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28-01
1.提出問題
1.1 課堂的內容主要由基礎知識和技能構成。目前,信息技術(包括信息學奧賽)課堂大部分只是在教計算機操作知識或者是軟件的使用方法。教學內容定位在技術層面上,教學課堂成了"計算機培訓班"。課堂上只是在教知識、教技能,很少有涉及到思維和素養的培養,有些教學設計提到了信息素養的培養,但是在整節課堂或者是整個單元學習過程中很少能將素養的培養落實到某個教學活動當中,因此,素養的培養變成了教學設計中的空話,課堂只是培訓學生如何熟練操作計算機而已。
1.2 課堂上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演練的教學方法偏向技能培訓。經過調查,目前信息技術課堂使用最多的教學方法還是單純運用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演練的方式進行授課。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老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使得信息技術課堂存在封閉性和孤立性。學生完全跟著老師依葫蘆畫瓢學習計算機的操作,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練,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新技術,更不知道怎樣創造性地利用新技術。學生學習了信息技術,卻只會操作教師教授的知識,而不會通過利用已學會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去分析、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更不會去探索、發現和解決新的問題,掌握了計算機軟件卻不知道用來做什么,學習與實踐脫節,造成了信息技術教育與實際應用脫節。
1.3 信息技術教師對信息技術教育認識不到位。本人所在省份高中信息技術教育非常不受重視。多數學校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定位就是能有效組織學生順利通過學業水平測試,信息技術課程的地位和學業水平測試導向使學生形成了學習信息技術就是為了通過學業水平測試的錯誤心理。加之信息技術教師對信息技術教育認識不足,認為信息技術教育就是計算機教育,就是培養學習者的計算機技能,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中一直是重知識,重技能的傳授,從而使教學內容定位在技術層面上,教學課堂成了"計算機培訓班"。這樣一來,學生缺乏學習的原動力,無法培養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影響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
2.信息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信息素養是信息社會中人類生存、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最早是由圖書檢索技能與計算機技能集成的一種綜合素質,它要求能夠有效獲取信息、評價信息、組織信息,并應用于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信息素養包含三個層面:情感層面,適應信息社會生活和學習的正確態度;能力層面,在學習和生活中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的實際能力;技術層面,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
信息技術的學習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不像語文,學習新的內容的同時在對舊的知識不斷地重復強化。也不像數學,新舊知識點之間的遞進關系很明確,新舊知識點依賴性強。信息技術課堂的知識是一種工具性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如何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工具。各種知識之間幾乎是沒有共同的知識基本點。信息技術課堂更多的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獲取、整理、發布信息和解決問題。中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時期,他們處理信息、判斷是非的能力還很弱,因此,新課標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協作能力等,培養學生的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3.已有的研究和實踐
信息素養作為信息社會每個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對于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國內外早已有大量的研究和實踐。
3.1 國內研究。鄧倬霖在《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實踐探索》一文中提出,"信息技術課程擔負著培養高中學生信息素養的重任,既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學習么也不同于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教學中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他提出信息技術課堂要情境導入,任務驅動,要以人為本,分層教學,同時也要重視反饋,及時診斷。信息素養的培養,需要教育工作者堅持新課程理念,勤于思考,敢于創新,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技能,學會運用信息技術促進交流與合作,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3.2 國外研究。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國家,其信息素養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重視和倡導信息素養階段;第二階段,信息素養教育研究與實踐階段;第三階段,信息素養標準化、合作化和網絡化發展階段。應該說在美國各個教育層次都可以看到信息素養方面的努力以及采用信息素養國家標準或地區標準的時間。進入21世紀后,美國各類信息素養的網絡教學課件、軟件和平臺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信息素養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
信息素養是注重實踐的教育活動,國外各機構和組織在實踐項目的組織實施方面做得比較好。普遍采用項目形式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實行分層教育,根據不同對象,設立不同的目標和內容,教學手段靈活多樣。
4.問題解決構想
針對當前信息技術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研究了國內外對信息素養的研究現狀,并結合學校教學實際情況,本人發現國內外對信息素養的研究實踐為我的教學提供了扎實的理論依據和非常大的幫助,但是,這些研究實踐照搬使用起來并非行之有效。除了存在當前信息技術課堂中存在的技術化培訓問題,還出現以下實際情況:學生生源層次不齊、學習風格各異,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吃不好"、"吃不飽"現象?;A知識和技能應該是教學的基礎,為教學目標"提高信息素養"服務。但是基礎知識和技能都學不好,又怎么樣能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進而上升到更高層次的情感培養呢。
2016年4月,華東師范大學任友群教授出任上饒市副市長,于同年5月份提出新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修訂中),明確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任務。課程圍繞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精煉學科大概念,吸納科領域的前沿成果,構建具有時代意義的課程內容;課程應該兼重理論性和實踐性,通過豐富多樣的任務情景,鼓勵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學習與實踐;課程倡導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將知識積累、技能培養和思維發展融入到運用數字化工具解決問題和完場任務的過程中;課程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到信息技術支持的溝通、共享、合作與協商中,體驗知識的社會性建構,理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高信息社會參與的責任感與行為能力,從而成為具備信息素養的公民。
從中不難看出,新課標不僅闡述了信息素養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一條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可行之路。那么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是否能真的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僅要多方的努力、支持和配合更要靠實踐來證明理論的正確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