘 要 系列報道是深度報道中的一種重要的報道方式,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采寫方面,事件類系列報道要注意把握采訪時機,選擇恰當的采訪對象,講好故事等要求;非事件類系列報道則在選題、尋找新聞由頭、選擇典型的事實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要求。
關鍵詞 事件類系列報道;非事件類系列報道;中國新聞獎;采寫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3-0127-02
中國新聞獎是全國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從第七屆的評選中增設系列報道獎項以來,逐漸涌現出許多優秀的系列報道。由于系列報道能發揮其他報道形式所不具備的作用,因此漸漸成為媒體中的常見體裁。比如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2016年9月播出的節目中,就先后出現了《一帶一路 共建繁榮》《長征路·新故事》《時代先鋒》《生態文明 美麗中國》等系列報道。
系列報道是深度報道的一種重要的報道方式,通常圍繞同一主題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報道方式進行多次連續的報道。各報道之間沒有外在的時態聯系,卻有內在的必然聯系。以《新聞聯播》9月24日播出的《長征路·新故事,湖南桑植:踏歌奔小康》和9月14日播出的《長征路·新故事,上杭古田:傳承精神謀發展》為例,兩篇報道內容各自獨立,但都服務于同一主題,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來臨之際,這一系列報道的推出,滿足了觀眾的期待,激勵每一個中國人,在新的長征路上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相比較其他新聞體裁而言,系列報道通過一組作品來表現同一主題,具有獨特的傳播優勢。相對于時效性很強,新聞現場轉瞬即逝的突發事件而言,系列報道的采訪周期相對靈活,什么時候確定什么樣的選題,什么時候開始采訪,不同采訪角度的先后順序安排,都可以由創作者主觀確定。系列報道也可以緊隨黨和國家某一時段的宣傳重點,適時調整報道選題和角度。
按照報道對象的類型來劃分系列報道,可以分為事件類和非事件類系列報道兩種類型。這兩類系列報道在采寫方面,除了都需要圍繞同一個主題、注重策劃以外,還有各自在采寫方面的一些獨特
要求。
1 事件類系列報道的采寫
1.1 把握轉瞬即逝的采訪時機
在采訪事件類新聞時,采訪者要尊重客觀事實自身的規律,事件涉及的各個元素都可能處于變動狀態,采訪的時效性有顯著要求,采訪時機轉瞬
即逝。
比如當某地發生山體滑坡災害,系列報道可以以事故為核心,運用發散思維,選擇與事故相關的主體進行不同角度的報道,如傷者、幸存者、救援人員、政府官員等角度進行報道。救援人員部分又可以從武警、公安、消防、衛生、電力、交通等多方救援力量進行報道。隨記者在災害發生后的不同時間,在不同的新聞現場采訪不同的采訪對象,新聞就可以提供給觀眾關于災害救援進程的不同
內容。
備受社會關注的“呼格吉勒圖案”,新華社記者提前對采訪進行了策劃,到法院宣布重申消息時,記者在第一時間發出報道。這組系列報道分別關注了18年前的案子再審的難點、冤案如何得以昭雪、賠償金等重點問題,用三篇翔實、準確、客觀的調查性報道構成了《“呼格案再審”系列報道》,并榮獲第25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1.2 恰當選擇采訪對象
采訪時機轉瞬即逝,采訪對象也會隨新聞現場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新聞要素中時間的變化,新聞事實的其他要素就有可能與之前的策劃內容有所不同。在選擇采訪對象時需要本著尊重事實這一基本原則。選擇采訪對象,不能只注意到他的身份、職務、年齡等因素,最有發言權的采訪對象應該是對事實有真實、全面、客觀了解的人。另外,在有些復雜的新聞事實中,新聞當事人涉及到的可能不止是一個人,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在新舊觀念更替頻繁的時期,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不同的采訪對象對相同的事實可能有自己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觀點。我們在選擇采訪對象時應根據報道角度的需要,平衡公正的選擇采訪對象,以保證新聞報道的平衡
公正。
1.3 講好故事
隨著傳播手段的日益發達,每個公民都可能成為講故事的人,因此要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在構思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除了關注講故事的技巧與策略以外,更應該關注故事傳達的價值與效果。雖然事件性新聞本身有其線索清晰的優勢,但是在完成作品時,仍然要注意將這些題材闡述的通俗易懂,并且具有感染力。
比如獲得第21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信義兄弟 接力送薪》,作品講述了在大城市承包工程的湖北黃陂企業家孫水林兄弟,為讓農民工兄弟過好年,堅持20年,每年除夕之前為他們結清工錢。但是在2010年的臘月,哥哥孫水林在返鄉途中遭遇不幸,一家五口在車禍中遇難;弟弟孫東林忍悲含痛,堅守哥哥的承諾,仍然為60多名工人及時發放了工錢。兄弟倆自覺堅守誠信,被譽為“信義兄弟”。在被媒體報道之后,“信義兄弟”成為2010年全國媒體報道最為打動人心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這樣感人的好故事體現了社會訴求,凸顯了時代主流,有力地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 非事件類系列報道的寫作
2.1 選擇恰當的新聞由頭
新聞由頭,即新聞的報道依據,可以是新聞價值或者宣傳報道的價值。和事件類新聞本身具備的顯著性和時效性等新聞價值不同,非事件類新聞報道的價值需要創作者的細致挖掘才能凸顯出來。要確立新聞由頭,就需要創作者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敏銳捕捉新時期、新環境涌現出來的新事物、新典型。
比如榮獲第22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系列報道《重走解放軍進藏路》,是以紀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為契機進行的采訪報道。系列報道《走基層·塔縣皮里村蹲點日記》,是對新聞戰線“走轉改”的現實注解。系列報道在播出期間就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很多人利用互聯網在貼吧里開設“皮里村吧”,為關注皮里村的網友提供獻愛心的平臺,也促使當地交通廳承諾盡快改善孩子們的上學道路,真正實現了以新聞報道來促進現實工作改進的效果。又比如,為了協助有關部門堅決取締、依法懲處網絡謠言,《今晚報》及時策劃采寫了一組系列報道,經過創作團隊深入實際、深入挖掘,采用不同體裁、不同篇幅,從不同角度,報道了天津在抵制網絡謠言方面的典型經驗、典型案例。隨著系列報道的逐漸推出,網絡謠言在天津逐漸引起老百姓的關注和重視,新聞媒體為創建網絡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2 注意選題的價值
系列報道是圍繞同一新聞主題連綴篇章的新聞報道。和單篇新聞作品相比,單篇報道往往在報道之后很快被其他新聞信息轉移了受眾視線。而系列報道可以很好地彌補單篇報道在傳播效果上的不足,通過在相同欄目,或是相同版面的報道,不斷引發受眾關注和熱議,從而使輿論效應大大增加。各個相對獨立的篇章融合在一起,發揮合力效應,更強有力宣傳報道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工作成就,并達到引導社會輿論的效果。
第2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中國日報》的系列報道《中國企業走向非洲》,由6篇報道構成。6篇報道,6個采訪角度,比如采訪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時,關注的是中國多年經濟發展的經驗,中國對非洲的投資和這些投資對非洲的意義;采訪西非國家幾內亞總統阿爾法·孔戴時,關注的是幾內亞對中國企業的態度;采訪北京潤發投資集團董事長騰和顯時,關注的是潤發即將在非洲進行的大手筆的投資項目等。不同的采訪對象,不同的采訪角度,但是作為一組系列報道的組成部分,它們都圍繞一個主題,一個核心內容,那就是非洲需要和平的建設環境,非洲需要中國的投資和幫助,對中國已有的幫助和努力是予以肯定的。
第22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系列報道《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從生活一線探經濟熱點難點》,將物價、物流、招工、房價和信貸這五個聯系緊密的經濟熱點難點成為系列報道的選題,使報道更加貼近民生、貼近讀者、貼近經濟生活本身。五篇由記者調查和觀察組成的系列報道,以真實、冷靜,客觀的筆觸,把我們經濟生活中的最真實的一面都展現了出來。
2.3 選擇典型的事實和細節
非事件類系列報道,在表現對象上,可以包括觀念、現象、人物等。表現對象不同,但在選擇題材的標準上必須考慮的一方面,就是是否能引起更多受眾的關注。比如2015年中國新聞獎特等獎電視系列獲獎作品《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通過街頭隨機采訪,聽老百姓們原汁原味地說出了老祖宗代代相傳的家訓、父母諄諄教誨的家風、從小耳濡目染的家規,向海內外觀眾生動展示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普通百姓“家國情懷”。
另外,無論是表現觀念、現象或人物,系列報道都需要尋找一個恰當的切入點,需要在典型場景中,表現典型人物或抽象的理念。以系列報道《中國文化改革發展紀事》為例,怎樣表現浩瀚復雜的中國文化改革?系列報道清晰把握10年文化改革的脈絡,圍繞文化改革的重點和亮點,突出20個文化改革精髓的主題,包括文化事業產業發展,轉企改制、創意文化、公益文化等。每集報道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最有新聞性的事件作為切入點,比如人民網上市、東方演藝集團改制、喜羊羊與灰太郎的流行、山西群眾藝術團等等,采訪當事人,生動的提供了大量鮮活的實例,并通過專家學者、政府官員,有針對性的高端、權威論述,有力地升華了主題。
非事件類系列報道中的細節可以揭示并深化主題,塑造鮮明的人物性格形象,也可以增強時代感和真實性,烘托氣氛。與事件類報道相比,非事件類報道缺乏有吸引力的情節、沖突,這時典型細節的運用可以彌補非事件類報道在內容方面的不足。比如對場景的細節描寫,可以大大增強現場感和畫面感。在系列報道《中國文化改革發展紀事》的第七集,表現數字化的《清明上河圖》,借助錄音:“走進清明上河圖”的音響,趕驢童子的吆喝聲、由遠及近的踢踏的驢蹄聲、湍湍急流聲、船夫的搖櫓聲、纖夫的號子聲……曾經靜靜的《清明上河圖》,被賦予了新的藝術生命。在觀眾不觸動觸摸屏的時候,高清晰的畫面在你面前緩緩展開,但是你的手一觸摸這個屏的時候,這個畫面就停住了,這時就會出現這個場景的聲音,隨著你的手的左右移動,這個聲音的方位、角度也會變化,甚至出現跟畫面內容一樣的人物的對白,他說的那些方言,包括叫賣聲等等,幫助觀眾來讀懂這件文物。”這里的細節描述,通過聲音、動作、體驗者的直觀感受,把數字化的《清明上河圖》給觀眾帶來的全新體驗,表述得生動形象,讓人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