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亞寧
摘要: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我國進入了社會轉型期,在物質生活變得日益富裕的同時,新的道德問題也隨之而來。青少年的道德失范、價值觀混亂等問題已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面對這些問題,傳統的道德教育已顯得力不從心。在這種形勢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成為我國小學實施道德教育的新陣地,擔負起了學生健康成長及道德教育和社會適應性教育的重任。
關鍵詞:小學品德;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46-01
近年來,教育工作者日益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如果脫離生活和心理發展特點去培養人的品德和價值觀,必將使這種教育因為失去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在新一輪課改中,一門綜合性的社會課程——《品德與社會》孕育而生。它將原有的思想品德教育與社會學科綜合在一起,從兒童的社會生活出發,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社會適應性,在小學三至六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產物,它是在合并《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規定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它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任務,為學生成長為具備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是這門課程的總目標。總之,思想與品德課體現了"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核心目的,這也充分體現了品德與社會課新的功能。
1.提高認識,學校與家庭共同參與
每個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帶來的,這種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會的實踐中培養與鍛煉出來的,是在社會的生活環境中潛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過父母對子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必要補充,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個小學生最先接觸的是自己的家庭,作為小學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德育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基礎方面,特別是在早期教育中起著學校和社會教育難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學校德育的必要補充和助手。學校德育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在培養人才方面起主導作用。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家庭理性的呵護與教育。
2.教師要充分把握,設定相應教學要求
小學生年齡小,沒有相應的學習目標。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觀點,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識,對教材不僅懂得,而且要熟悉,運用自如一認識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溶化為一體,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學時必須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拓寬延伸,選用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證,使小學生的認識結構和教學結構融為一體,幫助學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方處于最佳狀態。要知識與能力、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提高教學效率。對于難點教材采取前有孕伏,減緩坡度,螺旋上升的辦法,既重視直接感知,又注意從已知推出未知,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
3.課后加餐,鞏固提高
以學為用,課后的生活實踐,是讓學生學以致用的最佳機會。而品德與社會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參與社會,適應社會,了解社會,將來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餐館訪問,社會調查等等,到現實的生活中去獲得與品德和社會有關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社會道德素質和社會觀察、實踐能力。實踐出真知,學生把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品德與社會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有利于自己知識的拓展和飛躍。
總之,要想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就必須要課前精心準備,讓每一堂課都精彩充實;課上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藝術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學起來;課后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