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露
【摘 要】本文以學生言語發展為出發點,提出用“習作意識”來觀照閱讀教學,獲得理解和表達的雙向發展。讓閱讀回歸“文章”本質,讓閱讀啟發寫作,而其中習作目標的滲透要從學生、學段、文體、文本等因素出發考慮。在閱讀中加強語言實踐,讓學生言語表達獲得提升。
【關鍵詞】習作意識;閱讀教學
用習作意識來觀照閱讀教學并不是要讓習作目標取代閱讀教學目標,而是以習作意識觀照作為閱讀教學實施的立足點,在實現理解文本內容、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基礎上,更著力于幫助學生欣賞語言文字的文采、學習表達的條理與章法,實踐言語形式的運用等方面進行多方位的“語文實踐”,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提高,進而反服務于學生習作與表達能力的提升。一句話就是讓閱讀回歸“文章”本質,讓閱讀啟發寫作。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的習作目標該如何定位,怎樣做到合理、有度呢?
一、聯系課標,以學段目標為導向
習作目標的滲透必須依據課標的學段目標為導向。比如同樣寫景:低年級《荷葉圓圓》寫景物“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就要感受其短語的節奏感和疊詞的韻律美;中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滲透“圍繞一句話”來寫的話,做到“言之有序”;到六年級就需要結合《山中訪友》等進行聯想和想象,滲透“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合到寫景中”,讓寫景的文章努力從“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到“言之有情”。
再比如同樣是科普文,低段的科普文主要以科普童話的方式出現,《棉花姑娘》《我是什么》語言都充滿童趣,構段都是同一方式的重復,除“了解科學常識”(言語內容)外主要是“識字”和“感受語言形式”(如碧綠碧綠的葉子、雪白雪白的棉花);中段的科普文教學要做到“獲得科學知識”與“體會文章說明方法”的有機結合;高段的科普文教學要做到“掌握科學知識”與“聯系實際,積極行動”有機結合,“體會說明方法”與“運用說明方法”的有機結合,“抓住課文要點”與“體會作者布局謀篇方法”的有機結合。
二、審視教材,以單元重點為依據
在閱讀目標制定的時候,教師還要根據教材文本特點,聯系單元訓練重點,結合學生年段特點,選擇那些重要的、難度適宜的習作目標進行滲透。如《“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文關于王熙鳳的穿著、言行的描寫都很值得細品。但根據年段特點和單元提示,借“揣摩人物的言行描寫來領悟人物的性格特點”更為重要,教師就要忍痛割愛,略品穿著描寫,細品言行描寫。《北京的春節》一文的言語訓練點更多,如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的運用,如何圍繞中心句把話說寫具體,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語言的表達效果等等。如何取舍,做到一課一得呢?這就要結合本課編排意圖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加以審視,將“指導學生學習文章詳略得當的表達方法”作為本課的教學側重點。
三、關注文體,以體式特點作把握
如果說作者的寫作是一種信息的編碼過程,那么文體則為閱讀暗示了解碼方式。所以古人講,“定體然后可以言工拙”。雖然課標有淡化文體的傾向,但不代表教師可以忽視文體。依據體式來閱讀,是閱讀的通則。如教《鯨》就要關注說明文的條理性和語言的準確性;學《巨人的花園》就要關注童話語言的神奇性和故事想象的瑰麗;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就要關注議論文的邏輯性和論據的典型性,以及作者如何用論據來論證觀點的方法;學《最后一頭戰象》這類篇幅較長的敘述性文章時,要學習“抓事件要素”的方式來更快地了解作者“寫了什么”……如果我們注重給學生“類”的積累,把閱讀的基本路徑指點給學生,相信他們會觸類旁通,對寫作也有很深的補益。
四、細讀文本,以個性表達為落腳點
在宏觀比照,定位好習作滲透的目標指向后,落實到具體的文章中還應該細讀文本,尋找文本個性化表達的亮點。比如“人浮在花海上,顯得格外精神”中“浮”字這樣點睛傳神的字詞;《窮人》一文中的大量意味深長的標點;“樹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一句中“哇、啊”這類特別的語氣詞;《祖父的園子》中蕭紅那種新鮮獨到的語言;《秦兵馬俑》第8自然段,運用了“事物+聯想”的方法把靜態的兵馬俑刻畫得動態化的精彩典范的句段;以及插敘、倒敘等一些匠心獨運的篇章結構……在教學中要特別引導學生去發現,去理解、去積累,嘗試在習作中加以運用。
如果說閱讀是學生從“不理解”到“理解”是第一次飛躍,那么習作表達則是“理解”到“運用”是第二次飛躍。這兩次飛躍中我認為第二次飛躍更難,如果老師能在閱讀的第一次飛躍中為學生鋪好更堅實、更厚重的墊腳石的話,學生的第二次飛躍一定會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張劍平“以閱讀為中心”課程形態下的習作訓練[J]小學教學設計2010.5
[2]王崧舟等.語文的“內容”與“形式”[J]小學語文教學2009.4
[3]吳立崗.對語文教學兩個基本問題的探討[J]小學語文教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